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观大学办学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发展观大学办学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学发展观大学办学教育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各项事业包括高等教育事业的思想和价值统领。大学按科学发展观办学治校实质就是按大学的规律办学治校。大学按规律办学是由大学的组织属性、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使命以及科学管理的需要决定的。大学必须按大学发展的规律办学,按人才培养的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的规律治校。「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办学

科学发展观是各项事业包括高等教育事业的价值观念统领。就大学而言,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按大学的规律办学治校。因此,大学按科学发展观发展之实质就是按大学规律办学治校。

一科学发展观及其重要性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这30年我国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科技、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为这种巨变找源头的话,笔者认为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没有这次大讨论带来的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突破,不知道我国的改革开放要滞后多少年。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观念的力量。在国与国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无疑是那些科技落后的国家,科技落后的致命因素是思想的落后次化的落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笔者坚信我国已经有了思想输出。因为科学发展不仅是中国应该努力的目标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科学发展观明确而全面的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在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简言之,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关于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新观念。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强调,人是社会的价值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和服务于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相互衔接湘互促进、良胜互动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既要重视近期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强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结合。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长期和整体利益最大化,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成本与效益的计算,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就会把发展与增长混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速度发展为中心混淆,从而难以避免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导致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的发生。譬如,单一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导致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和效率低下,而且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l〕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有发展意识,同时还要有忧患意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代表党中央不仅明确提出了人均GDP、绿色GDP和生态文明的概念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并且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修改后的新党章。可见,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未来发展的作用有多重要。

二、大学为什么要按规律办学

按科学发展观审视大学,会发现大学在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些大学做了不少不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放弃不少应该坚持做的事。比如,很多大学并没有树立“以人为本”尤其是“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效益意识,甚至缺乏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长远利益以及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不少大学急功近利浮华喧噪。典型的表现就是在用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巨债堆建起来的超豪华大学新区内,我们看到本应富有批判精神、自省意识渍任担当的大学,表现出的竟然是一种没有教养热衷于圈地造楼的暴富心态。

大学按科学发展观办学的最低要求就是遵循高等教育和大学自身的规律办学治校。大学发展也是一个由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等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概念,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保证,更要有质量的提高和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从高等教育发展要素的关系来看,其中质量是核心。没有教育质量,规模越大,速度越快,造成的教育危害也越大;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是检验教育的两个基本指标,如果失去了教育质量根本就谈不上教育的效益。正是由于大学具有传播和探索科学文化并以此影响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组织属性,从而决定了大学更应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必须按自身的规律办学。大学按规律办学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如下四方面。

其一,大学的组织属性。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之使命,它是对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大学应当有一种强烈而严肃的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使命感。因为,大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还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必须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人类意识,自觉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负责,并致力于培养有国家责任感和世界责任感的新人。大学不仅不能做“江山留与后人愁”的事,也不能对“江山留与后人愁”的社会现象无动于衷。大学如同政府、军队等国家机器一样,是最不能仅仅只代表大学自己的一类组织。对国家负责,这是大学不能放弃的使命。大学既要体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精神,以保持它集中精力于探索真理的求知使命,又要承担起改造和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和国家使命的组织属性,这决定大学必须按自身规律办学。

