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共享质量跨国界高等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跨国界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概况
跨国界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跨国界高等教育和二战结束至今的跨国界高等教育。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跨国界高等教育
跨国界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罗马高教的跨国“游教”和“游学”,1]但是国际交流范围很狭小。到了中世纪,大学是“真正的国际性机构”。2]因为语言、学习科目、考试制度的统一,为欧洲的学生在各国巡回学习创造了条件。现代意义的跨国界高等教育始于工业革命,它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强化了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体系。教育内容从以本土文化传递为主逐渐向标准化、普遍化、通用化、跨文化交流乃至国际化过渡。二战以前的跨国界交流的主要领域是:学生的个人流动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从欧洲殖民宗主国向世界其它地区出口学术制度和教育制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二)二战结束至今的跨国界高等教育
二战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了获得对世界其他部分更好的理解,维持和扩大其影响的范围,抱着明确的政治意图,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欧洲的许多学者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无暇顾及国际学术交流,使这些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心。1968年,国际教育局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下属机构,由它开展跨国界教育协作和援助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壮大,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突破,具备国际化的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经济增长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欧洲共同体的加强,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研究和教育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教国际化的势头更为劲猛。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跨国界教育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美、英、日、德、法、加等国家以及欧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吸引外国学生,展开带有政府行为和政府导向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活动,旨在加强高教国际化。第二,留学生人数快速成倍增长,但流向呈不均衡状态。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发展中国家或中等收入国家流向少数的发达国家。第三,跨国界高等教育成为国际上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各国的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和组织、大学校长、高等教育科研人员、科学家多次召开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讨会,研究在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设置中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因素。
二、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一)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取向:由活动取向到过程取向。跨国界高等教育的概念有很多定义。Knoght&deWit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在国际事业中的总和。”3]或更广义些,指“任何使高等教育应对社会、经济和劳动市场的全球化挑战与要求而做出的系统的、长期的努力”。欧美学者尝试从活动取向、能力取向、道德取向和过程取向四个方面对定义进行描述。美国学者Knoght对四种取向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活动取向指一系列活动,如出国学习、国际发展活动、国际学科、区域研究、联合授予学位计划及比较研究等;能力取向,这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道德取向,重视营造一种促进国际化的校园氛围;过程取向,即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它把国际教育或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或观念纳入到大学的各项重要职能如教学、研究和服务中。这四种取向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国际大学协会(IAU)归纳了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采纳了过程取向。
2.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由追求商业利益到人文关怀。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因素既有文化交流与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在发展进程中,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它机构更多考虑到的是商业利益,忽视了文化交流和教育发展本身的因素。针对跨国界高等教育过分被用作商业目的的现状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成员国呼吁,“应强化这样一种思想,即知识应被全人类共享”,即高等教育应该促进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在当今这个高等教育竞争激烈且突出强调商业化目的的全球背景中,各国在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还要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文关怀或者人性化方面的功能。
3.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焦点:由学术流动到全面关注。学术流动指高等教育人士的跨国流动,包括学生的出国留学、教师的出国访学和根据国家的合作协议而进行的大学间的学生交换等,学术流动不但是跨国界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容,而且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注点,学术流动和国际研究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曾是跨国界高等教育的代名词,但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认识到,学术流动仅是一个方面,跨国界高等教育是一个更为宽泛、全面的概念,应渗透到整个高教系统中,是一种深刻的教育改革,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服务与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关注点在范围扩大的同时正逐步向纵深发展。
4.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日益优化。在当今的世界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客观发展的趋势。虽然,从世界范围来看,人们还没有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理念等达成共识,但是,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实践早就存在。人们期望找出国际化各个方面的有效实践与优异做法,如学术流动、课程国际化、远距离教育、国际教育质量的保证、如何把商业目的与学术目的结合起来、促进大学校园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对话等,并对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1.资金短缺。针对跨国界高等教育,全世界许多机构面临着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问题。一些机构和国家把国际化看作是出现在全球教育市场中获得额外基金的潜在来源,但在发展政策和计划时,又感觉资源十分有限。在所有国家相对减少高教基金的时代,政府没有更多的机会特意投资跨国界高等教育,因此国际化活动费用主要靠自我融资渠道。国际合作项目的费用多为慈善基金会和国际机构捐赠以及政府有关项目的款项,学生面临着资金有限的问题,不能承受流动的费用,在接、派学生不平衡的国家,财政问题阻碍了项目交流的成功。
