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改革发展国际展望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改革发展国际展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改革发展国际展望

眼下我们正处于新旧世纪之交。回首过去,各国中小学教育在即将过去的世纪里已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均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仍在积极地探索进行各种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方位改革。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临问题的不同,改革的重点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完全一致,发展前景也各具特色。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改革的持续时间比过去大大延长了,十余年的改革迄今尚未有结束的迹象。这一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多,涉及面广,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二是各国改革教育的决心比以往更大,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层面更多,范围比过去更广,呈现出宏观领域的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并重的明显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征。可以说,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距改革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制。这些均意味着各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

就发达国家而言,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纷纷掀起了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浪潮。这轮新的教育改革既不是上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延续,更不是上一阶段改革的简单重复。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教育改革的背景,还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都与前一时期有所不同。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初期各六、七年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较为独特。从西方国家社会内部来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压力是来自民主化运动的推动,如涉及众多国家的中等教育综合化运动就是一个突出例子。从国际背景来看,则是出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这可以从包括中小学教学改革等措施方面反映出来。而到了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虽仍在继续,但争霸的重点已从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和科技多个领域。特别是随着德日两国的兴起,这种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了。

第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通达到了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率已达到90%以上。日本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已高于95%。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持续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不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压力。况且,一些国家原先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也得到较好的调整。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在数量上去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如何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提高人才培美的质量,以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的量的方面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各国政府或民间发表的大量的文件或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其次,公立学校逐渐失去办学活力,办学效率低下。再次,学校道德教育出现危机,学校中的吸毒、暴力等问题日趋严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这轮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出发点。

以美国为例,人们在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上基本脉络或指导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进种族间的融合(integration),最后才是要在办学水平上达到优质(excellence)。在这里,各种矛盾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显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的关注点与先前大不相同了,三者的位置似乎颠倒了过来,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教育改革重点的变化,美国教育学者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继进步主义教育改革(progressivereform)和六十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refor)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优质教育改革(excellencereform)。

英国在八十年代之前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中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上,相比之下,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少有所忽略。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办学效率的低下已到了不堪容忍的地步。自1988年起,相继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等一系列立法或政府文件,决定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二战结束以来最为全面的改革,以建立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体制。

此外,法国、日本、德国等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或颁布立法文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发达国家,今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提高上面。发达国家教育在量的扩充方面大体上已经上移到中学后教育阶段。中小学在量的发展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当然,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留级和失学等问题,但这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所致,而是由各种社会弊端所引发。如果社会弊端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革除,教育中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而在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远非令人满意。因此同样面临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但如何在数量上满足广大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仍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更为迫切的任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发展的起点低,这表现在教育的普及率不高,适龄青少年的在学率低。其发展水平甚至比部分发达国家晚了一个世纪。世界银行1990年发表的题为《初等教育:世界银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在可见的将来,亚洲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无法做到普及初等教育。如在墨西哥,到八十年代未仍有30万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年级学习。在已经入学的660万儿童中,有45%的儿童不以完成小学6年的学业。在农村和民族地区,这一比例超出80%。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中小学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过重的人口负担加上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发展中小学教育所承受的压力比10年甚至20年前更大了。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在中国和印度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小学的数量只可满足不到65%的适龄青少年的需要。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小学的学生中能够读完小学的不到70%。据预测,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仍有超过1亿名儿童无法入学,而12-17岁青少年中无法在校学习的人数将超过2亿名。这表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要纠正过去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偏差,真正做到重视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二、在微观领域,各国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方案正在付诸实施。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会调整措施和步聚,但总的方向不会改变。这包括继续改进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手段,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具体而言,近年来各国中小学微观领域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除了原先就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国家外,以往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和学校各自为政,实施多样化课程,采取不同标准的国家近年来已经或正在打算改变传统的做法,转而实施全国或地区一级的统一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采取相应的统一的评价措施。同时,按照各门学科的重要性程度对课程进行分类,规定各门学科具体的教学时间或成绩要求。除了英国的做法外,美国近年来也一直在探讨实施全国或州的统一课程。除了1983年提出5门“新基础学科”外,199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也提出统一设置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核心学科”’并制定全国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措施的主张。另外,其他许多国家近年也有类似的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对本州的中小学分别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课程”。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创造与实践、卫生与体育。中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现代与古典语言、技术与应用学科、工艺、个性发展,卫生与发展。印度也已制定了中小学的全国统一课程,对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成绩评价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要求或标准,成为各国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二,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来看,随着一些国家对中小学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或最低限度课程的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者一主一辅的地位得到明确。过去欧美一些国家过分强调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致使许多学生避难就易,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下降。这在有关国家已引起深刻的反省。近来多数国家的共同做法是在强调学生要在完成规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一定量的选修课程。而在一些原先规定过死的国家。则采取了增加选修课的做法。如日本,近年来在初中扩大选修课范围和种类,加强发挥个性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也比以往更加多样,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也更大了。

第三,从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关系来看,综观各国的情况,除了极少数国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较为浅显的职业技术入门性课程外,多数国家从初中阶段起便开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课程在目标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劳动态度,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的职业领域,通过一定量的活动或劳动,使他们掌握某些基本劳动技能。在普通中学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各国高中所采取的模式有对应的关系。除了选择职业一轨的学生要学量的职业技术课程外,一般说来,各国也都为普通高中或普通一轨的学生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让学生选修。

