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生导师角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生导师角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生导师角色

本文所谈到的内容,并非自己做过而加以总结的经验,而是从带研究生的实践中体会或领悟出来的道理,许多自己都还未能作到,但已经能肯定必须要这样做。我愿与其他从事研究生教学的同行一起继续努力探索与付诸实践。

一,引论——研究生导师不能成为“专业知识的全能代表”

在一般人和研究生心目中,研究生导师是知识渊博的人,是知识的化身,知识的代表,在他的专业范围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导师可以源源不竭地供给他的弟子以丰富的专业知识,有问必答。而导师自己在其专业范围内,尽管确知有疏漏之处,但在总体上也感觉良好,力求表现出十分内行的样子。实际上,这是个误区。导师成为专业知识的全能代表,既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

说做不到,是知识的发展大趋势所决定的。只有在知识处于静态中,导师才可能成为知识圆满的拥有者。而当今时代,知识以极快的速度在更新和发展,以“知识爆炸”来形容的确不过分。

说不必要,是因为研究生成材并不仅仅依靠导师直接传授知识,研究生自己完全有自学能力,导师没有必要自己在专业知识上成为全才。

按理说,导师之所以成为导师,很重要的是他自己就有超越他原有的老师所直接传授的知识、扩大自己知识的经历与经验。如果能够将自己的这一经验传导给研究生,则其弟子将收益无穷。所以,如何将研究生引导到能自己扩大所学知识的路上去,才是导师更为重要的职责。

因此,我们要从更广阔的眼界来看待导师这一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导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教师,其“传授知识”的职能应当排后,而其他职能应当大为加强。在此对导师职能按照其重要性的顺序,试排列为:①培养对象的人才设计者,②专业领域的问题发现者,③研究学问的方法提供者,④理论观点的问题解答者,⑤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分别论述如下。

二,培养对象的人才设计者

导师要认真考虑的,是培养对象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他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怎样才算更合理。

知识结构大体上是书本知识或可传授知识,导师要围绕专业方向设计出研究生理想的知识体系,让研究生去努力。为此,导师对所涉及的各门知识,要能或详尽或简略地涉猎,就是要有相当的知识面,不要在这一范围内对某一门知识一窍不通。

对知识结构的设计体现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设置上。导师要切实了解本专业、本方向研究生应具有的三类知识:①,基础性知识,包括外语和数学。②,理论性知识,比如国际经济贸易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知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理论知识等。③,应用性知识,比如国际经济交往中各种业务当中的概念性、技能性知识,如外贸实务、投资实务、融资实务、技术转让、劳务合作等,这些知识跨越财务、金融、法律等领域。这三类知识的量是很大的,不可能要研究生掌握得那么完全,可根据他们在三年中所能获取的可能性来划定必须掌握的范围。

从总体上说,研究生应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编辑、写作能力,调查能力,讲授辩论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概括为:读、写、看—问、说、想、做等。然而,所有这些能力,导师很难在具体指导研究生的三年期间全面实施有效的培养,一般是结合各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尽力而为。对此举例如下:

⑴,课程学习,通过安排讨论发言,导师除了看研究生对知识本身的表达之外,最好还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可辩论的场合,引导其辩论能力。通过课程作业,培养其写作能力。

⑵,教学实践,分为讲课与编写教学文件。导师应想方设法培养研究生对专题知识的讲授能力与有关知识的编辑能力。

⑶,课题调研,导师通过提出具体要求,检查研究生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加强调研能力的引导。有的分课题可先让研究生自己作出课题设计,指导其提高设计能力。

⑷,实习,在实习内容和实习过程完全不由导师掌握的情况下,导师只能采取鼓励的方式,对研究生的经济实务工作能力起作用。

⑸,学位论文写作,这是研究生阅读、研究与写作能力的集中培育、发挥与体现的过程,导师要防止研究生突击完成,并在较长的写作期间通过认真指导来培养这些能力。

导师对所带研究生的人才设计,是建立在熟悉本专业的总体状态与洞察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基础上的,导师需要了解的正是这些东西,至于所设计的人才框架中各门具体的知识与能力,到不一定亲自精通,样样出色。例如,由于时代的不同,新一代学者的英语会话能力、数学模型构建能力、计算机能力等,不应当差于老一代学者。而与个人天赋有关的一些能力,如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演讲能力、临场经济核算能力、业务的直觉判断能力,更是不分师生而言。但是,导师应当知道,本专业的人才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并在培养中努力去促使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增进。