其二,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作为隶属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其办学自然也要遵从高等教育作为整体存在的发展规律。而高等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适应其为高等教育提供的物质条件,这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不能逾越的经济规律。人均GDP的高等教育经济学意义,不仅说明一个国家能为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国民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吸纳大学毕业生适当就业的水平。我国的GDP总值虽然己经进入世界经济大国方阵,但人均GDP离3000美元的小康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人均GDP的不足,一方面会通过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国民较普遍缺乏承受大学教育收费的经济基础从而制约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必将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紧张。为此,即便是经济发达国家其高等教育发展走的也是循序渐进的道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而且还是在一个适龄青年人口基数远比发达国家大人均GDP远比发达国家少的国情下实现这一跨越的。尽管不能说我们因此己经存在过度高等教育的问题,但是,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是一个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渐进过程,而非一蹦而就的跨越,这是世界的经验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具体到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而言,经济困窘条件下过于大规模的办学必然使大学面临如下问题。首先,由于缺乏足够资源开设市场需要的新专业,只能在原来有限专业基础上过度招生从而导致一些常规专业的学生人满为患。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办学经费,整体办学条件得不到较大改善,导致不少大学客观上不得不以牺牲教育和学术质量为代价勉强维持大学超负荷的运转。同时,另有一些大学则以所谓的“改善办学条件”为由,违反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要求,背起几乎没有还贷可能的沉重负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为大学毕业生适当就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市场需要培养有用的人才,这亦是大学按经济规律办学的重要理由。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它是一所所大学毕业生供大于需的叠加结果,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既是政府的使命亦是大学必须担负的责任,大学不能把就业率不高这样一个严峻问题全部推给社会。其三,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使命。目前,很多大学有扩大招生规模的激情,但缺乏注重教育和学术质量的理性。笔者对人才培养持如下观点:培养了并不等于需要,需要并不等于培养好了。前者是社会需要的问题,后者则属于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徘徊在80%左右,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一时难以吸纳大众化教育发展增多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毕业生的学科专业过于集中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如果置之不顾,大学的问题便会积淀并延伸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此外,有相当数量的大学还担负着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职能。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24位,处于中等水平。我们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达50%以上,而美国、日本仅为5%。[2]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大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果。基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使命,大学按规律办学的一个必然选择就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安于教育和科研的本位,在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集中必要的财力人力和精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同时重视加强科学研究的资源和人才投入,集中实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上有所突破。否则,我国人才和科技的落后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落后就难以改变。其四,科学管理的需要。大学是一个最复杂的社会组织,具有活动复杂、结构复杂成员复杂、劳动特点复杂、环境复杂等复杂性,具有目标多样职能多样、办学模式多样等多样性,具有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大学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矛盾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开放与独立的矛盾大学自治与社会约束的矛盾等矛盾性,由此决定了其内部管理要也要遵循其特有规律。大学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按科学发展观办学的理性组织,因此,科学管理、按规律办学是大学应有的逻辑。大学的科学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外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以及按经济规律加强大学内部的经济管理。尤其是对后者而言,一方面,在国家还不能充分投入的阶段,理论上大学更应该珍惜并对国家投入资源高度负责,保证其用之得当用之高效;另一方面,现实中超大量的经济现象的发生要求大学必须重视经济管理,自觉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为思考分析经济问题和决策大学资源配置的工具。与欧美国家的大学相比,我们缺乏科学的严格的经济管理制度,由此导致在资源配置使用方面过于随意,缺少成本效益分析,财务管理松散,而且资源使用中的浪费和漏洞也不少。对此,国家审计总署己审计发现并指出了大学所存在的问题。大学组织的宏大和复杂性以及经济流量的庞大性,决定了大学必须根据大学组织的属性和特征按科学管理的规律办学治校,大学能否坚持科学管理决定了大学的兴衰成败。

三大学按什么规律办学

作为对社会变迁和进步具有高敏感应和高强作用的自适应组织,大学的办学活动应当遵循社会、经济、教育和学术制约的规律,前者反映大学与经济社会互为需要、互为促进的关系,是适应、满足和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后者要求大学必须适应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规律。此外,大学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组织,还有该组织自身的管理规律。大学必须按大学发展的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的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的规律治校。(一)按大学发展的规律办学

按大学发展的规律办学是对大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有以下三方面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1.明确并坚守大学的基本属性

大学属性是对大学价值和大学组织性质的反映,其一方面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另一方面回答大学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认识和确定大学的基本属性是按大学发展规律办学的基本前提。大学当前出现的诸如官本位滴业化、急功近利等日益严重的问题,与我们忽视甚至无视大学组织的基本属性关系甚密。大学本质上是一个集中储存创造和传播高深知识,以追求人力资源开发和积累为目的的学术和教育机构,根本不同于以追求行政效率最大化的政府机构和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实体。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传播和发展科学,这就要求大学必须有坚定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信仰;否则,大学就不会有敬畏科学、忠诚科学、探索科学、发展科学和维护科学的坚守。大学属性是大学及其成员据此采取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明确并坚守大学基本属性的意义,就在于为大学的办学和发展大学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一种美好的纯洁的积极向上的价值确定和追求,并以此防范和抵制来自大学外部的权势和物欲的诱惑和干扰。随着资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因自己使命崇高受到社会照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依据组织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资源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资源依赖理论,大学当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优势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但大学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大学并不能为牟利而庸俗地与社会完全融为一体,成为贩卖文凭的“学店”。大学的尊严和地位既来自立足社会满足社会的适应性,更来自于它能超越社会,成为社会前进之动力、之向导之先锋的引领性。

