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传播系统及模式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教育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传播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己形成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强烈冲击,教育模式将面临重大的变革。
传播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没有不传播的人,没有人不传播。人每天都在传播中,以各种方式传播信息,接受各种信息,虽然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但人始终依赖传播而生存,“就如同人不能离开水、阳光和空”。“传播”一词是英文“Communication”的汉译,英文“Communication”则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人类的传播活动,可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等。因此.教育传播仅是传播的一种类型,教育传播过程也可以说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特例。()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个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二、教育传播系统
(一)概念及特性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1)教育性。它具有教育的功能,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失去教育功能,就不再存在。(2)整体性。它不是各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为了完成某一教育任务的有机组合。它具有狄斯塔尔(Destale)现象: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其形式化表述即:2>1+1。它要求各构成要素要组合有序。(3)开放性。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各种外界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相联系,为各种外界因素所制约。(4)动态性。它是一个动态系统,随时间和条件(各种教育资源)的变化而变化。(5)多样性。它既包含物质系统,硬件、软件系统,又包含观念系统,理论、方法等潜件系统;既包含社会系统,又包含自然系统。
(二)构成要素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主要元素,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系统的要素共存于系统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教育者——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者,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者,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包括教师、教材编制者、教育管理者等。教学机器也可以是教育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和变换信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2)受教育者——即学生和一切学习者,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受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接收、变换、反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3)教育信息——即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4)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通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其作用在于延伸人体器官的功能。(5)教育效果——以受教育者是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来评价。由于教育传播有特定的目标与特定的对象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它已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提问、作业与考试的方法,去评价教育传播效果。(6)教育环境——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外部条件,不是要素。任何系统都不能忽视环境。系统有大小,环境也有大小。教育传播系统的大环境,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传播系统的小环境,指学校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对于教育传播系统来说,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但物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教室环境的内部设计、色调、照明、家具摆设等,都能影响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
三、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含义
教育传播系统要素的组合与联系,构成了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构成了教育传播过程。一些非常有效的结构和动态过程,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承认和采用,它们被归纳为一种教学规律,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为一种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模式是将将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作理想性的代表或表示——抽象和简化。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建立一种模式是很重要的。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框架,我们可以据此来思考问题。模式的表示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有文字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式;动画的形式;视频的形式。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育传播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它必须遵循着一定的传播模式来进行(这些模式有意识到的或没意识到的、显现的或隐现的)。科学地探讨和研究这些传播模式是为教育传播活动寻找科学的理论根据,以便理性地实施教育传播活动。
(二)当前几种流行教学模式
目前流行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1.行为主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其优点: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要求比较低。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缚了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但从当前学校教育仍属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来看,该模式在教师控制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进行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等方面很有优势。
2.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利于学习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该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但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强调学生“自主的学”,完全依托于课堂之外的教学环境,这将意味着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在当前来讲不符合中国国情,是一种理想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还不具有可操作性。
3.“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学与教"教学理论的精华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该模式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正是分析和总结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对其取长补短,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和变革,倡导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运行“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教育仍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许多教育传播模式也在发展中,目前尚未能建立一种绝对权威的模式能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传播活动。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教育媒体不断出现,使教育进入了一个传统媒体与电子媒体相结合使用的多媒体教育时代。在这一新时代,教育传播模式更是多种多样,那么我们要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结构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和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将会从多个层面触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引起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从而极大地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美]宣伟伯、余也鲁.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南国农,李运林编著.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绍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