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的培养层次和性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级”强调的是理论基础宽厚,“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因此“高级蓝领”应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摘要]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的培养层次和性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级”强调的是理论基础宽厚,“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因此“高级蓝领”应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级蓝领
一、什么是高级蓝领
1.社会对企业员工的认识。社会上把企业中的人员按其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创造的价值、获取的报酬等综合因素分为金领、白领、蓝领。“金领”:一般是指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的资深人士,是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白领”:一般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和产品技术设计与方案的企划和制订者。“蓝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统称为蓝领,主要负责对设计方案的实施操作和落实,将产品生产出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许多企业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岗位技术含量正在不断增加,“蓝领”“白领”的边际正在模糊和淡化,“高级蓝领”应运而生。“高级蓝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也有称其为灰领或银领),他们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不仅能够参与产品技术设计和方案的制订,同时也能够掌握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操作。
2.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现状情况分析。(1)技术工人技术等级情况。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仅占1.5%;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已有部分沿海城市的企业到国外招聘退休技术工人,来弥补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2)受教育程度情况。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数据显示:2001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7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5.8%,具有高中阶段受教育程度者为2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达71.5%。而同期日本分别为:12.33年、28.3%、52.8%、18.9%。由上述统计数据可看出差距之大。另据国家计委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不到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一线技术力量的下降,不仅导致生产质量和效益的低下,还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因此,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高级蓝领”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3)技术工人需求情况分析。据2002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缺口很大,一些大城市缺口竟然高达30%。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有关人士将之称为“技工荒”现象。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会出现供需极度的不协调?“技工荒”现象与职业教育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生产的技术底层平台,它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保证。专家们介绍,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操作型三个层次,后两类人才正是社会急需的数控“蓝领”高级技工。
二、高级蓝领———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是面向社会经济的教育,是沟通教育与就业的桥梁。高等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高移化和终身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就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为社会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
1.我国技术工人培养现状分析。我国技术工人的培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1)学徒制。即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主要靠师傅言传身带,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前采用)。(2)技工学校。初中毕业后进行2~3年的专业技术培养,主要侧重于专项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层次较低,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某岗位的工作,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转岗的适应能力较差。(3)中等职业学校。他们也是初中后接受3~4年的专业技术教育,达到高中文化水平并具备某项专业技能,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扎实,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同时也能够从事一般的技术设计、检验等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继续学习能力。这种培养模式是20世纪我国培养技术工人和初级技术管理人才的主要模式。(4)高等职业院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的高移,上述三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近几年蓬勃发展的高职学院成为培养针对职业岗位、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其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知识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具备深造和转岗的能力,已成为我国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中坚力量。/
2.目前我国技术工人需求趋势。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技工奇缺,“高级蓝领”难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一线技术工人的缺乏,严重制约着中国工业的发展。面对中国制造业遭遇的尴尬,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呼吁: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必须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高级蓝领。不少地方正在酝酿出台向一线高级技工倾斜的薪酬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在公开的工资指导价位中,将汽车修理工等技术工人的最高年薪定在相当于或高于博士的水平。高级技工年薪十几万,显然不是用人单位哗众取宠的炒作,而是真实地反映了高级技工在人才市场上的特殊价值。据统计,到2005年,我国的数控机床年产量将达到3万台,数控机床的普及率也将大大提高。而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还不到2%,只是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同时,我国的数控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奇缺,而且在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他们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众所周知,由初级工变为高级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级工从中级工中产生,中级工又必须从初级工做起。这就需要全社会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围。而要改变我国技术工人总量不足、素质较低、高级技工奇缺的现状,各级职业技术院校应当有所作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3.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日前发出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一批能完成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转化的人才,也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的以掌握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的智能型操作人才。为此,教育部实施了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全国要逐步启动建设200个试训基地,实现5年内培养30~50万高职数控高级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高职院校如何做好高级蓝领培养
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关心的是毕业生的质量,但对接受学生到企业训练,却关心、支持不够。(2)在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续着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应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坚持制度创新,例如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与潜能提供环境和条件。(3)投资不足导致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而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则严重地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于职业教育投资不足,投资渠道不畅,不少职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相当滞后,传统专业实习基地普遍落后,新兴专业实习基地更不适应技能教学和实习需要,有的新专业还根本没有实习基地。(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多是从中职、成人或普通教育中升格或分离出来的,带有浓厚的普通教育的影子,注重理论,忽视技能。并且,职业教育自身对技能教育在指导思想、管理力度、激励措施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而培养出的毕业生或者说技术工人不能很好适应产业需要,难以被社会认同。(5)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无序扩张,追求做大做强,但实际上只是在做大上下工夫,校园面积扩大了,专业设置增加了,在校生人数膨胀了,学校效益提高了,但做强未见显著成效,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却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教师能力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更是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2.高职院校如何做好“高级蓝领”的培养。(1)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途径,依托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使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规格紧贴企业的需求。(2)改革培养模式。按市场要求确定专业方向,按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应积极探索“宽基础、活模块”“大专业、多专业方向”的柔性专业结构,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兼容性。(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以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应重视教学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其教学管理水平。(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推行课程综合化。在教学模式上,应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师质疑导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进行考试方法改革,采取多种模式评价学生的学业,如课程设计、答辩、撰写调研报告、现场实做、技能考证等考试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贺贤土.高等职业教育“高”在哪里[J].职业技术教育,2003(21).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加强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2]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10).
[3]邵文华.高职定位:职业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