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语言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今世界,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交叉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实际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培养对人生的一种明确、健康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对社会的有效作用。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大学语文教学必将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对于传授、倡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特殊的优势。因此,大学语文应明确定位,并建立系统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定位应用策略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价值信仰、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强烈震荡和深刻变革。随着对传统主导文化力量的弱化和边缘化,人们在某些层面的社会行为和生活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范或错位,社会道德文化生活也出现了一些混乱或无序的状况,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浸染到校园生活中来,给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带来影响。据一些调查显示,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存在自私、冷酷、残忍、内向、孤僻或自我过分膨胀、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脆弱等诸种不良心理特征的人数比例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有人称之为一种“校园人格”现象,这种现象对目前高校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力。有学者指出,从广义的文化来说,决定中国未来文化发展有三种较强的基因:一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正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被开掘出来,愈是与西方文化加深接触,这种开掘的责任感与力量愈强;二是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其中有许多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东西;三是中国正在强力引入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惯例、规则。
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是指社会的经济生活现代化,也是指社会的文化生活现代化,即要求高素质的人群。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基础性要素。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成为今天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思想、内容改革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语文的地位。大学语文,是目前我国各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门基础主干课,其独特的课程内容对发掘和传授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而言,搞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际具有参与我国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功用,其地位不应被低估、忽略。
学者徐贲在《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中提出:现代中国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各种各样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有完整人性(道德感、独立思考、自我反思能力)的公民。他还认为“任何新的道德规范的建立,都不可能凭空而来,而必须吸收以往的优秀文化传统。”他指出,人文教育之所以特别重视文化传统,是因为传统中沉淀着许多“永恒”的人文问题,它们的表述方式因时代而异,但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反复出现向我们显示了这些问题不容忽视的普遍性,这既是同一文化中过去和现在联系的基础,也是文化和文化间建立沟通渠道的条件。文科和人文学科在学术领域上看上去可能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它们的人文意义却甚为悬殊。使文科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并不单纯是学科领域,而是“人文导向”,或者也可以用我们熟悉的说法,是“人文精神”。遗憾的是,自“五四”以后,由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清理上存在着一些极“左”的势头和偏见,一度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贬斥,在许多人心目中,古代文化似乎成了保守、过时的代名词。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处于一种被漠视、忽略的状态,这种倾向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到今天已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如中国当代社会缺乏民族精神凝聚力,价值标准失衡,许多传统优秀品质信仰的缺失造成诸多的精神迷惘现象等,因此,当前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重新布局大学生必修课程,逐步恢复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文课程,这对于弥补高校教育工作软性环节存在的不足无疑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在高校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开设的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人文课程,无论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还是在教学计划的执行中,尚未体现出其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特色。虽然大量资源被投入,但通过相关高校学生问卷调查后发现,效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太大的时效性,学习起来缺乏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有学生还建议取消此类课的开设。这反映出,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逐步加强人文类学科的教育,但由于许多高校中非专业的文化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不够成熟,处境尴尬在所难免。
三、大学语文的定位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应明确自己的定位,并据此采用针对性策略,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前面的分析,我的看法是: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人文课程,定位应是作为文化素质类教育的基础课程,立足精神品质教育这一基点,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位、思维观。/
尽管不同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的侧重点和程度有所区别,但人文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统一体系,如果只是零敲碎打或浅尝辄止,缺乏体系化、规模化,就会收效甚微,徒有虚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应以文化素质类教育的基础课程定位为核心,建立一种系统化、网状辐射的教育应用体系,即通过实施教育,使学生不仅了解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果,而且要把发展过程和成果现象背后的思想、制度、方法、技术等经验变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
四、大学语文的应用策略
1.树立通识教育观。在大学语文课程主干内容教学外,可在教学计划中配置其他相关的系列课程,辐射文化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其中每个领域的内容具有特定功能,构造彼此联系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2.协调文化素养熏陶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关系。突破在教育中存在的“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教养”的错位和扭曲,实现从文化知识向文化素质的内化。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逐步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的培养框架,课堂教学辅之以讲座、文化科技制作、创新性研究和探索、社会实习和考察以及有针对性的学生社团活动,搭建起知识转化为素质的桥梁,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3.确定特色思路,推出特色措施,培养特色人才,形成特色效果。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学科状况,挖掘相应的文化传统予以突出,既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又必须着眼于自身的现实情况。文科专业要在进一步打牢学生的人文基础的同时,根据本专业的取向,加强科学精神、理工科思维方法的熏陶。同样,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在进一步加深理科基础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的培养。
4.“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正确的思想和观念需要以灌输为手段使人们掌握其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双向交流方法,加强沟通。从而使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的自我教育。
5.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道德氛围的重要举措,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色可以使其扮演重要角色,比如: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建立有文化特色的学生社团,如剧社、诗社,经常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6.加强师资培养。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容忽视,大学语文教师应有良好的示范意识,在立言和立行上下功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袁济喜.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6).
[5]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梁桂麟.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徐贲.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EB/OL].
[3]张冬梅.人文社会科学专家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6(5).
[4]于存雷.论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与加强素质教育[J].社会科学期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