2.适应满足捉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理由及唯一条件就是社会需要。因此,大学办学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大学又必须适应、满足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所提供的条件办学,这就是大学发展不能逾越的经济、社会规律。国内外对社会生产力与其他社会变量的关系研究表明,社会生产力与大学入学率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关系均呈较高的正相关,此即经济发展决定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的发展必须依赖经济发展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基于高等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作用能力,高等教育可以适度超前于担决不能过度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就办学而言,大学应当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大学的自主性是建立在大学必须遵循应有办学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理性自主,而非仅凭激情所至的随性自为。因为大学并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大学发展的基本逻辑。否则,大学的选择就可能无益于社会并最终伤害自己。3.确定大学办学的科学定位所谓“科学定位”,就是大学根据自己办学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所处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大学自己的理想追求,设定符合现实条件和大学规律的长远发展目标。管理和发展都始于目标,大学没有科学定位就不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关于定位,当前大学存在如下突出问题:其一,热衷于追求规模甚至争办低层次教育,一些研究型大学目光向下,以牺牲精英教育为代价追求大众化超规模商业化的办学目标;其二,热衷于提升办学层次或所谓的升格,一些低水平的学校眼光朝上,不安于、不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弃大众化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责,或为图名分止档次不惜代价;其三,热衷于学科专业样样争先,不知道相对集中精力人才和财力在自己强势学科上有所专攻、有所突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术选择。美国大学之所以世界名校云集,其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的战略选择是在自己的强势学科领域集中精力、财力以保持独领风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流大学的定位选择必须谨慎。高等教育及其机构的社会职能的多样化决定了它们本身的多层次、多样化,过多强调一流大学的目标不仅可能导致不少大学失去对所处社会的热切关注并自觉为其服务,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过于强调追求一流大学的地位,可能使大学精力和资源偏离更重要更实际的目标,导致大学偏离应有方向终而欲速不达。

(二)按人才培养的规律教学

人才培养即育人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凡大学都必须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自己必须集中精力担当的社会责任,这既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亦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首要。按人才培养的规律教学,这是抓好育人工作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而育人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大学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由于学生和教师是构成大学人才培养活动不可或缺的两类性质和任务均有所不同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离开其一大学都不再为大学。因此,大学的“以人为本”包括“以生为本、以师为尊”。事实上,有些大学确实偏离了大学的育人属性,不少大学对权势、对金钱对虚荣政绩的兴趣远远浓于对大学育人的本分。如果大学受制于权势和功利诱惑并甘为它们的附庸,不能坚持大学应有的道德风骨和使命责任,就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承担上,也就不可能培养超越功利和世俗的德才兼备的社会新人。按育人的规律教学,要求大学必须关注并解决两个问题。其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改善育人环境,营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视为首要。没有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要求的重视,学校就根本不可能关心学生,更不要奢谈按他们成长的规律去教学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把教育建立在这样的观念基础上: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既认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也认识到做一个热爱祖国、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好公民的责任,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为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其二,牢固树立“以师为尊”的办学理念。“必须培养下一代能面对世界重大问题和迎接明天社会的挑战。为组织这样一种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3]教师不仅是按学生成长规律教学的主体,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者。一所好的大学社会,它通过满足师生的所有需要,而使他们形成并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大学是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组织,没有对人的重视,大学按人才成长的规律教学则由于无视人的存在而毫无可能。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依据,是大学培养什么人的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的质量也首先取决于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明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大学按人才成长的规律教学的前提。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大学的定位对培养目标的确定也有影响,因为大学的定位本身既要反映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也反映大学自身的属性特点、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由于大学存在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状况,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既要强调大学自身的特色,亦须重视大学人才培养应有的共性。培养目标的共性包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类、国家、社会、环境负责的精神;具有坚定的科学信仰、高雅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操守;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世界胸怀和国际社会适应能力;有自我发展和创业、创新的能力;精神健康并有职业道德等。然而,就目标个性而言,则必须体现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条件,以及本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斯坦福大学的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巴黎高师的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牛津大学立足于培养各行各界的领袖人物,而辛辛那提州立学院校长则这样阐释自己的目标:MIT培养经理,我们为这些经理培训雇员,我们的学生可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并使它成为事实。诸如此类,既体现了社会对这些大学的要求,也反映了这些大学办学的历史条件和传统。3.教学要素的科学设计

教学要素主要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整体的素质结构,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学要素的设计必须在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前提下,总体上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交叉系统思维的训练、实践环节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教育质量是在教育设计阶段决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制度的设计与培养目标的设计同样不能忽视。

