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生成可以如此美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不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不一致,有时难以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教师有时可采取巧妙回抛的方法,用回抛带来争议。先让学生争一争以启发思维,辩一辩以加深理解,论一论以形成共识,借此,教师可以机智地应对生成。若仍没有考虑成熟,可以坦诚告知学生,待课后研究,不知为不知是一种应对,或干脆虚心向学生请教,教学相长也是一种应对。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理念。如何使“动态生成”这“散乱中的活跃”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呢?
一、随机调整,顺应满足
教学内容早已确定,教学过程也早已设计,突然,课堂上出现了非认知因素的意外,这时,教师把原有的教学内容搁下,捕捉住眼前突发情境中所蕴涵的语文因素,调整新的教学内容,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语文课刚进行了十分钟,突然,总务处一位老师走进课堂,让我带领学生去领新校服。“耶”学生们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领回校服后,教室成了试衣间,我成了一个局外人。离下课还有二十多分钟,于是我立即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谈谈穿上新校服的心情和感受,当堂让学生写作文——《我穿上了新校服》,学生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课又正常进行了。随着学生的笔尖飞舞,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佳作应运而生。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也应给予学生一双这样的眼睛,亲近语文,走进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应随时、随地、随需机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顺应中获得满足,在满足中获得提升。
二、将错就错,善于疏导
课堂上,当部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多元倾向时,往往会出现相持不下、莫衷一是、散乱无序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善于点拨疏导,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如,苏教版第十册《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学完课文后,多数学生已形成共识:藏在蜡烛中的情报没有泄露是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地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结果。但有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这和德国军官的善良有关系。”他的回答竟然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赞同,一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场争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双方互不相让。这时我对这位同学说:“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他说:“如果德国军官不同意杰奎琳拿着蜡烛上楼,蜡烛中的情报就会被发现,他应该是个善良的人,这从他讲的话‘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也可以看出来。”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德国军官的句子仔细体会。”几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从德国军官“闯进屋里”、“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可以看出他们只是一伙凶狠、野蛮的强盗;有的说从“几双恶狼般的眼睛”也可以体会到德国军官的凶残;有的说德国军官同意杰奎琳拿走蜡烛是因为杰克在屋里生了柴,他们已不需要蜡烛,是杰克的努力换来了杰奎琳的成功;还有的说德国军官想到他的小女儿正说明他本性是善良的,但战争使他变成了“禽兽”……
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纷呈、精辟入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水到渠成。
三、处惊不变,合理转化/
教学中,个别学生对有些教学内容特别感兴趣,由于激动而忘乎所以地发出一些怪腔怪调,对课堂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此时,教师要做到处惊不变、泰然自若,巧妙合理的转化,把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语文《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和日寇的可耻下场时,学生对文中“小鬼子,看刀!”一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时课堂上“小鬼子”三个字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课堂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针对这一现象,我果断地做出反应:(大喝)“小鬼子,看刀!”学生一愣,趁此机会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齐声呐喊一遍好不好?”(学生情绪高涨,声音异常响亮地喊了一遍)接着我又问:“你在呐喊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话想说?”“我觉得真是大快人心!”“小鬼子跑到我们国家来挑衅,不给点苦头让他们尝尝还以为我们是好欺负的!”(挑衅一词刚学会就用上了)“他们以强凌弱,落得这样的下场是自作自受!”“爸爸带我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知道日本鬼子在南京杀了30多万人,他们真是连禽兽也不如,我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学生说得义愤填膺)我仍不满足,继续追问:“你们愿意自己的国家被别人侵占吗?”“不愿意!因为我们不想当亡国奴!”“如果那样,我们就不能当家做主,就会失去自由。”“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一定会拿起武器,把日寇赶出我们的家园!”……(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又一次读懂了什么是爱国热情)时机已经成熟,何不趁热打铁呢?“同学们,让我们认真地读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好吗?”学生非常投入地读起书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不但应准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核,还要触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原有的生活体验,才能与作者实现心灵的沟通,进入到熏陶感染和升华的真境界。一次小小的即兴发挥竟取得了比原先的教学设计还要好的教学效果,这“散乱中的活跃”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四、猝不及防,巧妙回抛
课堂生成可分为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在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意外生成常常突如其来,令教师猝不及防。遇到这种情况,有一种办法是将“皮球”回抛给学生,摸一摸学生的“底细”,也乘机理清自己的思路,或“堵”或“疏”或“搁”或“延”。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中国守军太软弱!”对这一说法,学生中反对者有之,不解者有之,同意者有之,一时没了主意。“哦,这个问题提得好!能说说理由吗?”我把“皮球”抛给学生。“因为中国守军在看出这是一次挑衅行为后却要等到日寇开枪后再还击,应该先下手为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讨论。”我又一次把“皮球”回抛给学生。最后,我从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以及中国守军在战斗中的表现这两个角度作了个人的解释,学生对我的观点纷纷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