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缺失的原因之一,在于对传统教学实践的理性主义理解,对“实践”概念的技术性运用。要改变其局限性,就要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向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过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之所作出的努力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毋须讳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方面,其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传统理解也不乏片面性。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

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用特定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教学计划)、有组织(组织形式)的、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教学规律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教学实践对应于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等其他社会实践形式。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来说,它是客体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主体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和择取以及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两点需要反思。

一是这种教学实践观带有很强的思辩性和理性主义色彩。[1]它强调建立一套以某一特定逻辑起点为中心的概念体系的重要性,事实上也以教学本质研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组成的理论框架。教学过程则从根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认识过程,即受教育者通过教材对既定真理的反映过程。这就决定了不管是机械的反映也好,能动的反映也好,其宗旨都不过是为了不走样地照映出被反映目标的正确性。并且,这种认识过程是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因为只有理性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学原则等一系列概念、原理也都是从教学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逻辑起点出发而推演出来的。显然,这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不可否认其一定的合理性,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它把知识视为客观存在的真理,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被认为是传授这些经过选择的确定的知识;过分强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认为完成认识性任务是教学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任务;过于强调教学的可控性,认为教学就是执行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允许教学内容的非确定化、答案的多元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必要的偶然事件、断裂、突变、分叉或错误的发生。总之,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这种教学实践无论在教学的目的、过程上,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都强调绝对的确定性。然而,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知道,即使是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而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面对多样复杂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面对流动多变的教学过程,更不可能获取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普遍原则,那种想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教学实践的尝试就像“永动机”的梦想那样不现实。如果“单纯以纯粹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单纯以科学的真理作为一切真理的代表,必然以牺牲人类知识和真理及其他更为重要内容为代价”[2]。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失效状态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这种“教学实践”技术化的倾向是生产实践观的反映。这种实践观把实践概念窄化为“技术、生产”,认为实践是应用科学原理的技术生产过程,由此与理论相分离。实践的目的外在于实践过程本身,不构成对人自身生命的承诺,实践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脱节。在这种实践观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便成为一门实用技术,成为理论的技术转化,以为“教学实践”可以是一套操作技艺和规则,甚至可以演化成技术公式,使教学工艺流程化。这样的“教学实践”便成为一种达到外在目的的行为方式,成为一种工具,与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相割裂。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活动,而缺乏生命的韵律和色彩,师生也很难体验到思维的碰撞对人的启示而带给人的欣喜与成功的快乐,更难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这种“教学实践”好坏的判断,不是根据实践的过程,而是根据达到的结果,根据教学产品的质量。学生被看成是物,是被加工、塑造的对象,是教师的作品,是被主体作用的客体,因而必将失去作为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生命性。这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观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背离,是长期以来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教学过程迷失于观念世界而与人的生活世界无关的因素之一。

“实践”这个词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人们的所作所为,也即是人的“行事”,它是由内向外的趋向造成的行为。因而,目的不在实践过程本身,而在其之外。实践是为了达到一种外在于实践本身的目的的行动。这种实践的含义源自近代。近代西方思想趋向把实践等同于生产,实际上是用“生产”这一概念偷换了原来的“实践”概念。由于生产是一种可以和产品相分离的活动,因而,意指“生产”的实践其行为的结果(即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便与行为过程本身相脱离。实践是物质的实践,这种实践必然带有机械性,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选择手段或“不择手段”。然而,实践的原初意义却并不是这样的,它的意义重在“为人”,而不是“做事”。在古希腊,实践开始是指广义的、一般的、有生命的东西的行为方式与生命进程。这样就不仅人有实践,其他生物也有实践。但是,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像其他生物那样是由自然决定的,人能够有意识地在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将实践的概念突出强调人的这个特性。实践即指人的生命实践、人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它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是趋向目的的过程以及本身就是目的的行为。[3]

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揭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内涵。由于实践是指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因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也就是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生活,是一种生命(包括精神生命)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本身和整个生命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如此理解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便成为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教学目的即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教学不应该将自身的活动作为追求自身以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受教育者必须进入、存在于教学的世界之中。因此,教学世界就应该是人的世界,是人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即是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是人的生活展开方式和人的生命存在本然。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过程应该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向转变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它又决不是一套操作技能或教学技艺。这种理解和诠释不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人本身的存在方式。[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人的生活过程本身,是人的生命自我构建的活动。这种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特别是人与知识的关系的新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主客二者的局限。

理论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观点,包括不同的立论与观点。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需要强调如下三点: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项性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实践教学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又包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的广义的德育活动,即对学生思想与道德发展有着客观必然影响的其他一切校内外的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活动,以及一切显性的与隐性的德育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环节,不只是表现为实践性,而是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理论为基础和理论载体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具有本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外,还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等知识性理论性课程。它们作为高校的德育课程,既强调理论性,也强调实践性;既强调认识性,也强调活动性;既重视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也重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并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的功能上,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必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反过来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的发展。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构成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从课程本质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单补充或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它以分门别类的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则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搞清楚实践的基本方式。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主要有针对单一书本理论教学的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校外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环节上,还体现在许多校内的实践环节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种: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这种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模拟教学)等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体现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教学,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中将一些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等问题,教师为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采取这种课堂实践教学的办法。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既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书本理论教学的延伸,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它可以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节约教育资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且组织起来也非常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这是单项性实践教学,特点是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内容独立操作。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的实践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意识地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人们的思想问题和我国社会实际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因为这种方式往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所以,我们叫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功能上划分,包括以下方面:

以思想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参观有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访老少边穷地区,调查国情、民情和乡情,跟踪调查优秀校友,考察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等。

以服务社会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有组织地参与当地或贫困、边远山区的扫盲与文明教育活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等。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让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或进行短期挂职锻炼,或岗位见习,或协助学校有关部门或协助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青、妇、团的工作,或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系列社会调查研究等。这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在不同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统一安排实施。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隐性的实践教学。所谓隐性的实践教学,是相对显性实践教学而言的,它不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因素。让大学生在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实践方式。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比,充分照顾到主体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到大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产生显性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隐性实践教学方式,由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了大学生个人的活动中,使各种活动在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上达到一致,从而产生了合力功能。比如组织管理,它实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敦促人把各项管理规范从“束缚”变为“习惯”,从“他律”变为“自律”达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内省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实践状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要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学生作为社会的客体来塑造;形成师生互动、以人为本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将教学自身的活动作为追求自身以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同时对教学的评价体系做相应调整,我们将另文立论。

参考文献:

[1][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8-11.

[3]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刘红英.“两课”实践课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