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图式差异翻译解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图式差异翻译解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化图式差异翻译解读

[摘要]翻泽不仅是两种语言问的相互转换,更是硼种文化问的卡¨互沟通与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的多元性,造成了文化图式差异,使译文不能有效传达原文信息.实现文化信息对等.[关键词]文化图式;言外之力;文化信息;翻泽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作为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过程,也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两种文化问的沟通和交流。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要真正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巾才具有意义。”既然文化对语言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在翻译中尽量减少源语文化信息的损失,以达到文化信息对等。但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产生了文化图式的差异,使翻译很难实现这种对等。基于这一点,本文试从言外之力人手,浅谈其出路。一、图式理论概要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所谓“图式”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储存中的一种积极组织,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式是我们已有的知识。不同民族、种族的人因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或文化图式。二、文化图式差异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图式,这就是文化图式差异。具体分为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相异两种情况。文化图式缺省是指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在译文读者的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或不完整,造成了理解的失败或不完全理解。这种缺省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出现词汇空缺(zeroofequivalentword)。如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武术气功等术语,在西方文化中就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而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hippy)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对等的词语。而文化图式相异则指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的相关图式各不相同,甚至相冲突,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这种相异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出现词义冲突(conflictofwordmeaning)。例如,喜鹊是中国文化中吉祥的象征,听到它的叫声意味着喜事即至。而在英语中,magpie常用来比喻喋喋不休、令人讨厌的人。在苏格兰,magpie上门给人的文化联想却是死亡。因此,即便是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的文化图式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字信息所激活的内容图式也就不同,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会各自按照自己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对同一文字信息作出不同的理解。那么面对文化图式差异,如何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实现文化信息的对等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2][][]三、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对等的原则最早由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ohnL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把言语分为三类:言中行为(1ocution)、言外行为(illocution)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简言之,言中行为指话语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话语的隐含意义或言外之意,而话语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就是言后行为。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当我们感到房间里很冷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It’SSOcoldintherOOm”,从字面上看,我们是在说房间的气温,是表达性的言中行为;但这不是我们说话的目的。我们同时在进行一种言外行为,那就是希望有人能关上窗户。如果听到这句话后,真有人把窗户关上了,那么这句话也就同时达到了理想的言后效果。这个例子启示我们,要真正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只看其字面意义是不够的。关键要理解出话语的言外行为,即它所传达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因此,我们应该在翻译时深入话语内部,挖掘其言外之力,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言外之力对等(IllocutionaryForceEquivalence),从而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上的障碍,使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一致。下面我们可以结合实例来分析此论点,并试归纳实现言外之力对等的具体途径。例句:(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化成醋酸。(钱钟书:《围城》)在这句话里存在着文化图式的差异。因为,在我们汉文化中,醋经常用来喻指一种不健康的嫉妒心理,特别是男女交往中的嫉妒心理,如“吃醋”、“醋意大发”等。但在西方文化中,文化图式就不同了,它只是一种酸味调料,人们很难把它和嫉妒心理联系起来。因此,对于这种文化图式的差异,我们只能顾全大局,运用言外之力对等原则,将源语的言外之力或隐含意义在译语中得以再现。所以,我们可以译为:ThewineinXinmei’SstomachturnedtoSOurvinegarinhisjealousy.这样,通过增补inhisjealousy这一短语,西方读者就能理解句中“醋酸”的隐含之意了。同时,由于文化图式差异造成的信息缺失在广告问题中更是屡见不鲜。有这样一则茶叶广告,原文是:此茶产于云南高山云雾之中,于清明节前精心采制。译文为:Itgrowsonthemountainpeakamidstthecloudandthemist,andiscarefullycollectedandpreparedbeforetheTomb—sweepingDay.译文把“清明节前”翻译为“beforetheTombsweepingDay”。仔细想来,西方读者在读到这一词时,会得到足够的信息吗?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没有清明节,这就产生了文化图式缺省。因此,对“清明节”的直译并不能使西方读者领会其在这则广告中的言外之力。一般来说,商业广告的言外之力就是劝说消费者购买其商品。我们知道清明节是在早春四月,这时候南方茶树上的叶芽鲜嫩多汁。所以,突出“清明”二字的言外之力无非是让顾客相信这种茶叶味道独特、营养丰富,从而传达“劝说”的言外之力。但由于文化图式的缺省,西方读者对“清明节”这一词无任何文化背景知识,他们就很难把TombsweepingDay这样一个与冰冷坟墓相关的词与上乘的茶叶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劝说”的言外之力传达的失败。因此,我们可以用意译的方法,用准确有力的释译代替缺省的文化图式,来传达源语的言外之力。仝一曼就在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译文:theteaispreparedfromtenderleaveswhicharepickedduringtheearlyspring.经过这番解释,因文化图式缺省造成的信息缺失就得到弥补,而且源语的言外之力也得到了有效地表达。另外,译文中对“高山云雾”的翻译也有欠妥之处。作者突出“高山云雾”意在说明茶叶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从而保证了茶叶的优质醇香。这就是言外之力。但由于文化图式的差异,“云雾”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一般与工业上的污染相联系。所以对这样一个能产生相异文化图式的词,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充足够信息量来实现“劝说”言外之力对等。因此可译为:Itgrowsnaturallyonmountainslopesnourishedincloudsandmist.()wingtoitsslowgrowthatthisahitade,theplantsgivehighqualityandpuretea.凶此,由于文化图式的差异,话语的言外之力也具有相应的文化性和多元性。我们应该通过补充缺省的文化图式或调整修正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来确保翻译中实现言外之力对等,实现文化信息对等,实现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苦的反应对等。参考文献:[1]LeoHickey::ThePragmaticsofFranslation,Shang—hal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3]翁风翔.2l世纪国际商务英语丛书: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曹春春.语篇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6]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sr.大学学报,2003.[7]仝一曼,王慧莉.译入语中信息量的调控和源语会话含义的再现[J。1.中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