2.跨国界高等教育带来的地区差异性。教育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的世界性的教育市场拓展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在此过程中处于极其有利的主导支配位置,他们凭借雄厚的智力资源和文化优势地位,充分发展了自身的教育。发达国家教育输出多,影响能力强,合理开发了过剩的智力资源,又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了本国文化,在教育国际化中获得了文化和人才的双重收益。但跨国界教育活动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适应跨国界高等教育的活动当中,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留学生”学而不归带来的优秀人才流失以及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扭曲和丧失。而跨国界高等教育带来的外来文化日益扩张,本土文化日益淡化和缩小,也是一种更加深刻也更加长远的损失。
3.教学质量的挑战。发达国家把跨国界高等教育活动,如吸引留学生、输出教育、合作办学等作为抢占全球教育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手段,却很少考虑向学生传授全球知识、技能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等。跨国界高等教育从传统的模式如学生和教师流动的国际化政策和实践,发展到今天的多种形式,如分校和学校合作,发展跨国大学网和高教虚拟传递等出口高等教育,有许多可喜的进步,但许多学者表示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质量因素被忽略了,对教育主权的考虑也很有限。跨国界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有限性和困难,这将对跨国界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挑战。教育机构国际化、跨国界教育活动并不能完全处理和研究具有核心功能的质量保障程序。跨国界高等教育需要为了国际化的质量而探索新的模式。
三、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跨国界交流学术、人才的传统存在已久,并对社会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现阶段政府公共投资衰退,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要求的推波助澜下,高等教育投资日益多样化,产生了新的办学方式。这样以来,由市场驱动的活动逐渐发展起来并面临很多挑战,仅仅依靠市场动力不足以保证跨国界教育的质量,促进公共效益最大化。学者们呼吁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管理,这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向。国际化管理需要一个政策框架模式来管理跨国界高等教育,该模式把跨文化、跨国家的特点与教学、研究、社团服务相联系,旨在保障教学质量,确保跨国界高等教育的贡献满足公众的广泛利益,而不是牺牲于商业利益。2005年5月,国际大学协会(IAU)、加拿大高等院校联合会(AUCC)、美国教育理事会(ACE)、高等教育审批理事会(CHEA)共同起草并签定了一份代表全世界高等教育机构观点的综述文件:《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该文件提出了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概念,并且重新界定了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和投资者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对实行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国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共享质量的跨国界教育模式的关注点
跨国界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现象,包括学生和教师等人员的流动,高等教育机构或者投资者在办学国家实际出现或者虚拟出现,学术内容、相关课程的发展。这些活动是在商业行为、国际发展合作以及学术交流和衔接的背景下进行的。跨国界高等教育行动的范围、数量、复杂性带来新的挑战,深化了现存的教育模式。应该关注的是:第一,鉴于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关键作用,应该保护由高等教育和研究带来的贡献;第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灵活性;第三,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办学容量,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持续的可行性,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资源和知识使用权的差距越来越大;第四,保持高等教育中语言和文化上的多样性。
(二)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基本原则
跨国界高等教育应该为社会团体宽泛的经济、社交、文化福利做出贡献;当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而面临不同的方向选择时,为了促进全球平衡,应该扩充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容量;跨国界高等教育不仅针对那些能负担学费的学生,也面向受经济资助的合格学生;无论在那里实施跨国界高等教育,都应该符合学术机构质量的最高标准;对大众、学生个人、政府机构都负有责任,保留最终解释权;跨国界高等教育应该加强教学队伍、研究人员和学生国际间流动的机会;它和其他跨国界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应该为学生提供清楚的、全方位的、有关所办教育的信息。除了向学习者提供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判断性思维方式。
(三)高等教育机构和投资者所遵循的原则
基于基本原则,国际大学协会签署了下列行动议事日程,以供从事跨国界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参考借鉴。第一,逐渐熟悉和跨国界教育以及相关行业有关的议题,了解各协会间的交流以及协会和政府间从事的建设性的对话。第二,努力确保跨国界高等教育对教育承办国的社交和经济福利做出贡献,在合适的时候与地方机构合作,加强地方高等教育的办学容量。第三,给来自其他国家的有资格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保障学习。第四,从教育承办国政府或者其他主管的实体机构获得正式的授权,等同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运转。同时,为了减轻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行政负担,政府和主管的实体机构应该加强协作、提高透明度、共享信息。第五,建立培养的实时质量回顾、反馈制度。依靠老师的专业知识,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质量担保程序。第六,既与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实体合作,也与机构协会合作,促进有效的质量担保原则和实践,应用到跨国界教育活动中。第七,与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实体合作,基于质量担保和认可的允许,促进信息和协作的国际化交流。第八,主动给公众、学生、政府提供可以信赖的信息,比如有关办学机构的法律地位、学位授予职权、课程提供、质量担保机制。
(四)跨国界高等教育中政府角色
在应对来自跨国界教育的挑战时,特别需要高等教育投资者和政府及国家主管当局协调努力。基于这一点,有两方面至关重要:一是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协会之间所培养的牢固的合作关系,二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间的所培养的牢固的合作关系。合作的基础是对于跨国界教育管理经营理念原则和政策达成共识。这些理念原则和政策:第一,不应妨碍国家政府和主管实体机构去管制所属的高等教育体制;第二,确保在高等教育进行的公共投资,达成文化的、社交的、经济目标;第三,为学生提供公平和均等的机会。此外,政府在发展国家和国际政策框架行动中应该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促进跨国界教育为社会做出更积极的贡献。为了弥补高等教育投资者努力的不足,作为政府而言:第一,和高等教育机构、投资者展开对话,支持和促进学术的、研究的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协作,促进其高等教育建设能力。第二,通过对需要经济援助的有资格的留学生加以支持来证明办学方的承诺,确保其入学。第三,和有关政府和非政府实体机构合作,确保同其国家一起运作的外国高等教育投资者是被正当授权和监管。第四,与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实体机构合作,确保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准确、及时地发出质量担保、委派做法的信息。改进信息情报传递工具,确保上述参考的信息以某种体系方式实行国际共享。
四、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十分肯定,该模式前景非常可观,可以增强教育的公正性、加大留学生的就读机会、提高跨国界高等教育的质量,势必持续为共同利益作出贡献。发挥跨国界高等教育的潜能,是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协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也需要一切跨国界高等教育力量的参与、计划、扶持、监管、协调。希望政府关注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敦促和确保和此教育模式有关的价值观、原则、任务、责任的实施,以此引导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一切协议和行动。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2]万力超,张超.国际教育当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及我们的对策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1).
3]Knoght&deWit.国际化政策:新趋势与两种不同范式J].国外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