第四、将改进和完善评估和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忽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成绩评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改变传统做法,相继开始实施统一和严格的评价和考核措施。

英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同时,开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定严格的评价体系,包括对7、11、14和16岁4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评估。近年来虽对此作了些调整,但总的原则和方向不会改变。法国提出要使评估形式现代化,并采取了完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具体标准和措施.甚至连美国这样一个历来十分强调教育的地方分权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独立性的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建立全国或州一级统一的对中小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就提出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建立统考制度。近年来,一些州已经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措施。澳大利亚在探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时,也将制定以州或全国统一评价制度当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五、各国还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美国将恢复和加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道德教育联合会。该会给“良好的品德”下的定义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行事”。此外,还提出了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十项基本原则。英国政府也于不久前专门发表了有关公民教育的文件,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在日本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也始终把加强道德教育当作一个重点。

三、从宏观方面来看,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公立中小学缺乏活力,办学效率低下的弊端,各国从学校的运行机制入手,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扩大家长的参与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上实行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都将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共同的做法是将许多原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直接下放到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推行的所谓“学校管理的地方化”(LocalManagementofSchools)的改革,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完善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改进和完善了中小学学校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使之更为规范化和民主化。各国采取措施完善了学校董事会机制,并在学校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中规定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组成比例。特别是扩大了家长和当地社区代表的比例,使学校在办学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社会要求。例如,新西兰颁布了《教育法》,制定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步聚,其中包括制定学校宪章(SchoolCharter),改革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董事会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权力,赋予家长更大的教育参与权与选择权。丹麦颁布了新的国民学校行政管理条例,强调发挥地方、社会团体、个人和家长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逐级下放教育管理权限,赋予学校董事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瑞典政府也提出了加强义务教育的议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决定赋予学生及其家长更大的责任和权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学校,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

第三,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利。各国近年来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不利的状况,赋予他们主动的选择权利。在这方面,典型的有英国实施的“入学开放”的新的入学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教育被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家庭是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来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就读,而不必受过去按片就近入学的限制。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学校为了吸引学生面相互开展竞争,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美国,一些州也相继采取了与此类似的允许家长在居住地学区内或跨学区学校间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就读的措施,前者叫做“区内选择方案”(Intradistrictplans),后者叫做“跨区选择方案”(Inter一districtplans)。这一做法目前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第四,改革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各国对公立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少有触及。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使得公立学校在办学的质量等方面既不向政府也不向社会负责。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一些国家开始探讨在不改变公立学校性质的情况下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方面的例子有近年来英国许多公立中小学相继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接受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这些学校获得了办学经费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人事权,比以往更能够独立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并要在办学质量上达到规定的要求。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办学体制已经逐渐在英国形成。

在美国,公立学校也出现了色彩斑阑的多样化的趋势。除了近年来出现的“选择性学校”(AlternativeSchool)、有吸引力的学校(MagnetSchool)和“二次机会学校”(SecondChanceSchool)外,一种新型的公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也在迅速增加。其主要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公立中小学进行改造,学校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订立在招生、办学质量和财务等方面的标准,来换取政府的办学经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形成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据统计,到1996年底,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出现了特许学校,总数已达500所左右。特许学校的出现意味着美国公立学校的办学开始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公立学校也出现了所谓的私有化或私营化的改革措施。这包括采用私立学校的管理手段,引人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与工商企业的合作,等等。

第五,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综观八十年代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私立学校出现了复苏和发展。如果从教育发展较长远的时间加以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到私立学校由占统治地位到逐步削弱再到逐步复兴的过程。追究原因,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与公立学校学生成绩下降、吸毒和暴力等问题突出有关。各国政府开始对私立学校采取鼓励或支持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美、英、加、澳等许多国家私立中小学的比重均有所加大。近年来,俄罗斯也在私有化运动的带动下,原苏联国有化的单一办学模式已改变,出现了大量的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兴办的中小学,形成了公私立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机制。

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患社会,九十年代以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远距离教育的迅速推广,预示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变革的开端,也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视频、静态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方式多元化。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人与人、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将使教育的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也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使教育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获得与今天的课堂一样的教学情景,可以得到逼真的、即时的教育,不仅可以与教师(或许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也可与同学(不会再限于“班级”有限的人数范围)进行各种交流。

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各国主要是将远距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来加以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校教育的形式并不因远距离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发生大的变化。如在非洲一些国家,人们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来普及中小学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人们把这看作是远距离教育的三大模式这一。在不少国家,人们已将“远距离教学法”(distance一teachingmethod)当作中小学中一种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看,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例如,在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为中小学播放卫星电视课程,许多地方已开始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双向交流式远距离教学。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一项“明星学校计划”(StarSchoolProject)自1988年底起开始实施。根据这一计划,联邦政府教育部提供三千多万美元资助部分中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卫星电视教学实验,为最终在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远距离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已开始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模式。1996年,美国已经出现了一所没有课本、全部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中学。这种新型的学校眼下虽仍处在实验阶段,但相信会逐步推广开来。在本世纪末之前,美国计划使所有的中小学都实现与互联网络联网。1997年3月,法国总统希拉克也提出要仿效美国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的做法,在2000年前使所有中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联网,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运用,并在2002年在中学生中扫除计算机盲。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也都制定了与此类似的计划。

远距离教育在中小学广泛的推广势必会给教育带来新的课题,这包括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师生关系等都会出现新的变化。可以说,包括中小学教育内的整个教育体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