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技术课程整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将彻底改变现有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模式。本文从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和能力,整合的层面及过程等方面,论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适应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
关键词: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教育理论;教学过程
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整合的过程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怎样整合才能适应中国教育的现状,获得最佳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一、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在门派众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中,很难说哪一种十全十美,关键是要根据我国当前教学与学习的现状,批判地吸收,确定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现行教学与学习的弊端,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三大教学理论中,行为主义的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学习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思想,是可取的。但它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把个体的学习行为归纳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部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是不可取的。在我国,几十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思想根深蒂固,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在理论上主要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
认知主义,尤其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应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它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我国现行的教学中最缺少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
人本主义的观点强调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意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自我实现是促使人成长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这对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能力
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能力。对教育技术理论、媒体、手段、方法的认识及情感态度,决定教师是否愿意、会不会、善不善于用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只有教师有了教育技术的意识,才有进行课程整合意愿,才能进行课程整合。
增强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首先应是倡导,通过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效果的巨大反差,引导教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趋势,同时反思和认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教学模式的局限,用全新的认识拓宽视野。其次,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操作技能,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选择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再次,各学校要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选送热衷于课程整合的骨干教师去学习和进修,然后以他们在课程整合实践中的示范、榜样和言传身教,去带动全校的课程整合活动。
教育技术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是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信息能力指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电子邮件等;识别信息的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载体无数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从特定的目的和新的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鉴别、筛选、重组,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创新,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出去,与他人交流、共享,从而促进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产生。
三、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层面与过程
教育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是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面,也是现在最容易做到和被普遍运用的。教师使用计算机课件或多媒体素材库,用文字、图表、动画代替黑板、粉笔,使教育信息传播生动化、形象化,实现黑板、粉笔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教学对教育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也不是经常使用。教育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学生只是听、看,没有交流和实际操作,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育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完成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技术上并不复杂,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和聊天室,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现在出现了大量的学习软件,可以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判等。个别辅导软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交互方式和教学(学习)方法,有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解答等。教育技术作为个别辅导的工具,使学生有接触优秀软件的机会,对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都有积极意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和帮助。上述整合基本上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处于较低的层面。
教育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并作为教育信息加工、协作、研发的工具,将使课程整合具有开放性,并以资源为中心。在这一层面,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变化;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所需培养的各种能力,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用教育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开阔思路,了解百家思想。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方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的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上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能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教师常常力不从心。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基本协作学习模式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技术可作为研发工具,工具型教学软件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支持,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境,让学生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做出选择和决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都是将教育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的教学模式。
上面的整合并未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随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必将导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全方位课程整合,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以强大的冲击: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成为冗余和障碍;教学内容将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现形式将由文本性、线性结构变为多媒体化、超链接结构;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既有文字和图形,又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在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摒弃现行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代之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现实。这些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评价)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协作能力。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必将发生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就要求打破45或50分钟一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听课的时空限制,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活动的分组上,应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以异质分组取代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
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整合步骤与过程。不一定非要从低级层面到高级层面。现在全国各类、各级学校都在开展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整合过程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9).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