教学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由于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地、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教学内容设计一方面必须依据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必须针对国际社会专业发展背景和国情的要求,根本改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脱离培养目标又脱离社会实际的状况,以适应社会变化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要强调“人文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应用结合,基础与专业结合”的原则,必须体现整体性,不能就专业论专业,要从学生人格的完整性、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性加以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则应由素质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三大知识体系构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智能、情感和社会化发展的教育,必须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成熟、全面发展以及专业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发挥确定方向精神动力和人生引导的基础作用。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学生获得立身之本所需的真才实学的专门教育,学科教育设计应体现针对性、基础性、时代性等特点。职业教育设计则应强调实用性、技术性、实践性,重在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特别要加强经济和管理科学的训练。当前,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并未很好地契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方法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引导和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具体手段和途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后,人才培养质量或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及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的教学活动目的并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关键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各方面的能力。故此,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认识能力(思考问题学会学习),实践能力(解决问题、学会做事),研究能力(研究问题、学会创造),管理能力(成本核算、学会管理)以及合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当前,我们教学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效率低下;方法比较传统,文字教材一统天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满堂灌”集中授课;缺乏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洽作参与等环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思维得不到充分培养,因此也就不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的成长。教学方法主要受制于教学制度教学条件和教师能力。教学制度是组织管理视范教学行为并且对学制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规定的制度。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学主体“教的要求”,对人才培养还具有教育方法的价值。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世界领袖地位并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近140多年来其七任校长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学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创造性等),如学分制、多学期制、辅修制、低年级不分科实施素质教育跨系跨院校辅修第二专业及选课等;二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又涉及到教师聘用、教学评价、教学资源配置等制度。教学制度有几个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如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的作用,不仅必须解决好如何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如何积累和互换学分等问题,更要在制度上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不高,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缺乏充分发展的个人空间的参与问题。关于学制问题,学时多长、课程多少为宜,能否实施暑期学制,为学生开设一些素质拓展教育、发展性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我们至今都没有很好地研究。另外,目前的教师评聘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缺乏竞争和激励作用,难以保证教师的整体优秀和必需的责任自觉。

4.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创设的人文环境,大学人文环境的品位极大地影响到大学所造就的人的品位。人文环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基于此,大学要注重大学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要自觉地把文化营造和文化影响纳入人才培养的体系。当前,大学尤其需要营造如下文化。其一,“追求科学祟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文化。没有这样一种坚定的使命选择,大学就难以自觉坚持和守护自身的学术属性,也不能很好实践教育影响年轻一代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坚持真理并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责任。大学要让身处其中的学者和学生安于学问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求知和创新都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有其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需要充满勃勃生机的人的环境。心理学家对“什么是创新汁么是创造力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遴选有创造力的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要培养创新人才也许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即消除人才创新的障碍。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了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包容性是美国大学最为重视的文化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持这样一种信念,学校注重“学术领导力社会沟通和师生包容性”,这三大文化造就了这所世界名校。其三,营造培育大学竞争意识和学生想象力的文化。普遍缺乏想象力和竞争意识,这是我们大学文化中的一个很大的缺陷。缺乏对学生想象力的鼓励檄励和支持,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大学生创新冲动创新动力创新精神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大学按科学管理的规律治校

大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智能型组织,从组织属性而言,它是一个教育学术机构;从组织特征而言,它无法回避行政管理;从组织环境而言,它与社会高度关联;从组织运行而言,它需要巨大资源的支撑。随着大学与社会的日益高度相关,今日之大学与古典之大学就管理而言己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正是现代大学的组织复杂性、使命统一性、目标多样性括动开放性,以及海外学者所指出的“有组织而无政府状态”等复杂特征的日益突出,决定了大学更需要科学管理治校的组织。其中,大学的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和经济管理治校尤为紧迫。1.大学必须依法治校