三,专业领域的问题发现者

过去对教师有一个要求,就是教师先要具有十分丰厚的知识,然后才能将其中一部分教给学生,这就是所谓“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这句话在今天肯定是过时的。试问,当教师自己得到一桶水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学生凭着教师的给那一瓢水够用吗?教师应当告诉学生找水的地方或舀水的方法,然后跟学生一道去舀水,这种情况在研究生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出现。

为此,应当要求导师在知识的了解上比研究生更先一步,在自己还未获取它时,就与研究生一道去探索。具体表现在对专业知识能够发现问题,引导研究生与自己一道探索。问题包括:已经认定的知识出现疑问的,现有的知识显示了发展方向的,出现原有知识无法解答的新情况的,等等。

四,研究学问的方法提供者

研究学问的方法也是一代代积累和相传的,每个研究生导师不管自觉与否,客观上都向弟子们提供了研究学问的方法。导师应当自觉地承担这个角色。一方面,善于总结自己的方法,将自己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有意识地加以总结,通过各种途径展示给研究生,供其选用。另一方面,努力从事自己的科研,在此当中吸收和发展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两方面,都是建立在导师自己强有力的科研基础上的。导师自己的科研不强,就难以给研究生提供研究学问的方法。

研究学问的方法也有几类。一是研究本身的思维方法。根据我本人的体会,以下方法可以提供:⑴,理论联系实际。驰骋在学科理论的海洋中,千万避免陷入做文字游戏的境地。所有概念、原理、论断,都要有切实的现实生活的背景,反映实际的问题、状况、变动,使理论成为实实在在的理论。⑵,正—反—合的辩证思维,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综合而出的思维方法,至少可以避免看问题简单化,走极端,防止出现“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现实生活中许多经济问题,无论从那个方向走到头都解释不了,只能从适度的位置上深入探讨。⑶,归纳、分类与推理的逻辑方法。在科研中要对大量现象进行归纳和分类,要使归纳与分类符合形式逻辑,避免内容交叉引起混乱;要对专业中已经认可的原理向实际生活进行推论,只有推论过程符合逻辑才可能作出预测和判断。上述逻辑方法是思维严密性的手段,是多年训练形成的。现在青年一代“凭感觉”能力较强,看问题较为敏锐,而逻辑分析能力不足,要注意引导。

二是程序性方法,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比如,以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向研究生介绍,当研究一项课题时,首先核定领域及其所涵盖的资料范围,包括期刊、书目,然后展开以下工作:①,收集资料,注意标上资料来源。②,面对一定量的资料进行粗略思考,拟订内容框架。③,根据不同需要,有的资料只需复印——写作中再参考,有的只须在图书资料室作一点摘录,有的复印后再扫描到电脑中。④,单列一些工作内容,如;评论(主要是批驳)某些观点,对某些数据进行分析,对某些案例进行缩写并评论,……,然后融入最终成果中。等等步骤,体现了一种有效程序,可大大提高效率。

五,理论观点的问题解答者

在研究生的学习中,只要他们肯动脑筋,都会产生理论上的疑问,导师当然不可能充当“百科全书”的角色,全部完满地回答,但应当尽量给予研究生各种有份量的回答,起到活跃学术空气和理论思考氛围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能否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回答之后能否给他们以启发,给他们以有益的引导。为了增强解答效果,导师对尽可能多的问题有自己的深入见解是必要的。一般来说,导师应在自己专业范围某些领域,逐步形成独特的一整套观点,在与研究生相处的几年中,给他们以相当的影响。如果研究生有水平,也可以相互影响。

当前,研究生大体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的思想影响中,两大体系的碰撞必定会产生大量问题。导师要增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通过对研究生理论观点的问题解答,促进他们既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又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说的有用的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在整个理论界对此建树不多的条件下,能够这样是有困难的,这将逼使导师自己对此有大胆而严谨的理论心得。

六,专业知识的传授者

这是导师角色中放在最后一位的。在正常情况下,导师直接传授的知识在研究生实际学到的知识中只能占不多的一个比例,导师用于直接传授知识的时间也在研究生全部学习时间中占的比重不会太大,因此,导师所传授的知识就要精选,研究生能够自己看懂的,就不要多讲解。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比本科生更具启发性。

导师的称职与否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把“职称——科研成就——持有课题”作为资格,把认真履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职责作为表现,这些都可订出外部标准。但真正的标准应该根据以上分析,按顺序具有相当的人才设计、问题发现、方法提供、问题解答、知识传授的能力,这是我们争取成为一个优良的导师所共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