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质教育关键教育观变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素质教育关键教育观变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素质教育关键教育观变革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凡有关教育的大会小会,言必谈素质教育。教育界的不少热心人,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并能取得成效,关键之一就是要变革教育观念。本文拟就素质教育与教育观变革的问题展开一些讨论。

一、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的竞争和民族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要培养21世纪建设祖国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靠的是教育。但目前的教育在宏观上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整齐划一;在微观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训练,是一种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而重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尤其是我们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教育观的变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口号十分响亮,媒体也炒得沸沸扬扬,但落实起来都是十分艰难、复杂。究其原因,关键是教育观还没有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下面就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三方面的变革进行探讨。

1、师生观的变革:从“师道尊严”的师生观变革为“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来有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足见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确,过去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道德的化身、经验的先行获得者,他们在启迪年轻一代的智慧、传递人类的知识经验和传播人类文明起着很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总是以教育者自居,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支配的地位,被动、消极地接授老师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影响。教育效果是建立在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自觉执行教育要求的基础上的。学生不仅参加教育过程,而且直接影响着教育进程和效果。教育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的师生观是强调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教育观。教师既要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又要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导作用只有通过主体作用才能实现。片面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或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人为地割裂二者的统一性,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是不符合现代师生观的。要做到二者的统一,关键是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关系。综上所述,新型的师生观应该是在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倘若我们仍抱着“师道尊严”的固有观念,显然是有违时代精神的,并且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宗旨。

2、人才观的变革:从培养少数“尖子”的人才观变革为培养大量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都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是新时期我国所需要人才的总规格。《决定》又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这就指出现在所需的人才的结构要求,应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我们要根据上述所需人才的规格标准和结构标准,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的、正确的人才观。

但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传统的人才观的影响,在整个中国社会还是那样的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的人才观念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因此,至今尚有不少人不把普通劳动者看作人才,不把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看作人才,唯升学是追,唯文凭是求。不少家长、学生认为,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才算人才,而工人、农民、服务员都不被认为是人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把上大学当作孩子成才的“独木桥”,出现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也出现了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着培养少数“尖子”——“应试秀才”转的状况。可以设想,如果不变革这种人才观,树立全面的、正确的人才观,实施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3、质量观的变革:从只看学生的考分或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的唯一标准的质量观变革为主要看出了多少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实际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作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的质量观。

从陈旧的传统教育质量看来,衡量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数”。反映在升学问题上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从而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的唯一尺度。虽然,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这是以偏概全的观点,是与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相背离的。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其任务除了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外,还要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但是,这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和尺度的错误观念,却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以至于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压向学校,压向教育界,造成教育界本身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陷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泥沼之中,以至在教育内部形成一种长时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

尽管报刊传媒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的批判声不绝于耳,尽管专家学者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但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气还是那样的长盛不衰。君不见,每当学年之初,教育行政部门还是照样给各级各类中学下达升大学、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指标,每当中考、高考放榜,学校大门乃至大街小巷,不是帖满了学校高考、中考成绩的海报?君不见,社会是怎样来评价学校、教师,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只要把升学率搞上去,其它就一切都好,就能“一好遮百丑”,什么荣誉、地位、尊严、成就和创造感都可以得到满足。相反,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如果连续几年上不去,就会“一丑见百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就别想在社会上抬起头来走路,校长和教师的什么荣誉、地位都将化为乌有。在这种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学校和教师,哪还顾得上什么思想教育、体育锻炼、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及全面发展呢?由此看来,不变革陈旧的传统教育质量观,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质量观,党的教育方针就得不到全面的贯彻,培养具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热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两种精神”(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不改革,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小平同志如是说。当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得到全面变革之日,就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之时。到其时,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人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