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人文教学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如果仅仅懂得专业知识,缺失人文,那就只能成为“匠”,难以成为“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认为,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职业学校中,语文作为基础课,长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在高职语文课教学中,应遵循“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的原则;课堂结构趋于开放、灵活;组织形式上趋于宽松、民主;评价上趋于多元化;对课堂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应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摘要]高职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位。高职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人文性特点,遵循人文性规律,建立人文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中,对人文素质教育往往重视不够。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一、教学目的突出人文性
高职语文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
1.《大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一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2.高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除了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突出以下目标: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在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文化需求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这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服务语言的口语表达和饮食文化的内容;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侧重旅游文化和讲解的口语表达;根据高职英语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民俗文化、西方文学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培养;探索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等等。
三、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和规律
1.高职语文要对文学及文化知识进行“梳理”与“激活”。在教学中应注重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过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加以梳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已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大致能指出各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主要流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知识坐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学过的作家(流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加以审视。
2.走“大语文教育”之路。高职语文从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出发,涉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和人生,因此,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式教学,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给学生更大的飞翔空间。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扩展内容,丰富知识。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语文就要使“学生脑子里建立内容丰富的材料库”,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展内容,拓宽视野。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现代社会知识的补充、扩展,还应注重帮助学生系统地去吸收我国的文化瑰宝。比如讲到唐宋诗词时,可以和导游专业的学生一起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物的古代诗歌,增强他们作为未来导游的文化底蕴。(2)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各种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就存在相互迁移的可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综合,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极其广泛,因而语文教学要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只有走进教材,才能学到语言运用经验,而只有走出教材,才能内化经验、丰富经验。例如,可以让导游班的学生介绍家乡的文物与文化,把口语表达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可以让他们写短文“家乡的特产与地理环境”,很多学生写出了“洛阳牡丹”“开封菊花”“鄢陵腊梅”“灵宝苹果”“新郑大枣”“信阳毛尖”等,把书面表达和专业知识结合了起来。(3)与生活相结合。美国的华特教授曾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单是凭借课本有限的篇幅,未免狭隘了一些。如能把生活引进语文教学,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效果,提倡生活处处皆文章的大语文观,可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结构,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比如笔者经常把影视和音乐作品引入课堂,将当今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介绍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
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提倡并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结合专业特点,开拓语文教学的领域,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教学才会有源头活水,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才能实现。
3.多元化课堂设计。围绕课程内容可设计、开发多种具体形态的课堂形式。如可以开设经典赏析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开设语言艺术、口才训练课,训练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可以开设影视欣赏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等等。/
四、改进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力求在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上来探讨人文经典,在这种氛围中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结合各自的特点、需求,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加深对文学的理解,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文学历史常识。合作学习有利于鼓励个人在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宽容与沟通,在智慧的相互激励中,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突出大学语文课教法的人文特色。(1)搜集信息,布置预习。结合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新课之前查阅资料,送交预习所见,包括质疑,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之习惯,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起点。(2)开展专题讲座。教师组织专题讲座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与高中语文教学区别开来。(3)组织讨论课,提倡“群言堂”。通过共同辨析、反驳,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年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实践证明,学生很有兴趣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4)开拓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如使语文课进多媒体、进语音室,甚至进电影院、进生活,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燥、单一的口头讲演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
3.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在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提问的能力、寻找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评价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如何判断学生的能力。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破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富实效。
高职《大学语文》应采取自助考试的方式,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自助考试是一种将“考”立足于学,将考试注入更多的学习、探索、思考内容,把考试的过程变成学习、探索、思考过程的考试,也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展示学生个性的考试。考核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每人一篇论文(2000~3000字,20分),自由默写(要求在60分钟内随意默写书上的有关作品,20分),期末课堂作业(教师当堂出题,20分),集听课、评课、阅读理解作品、课堂讨论述评、课后心得感受、课下练习于一体的“笔记”(20分),上课考勤情况(10分),参与课堂讨论、语文课外活动、课前演讲(10分)。
结业考试,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可以采用三七开等。
五、人文性教学实践的探索
1.教师的自我提升。面对有着更高学习要求的高职生,高职语文教师首先要通过加强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素养,展示自己的人格,展示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优秀的语言运用能力,获得广博的语文知识。教师鲜明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展现,也就标志着百花齐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附带要讲的还有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艺术以至宗教等。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百科通”,是个“杂”家,业务上虽然不是很专,但要博,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写作等相关知识都要懂。只有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得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写作和演讲的机会,更要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让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这样的高职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2.教材使用。应不拘泥于现成的教材,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借助文学拓展到丰富的文化,再从文化最终达到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格的培养。教学思路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穿插现当代的中外文学专题及文化专题。以中国文学史为“线”,以作家作品为“点”,以相关的文化知识为“面”,以专题为“板块”,形成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
3.加强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宣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们还需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的宣传,以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此,我们把“文史知识竞赛”作为每年“五四”青年节的常规活动,在全院高职生中广泛开展。同时,我们还把“专题讲座”作为每学期的常规活动,聘请校外专家、教授主讲,或由本学院教师主讲等。
语文的工具性是不能放弃的,语文是个“大全”,它里面必须有工具性、知识性的东西,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这两个又不能分成两块。由于人文教育的薄弱,高职学校学生中“文化贫血”现象日益凸现。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所以,语文学习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通过长期的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我们首先不能把高职语文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应该是语文教师,一个学生长大后回忆最多的也是语文教师给他(她)带来的影响。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学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直接应用,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
[参考文献]
[1]杨忠慧.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2]贾月.大学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李永宏,汪照均.大学语文教育应渗透人文精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4]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