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现代视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德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这已是共识。近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是明证。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之一,它要求我们的德育既要继承历史传统,如爱国主义的弘扬、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传统美德的哺育等,使现代人从历史传统中吸取营养;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如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撞击、信息网络的形成,人的素质中应当具有更多的现代因子。我们的德育不仅需要“历史视角”,更应具有“现代视角”;不仅要着眼于过去,更要展望未来;不仅要吸取“传统的营养”,更应该补充“现代的钙质”。
?一、公民观念和主体意识的追求
?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有学者这样论述现代化和教育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其过程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科技理性的张扬为手段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人文精神的培植为中心的文化进步和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的人的发展三个方面。”①由此可见,现代化是物质的、精神文化的和人的现代化三者的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过程。而人的现代化是核心,因为,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去推动,去创造。
那么,现代化的个人特质和社会角色是什么呢?是“公民”,即具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中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是不见“公民”的,多的是“臣”、“仆”、“奴”。被梁启超称为“为帝王将相作谱牒”的二十四史,连篇累牍记载的是圣君贤相青天大老爷的惊天伟业,盖世丰功,嘉言懿行;或者是“臣仆”们的奴颜媚骨。而民则是一律以“草民”、“贱民”、“小民”、“蚁民”称之。即使到了近现代,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的“公民”也未能顺利登场。这就使得现代教育对公民意识的培育、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宣传显得特别的重要。学校应该成为培养现代公民的园地。
现代公民的培养又当以唤醒人的主体参与意识为起点。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因此,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主观参与与自觉努力。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回顾中国历史,在中国历史的“餐桌”上就坐的是“天、地、君、亲、师”,惟有“人”始终是缺席的。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从意识形态层面看,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大一统”崇拜,造成了中国哲学思想和社会意识对个体价值的蔑视,导致建立在主体性原则上的追求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从社会实践层面看,过分强调政治或经济的功利目的,把人仅仅看做工具,忽视了“人是目的”这个绝对命题;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表彰恭顺、服从,压抑自主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的觉醒。因此,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是德育的一大使命,只有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人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于人他人的个体特质,并因此获得自身的最佳发展,进而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二、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倡导
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中,原意指多数人的统治。在民主制国家中,公民以“自由”和“平等”的身份,通过一整套的法律制度的保证,主动参与政治的决策和运作。以此为角度考察中国历史,民主基因几乎未曾发育,专制主义、集权思想则根深蒂固。有人说,中国历史上也有“重民”的传统,比如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但那是民本思想而非民主观念。民主的思想基础是“主权在民”,它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和人际的平等,公民的权利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而民本思想却是在君权的统治下,主张放宽对“民”的限制,这里的“民”是“臣民”,臣民的一切都不是自身拥有的,而是君主的“恩赐”。民主是以法律作保障,法律神圣,至高无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本思想则祈求君主实行“德治”,乾纲独断,朕即是法,虽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仅仅是“说法”而已,实行的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因此,在缺少民主传统与法制意识的中国,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培养人们的民主观念与法制意识还是任重而道远。
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弘扬
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日国际间的竞争焦点就集中在科技和教育上。只有依靠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以创新为动力的时代。当然,创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新始终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从钻木取火到铁器冶炼,从游牧狩猎到定居农耕,人类的每一点进步应当说都是创新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在科技、文化领域为人类作出过伟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这里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社会伦理和精神内省,缺乏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探究;有缺乏对科技成果的保护和创新精神的肯定;有“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使知识分子视科举仕途为惟一正道,而且还有落后的自然经济和封闭僵化的社会环境等,不但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推动力,反而既有的科技成果也不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杠杆。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被马克思称赞为“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在它们的诞生地中国却被用于“敬神”、“看风水”,沦落为迷信活动的工具。落后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写就的血的教训;创新才有发展,这是现实的写照。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新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创造性地引导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国家走向强盛与繁荣;而一些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剧变而使社会主义解体。所有这些事实的对比,可以使人们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警策,获得启示:没有科技的进步,没有创新的意识,就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民族的振兴。正如同志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四、竞争观念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商品经济领域存在着优胜劣汰,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是时代的旋律。但是,现代社会的竞争,又是需要相互合作的竞争。劳动分工的细密化,使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大部分要依赖于别人,依赖于社会;任何一个企业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的互补关系,要求现代化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和共处,做到以诚待人,高度负责。其实,在现代社会对别人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程度不同地把生命托给了别人。早晨乘车上班,司机的责任感如何,关系到每位乘客的安全;中午吃快餐,饭菜的卫生状况如何,关系到顾客的身体健康;更不用说一位医生面对需要他服务的病人,承担着多么大的责任。为了防止现代社会无穷多的分工链条不致断裂,需要现代人具备诚实、敬业这样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竞争不等同欺诈,竞争不排斥协作,诚实、敬业、责任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
因此,“学会共处”,可以说是对教育理念的历史性超越??超越了国界、民族、宗教和文化背景,把教育置于全人类的视野下,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是我们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所要求的。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竞争中合作,真正做一个胸怀祖国、拥抱世界的现代人。
注:①韦禾:《现代化:中国教育的理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