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材体系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教材体系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教材体系教育

摘要: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栽体。高职教材的编写,更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高职教材建设应在分析现有教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理清教材建设基本思路,根据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顺应高职教材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教材建设体制与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建设;原则;问题;机制

一、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据上海市教委调查,当前符合高职特点的教材奇缺,专门的高职教材不到20%。

(二)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三)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四)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五)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目前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不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六)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例,该问题在《企业管理》教材中反复出现,《经济法》在讲述“公司法”时将其列为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材中也将其列为重点章节,《股份经济学》则作为专论等。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的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七)同类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1999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组建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队伍,计划出版500种教材。出版后的教材覆盖高职高专教育的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还没有涉及到。另外,当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教授时,其重点、难点的把握,课时的分配,教学计划内容的编制与执行,差别甚为明显。因此,围绕各种具体专业,制定统一的、全面的、规范性的教材建设标准迫在眉睫。

(八)教材建设仍“以教师为主、以学校为主、以理论为主、以纸质材料为主”

目前实训教材编写力度不够,教材建设仍然是以学校的选择为依据、以方便教师授课为标准、以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单一纸质材料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性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九)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二、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科学性和方法论相统一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教材内容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概念说明、原理论证、公式推导必须正确,数据的引用和现象的描述都要有充分可靠的依据。

2.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统一

教材内容不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而且要随着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注重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同时,要优化教材体系的总体结构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知识的无限、高速增长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3.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统一

为了培养既有大学程度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高职教材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高职教材的理论内容虽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要防止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等问题。

4.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将若干知识点组成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5.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统一

新教材的出现,必须植根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上,反过来又促进教改目标的实现。现代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把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材建设也应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先进方法、新颖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技术能力及反映这些技术能力内涵的理论知识的目标系统

2.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

3.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

理论知识要保证达到高等教育水平,要注意使读者掌握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实际意义,掌握基本方法,把重点放在概念、方法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中间推导过程则力求简洁。

4.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5.教材内容紧随技术、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

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

6.教材内容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7.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

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

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接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8.多用图表表达信息

9.多用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示例、案例,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三)高职教材的发展趋势

1.立体化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助教课件、素材库、文字教材、助学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其不同于传统教材之处,在于它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形成媒体间的互动,强调多种媒体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够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设计教学要求,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育要素配置的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必将打破过去单一的纸质教材、书本教材那种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2.系列化和多样化

所谓系列化,即各专业(科类)应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各自的系列教材,以方便同一方案各门课程教材间的衔接与沟通,形成有机整体,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所谓多样化,有三层含义:

一是内容多样化。传统观念下的教材是权威的学术著作,是教学的惟一依据,其呈现方式是严肃的、陈述性的,以严格的学术语言向学生陈述有关知识内容,其范例的典范性、叙述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而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文字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广泛性对教学方法的引导则非常有限。

二是种类多样化。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优化,要求实现与之配套的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就全国而言,同一专业(科类)可以编写多种系列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或行业)的需要,即实现按照基本教学大纲各具特色的一纲多本化或者同一门课程编写多种教材,以体现不同的风格。比如,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不同的学习素材,有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在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能为师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活动案例。

三是形式多样化。由单一的文字性教科书,发展成为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体现先进教学方法的各种新教学媒体在内的多媒体教材体系。

3.国际化

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时代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适应国际化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资源,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高职教材形式与内容的更新。

4.市场化

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适应性强的有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就必须面向市场,使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处于市场竞争机制中,通过优胜劣汰,使优秀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脱颖而出。

5.信息化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教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包括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教育数据库等信息,以及技术含量极高的教材的发展和应用,将使高职教育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突破院校的围墙,超越国界、地域的樊篱,使网络虚拟大学、多媒体大学、远程教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需要,认真组织教师和软件制作人员设计、开发不同类型的电视教材、CAI教材和网上教材等教学软件,逐步形成与学科课程系列配套的教材,方便师生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6.职业化

因为教学场所正从学校延伸到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医院等,同时,教师队伍也从专职扩展到兼职,所以在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教材编写不但要针对一定的岗位(群),还应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考虑,适应更换工种、扩大就业面、增强未来适应性的需要,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四)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宏观上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全面的高职专业目录

为了便于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更快地编制出优秀的教材,建议教育部制定全面的高职专业目录,使专业名称尽快规范化,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使高职院校有所遵循。

2.制定全面的高职课程的基本要求

建议教育部通过推荐、招标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建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制定全面的、覆盖所有专业的高职课程的基本要求或教学大纲。

3.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

打破传统的仅由大专院校教授审查教材的惯例,改由教育行政机关主动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以扩大层面,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

4.设立高职院校教材发展基金

国家应鼓励工商业界赞助,成立教材发展基金会。通过竞选、招标、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各高职院校编写教材,并筛选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优秀教材,以回馈高职院校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改变以往只由出版社主动邀请个别专家学者编写教材的方式。对于优秀的教材,国家可以向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荐,供其选购,可考虑全面开放教材,通过市场竞争,使真正优秀的教材得以畅销。

5.设立教材研究机构

成立教材研究机构,针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教材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各高职院校教材和国外先进教材进行比较研究,聘请企业界杰出人物及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及时删除不符合行业需要或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研究加入最新科学技术及相应知识。

从学校来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

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关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勤于编写讲义、研究讲义、完善讲义,以便将其印成教科书;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信息,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创造有特色的多种活页教材。各院校对在教材建设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树模等方面应予以照顾。

2.成立教材管理组织

依据实际需要,可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成立教材管理委员会,并将其分成以下各组:教材编制小组;教材审查小组;教材典藏小组;教学媒体制作小组等。可由学校教师依学生需要,整体研究正式教材或补充教材。

3.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主动邀请相关行业的学者专家,参考国外做法与经验,制定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标准项目,作为选用及审定教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向大众.合并升格之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03—204.

[3]詹振权.研究性学习:高职教学改革中的新亮点[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4]董瑜.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2,(2):37.

[5]郑其明.对五年制高职物理教材编写的建议[M].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22-23.

[6]曾国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发展[A].20012002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91-399.[7]蒋笃运.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N].光明日报,200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