大学的依法治校,首要者必须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对本校重大的根本的事项做出全面规定的《大学章程}),以确保大学自己能自主管理、依法办学、遵法治校。不少大学总是强调政府必须依法让大学自主办学,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在依法治校。不少大学领导人在办学中的随意性或“人迁事变”,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统管大学内部管理的法规。与我们不同的是,欧美国家的大学都制定有从大学使命、大学组织、大学人员、大学利益分配、大学运行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的《大学章程)),从而保证大学内部有条不紊地依法行事,既防止大学内部的人治随意性,又防御外界的过度干扰。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不仅表现在特区政府主要通过法规、政策、拨款和监督等手段,以行政主导的方式实现对高等教育的调控,而且凡是有自行评审和授予学位资格的大学,都有一部经过本校立法机构通过的《大学条例》,这就从法制上保证了大学的长期稳定,避免了大学办学因人因时因事的突变而受到严重干扰。其二,在《大学章程》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制度治校。制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规范组织的行为以保证组织有章可循。当前,不少大学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规范学校行为保证高效运行的建章立制。譬如,我们的人事制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简单僵化效率低下的人员管理水平,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意识,缺乏公开性、竞争性、公正性以及有效评价、选择、聘用奖惩、解雇教师及职员的科学标准,未建立有效的大学人事竞争、激励、更新机制,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大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又如学术制度残缺,有相当多的大学还未建立起科学、民主、公正洽理的学术评审机制。大学的庸俗化和学术腐败,都与一些人利用权力垄断学术资源,导致学术资源和学术权力分配不规范不科学、使用不当密切相关。大学的学术性决定了其学者对高深学问的研究转递求匕判和创新这一社会活动并非是社会化的一般劳动,而是具有探索性、艰巨性长期性龙」造性及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特征的、极为复杂的科学劳动和智力劳动,因此,判断其劳动成果的标准是真理和知识的客观性。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学术制度,既是保证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的基本途径,也是保证大学内部学术自律和学术繁荣的基本措施。

2.大学必须民主治校

民主治校不仅是党和国家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民主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由大学学术组织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强调大学民主治校的理由有三:大学是民主参与意识最强烈之知识分子集中的组织;大学的绝大多数决策事务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参与;大学负有引领先进文化包括引领民主文化的责任。民主治校不仅是大学民主管理的需要,更是大学科学决策的需要。民主治校尤其要解决好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运行的机制。大学内部存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种基本权力形式,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运用好这两种权力,使它们均能根据大学的使命和目标各得其所洛显其长洛尽其能、各施其责,以达到高度协调,这是大学科学管理十分重要的任务。欧美国家大学科学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决策民主,人治和随意决策几乎没有可能,董事会讨论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及经费预算等大事,教授会决定学科发展等学术事务,校长则主持校务。决策和管理层次清楚权责明确、分工到位。我国大学的决策不仅受外来影响,其内部管理层次也十分不明,导致权责不清。《高等教育法》虽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的诸如党政关系等有基本的表述,但党政的权责界定不清,党委会、教代会、校务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等多个权力体系的责权关系尚无明确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的民主治校和科学管理的效果。

3.大学必须经济管理治校

大学是需要消耗大量物质资源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巨型组织,从其超大的运行成本看,加强经济管理不仅是大学科学管理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决定大学成败的关键。在加强经济管理方面,有三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学的高度重视:一是经济决策的成本效益问题。一些大学业己出现极为严重的“贫困的富有”的过度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既反映了大学领导人缺乏成本意识,也暴露了他们对国家资源不负责任的问题。譬如对超大、超豪华新校区建设的决策,就存在对投资决策的成本效益关系的论证不足的问题,由此不仅导致新老校区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对师资教学、科研等人力资源条件改善的投入受到严重挤压,而且根本无法承受的沉重债务使大学无心、无力于人才培养和科学创造的使命。二是经济决策的规范性问题。大学经济决策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可以从产权理论中找到解释,政府出于对大学之学术自主和管理自治属性的考虑,赋予了大学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并把对大学的管理委托给大学自己。遗憾的是,作为大学产权的所有者和投资人的政府却甚少对大学的资产运行、资源使用的去向及其效益予以关心和必要的监控问责。由此,大学则更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经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以自律,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策的随意性甚至经济腐败的滋生。三是有限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管理问题。大学资源的内部科学分配和管理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复杂课题。当前,很多大学尚未建立健全包括资源配置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审计决算、问责追究等一整套财务规范体系,因此,大学在资产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配与管理等方面的无成本意识等随意性、混乱性问题比较严重,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杜绝漏洞娘费抵效率甚至经济腐败等问题。只有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大学方能可持续发展。一所追求科学管理质量的大学及其校长的明智之举就在于对资源及其使用负责。欧美国家的大学在资源的分配上有一套完整的先评估再分配的科学制度,挥霍浪费资源或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都是不能容忍的,何况在制度上也无此可能。大学的科学管理和对国家负责的使命,要求大学绝不能因为自己资源获得的轻易性就可以在其使用和管理上随意对待。因此,通过加强经济管理,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杜绝财务管理漏洞和浪费,是大学按科学管理的规律治校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