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远程教育发展趋势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长期从事远程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较为系统地引进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实际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远程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

教学模式个性化、协作式

试点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网络环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从试点情况看,各个院校和学习中心的条件不同,技术模式不同,学习和教学模式也不同。学生在媒体支持和网络环境下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与协作学习、集体学习(包括集中面授)等多种方式学习。由于学生的分布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采用的媒体组合不同,学习模式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远程教育师生之间,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处于一种“准永久性的分离”状态,远程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学习模式在多元化中有趋同,适应“分离状态”的个性化学习和“再度综合”的协作式学习正脱颖而出;同时这种趋同中又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多元化与趋同的交叉作用与结合是推动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模式发展的动力。

个性化学习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我调控(Self-regulate),能主动运用和调控元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实现远程教育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的理想。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我导向(Self-direct),自主地为自己选择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使学习彰显出个性化色彩。

协作式学习,技术不是难题,学生也有结识学习伙伴的需求,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法的改革。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克服远程学习的孤独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协商、沟通,形成共识,分享成果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探索阻力还很大。阻力主要来自习惯,来自人们对面对面集体教学的依赖。因此局部地区出现向传统式教学回归是不足为奇的。学生尚未体会网络学习的优越性,没有好好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致使远程教育的潜在优势得不到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结合了东西方学习文化的优势,有利于解决远程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远程学习模式的变革。因此,试点更应该在教与学模式多元化和趋同的背景下,着重个性化与协作式学习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学习支持服务多元化、多功能化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关键之一。

远程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不能经常与老师当面接触的情况下,如何得到周到的服务和及时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依赖于网络学院和学习中心提供的人际间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一方面要依赖于学校通过网络等技术提供的服务。试点以来,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电大系统框架,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学习中心这个层面介入了远程教育;其系统结构也由原来电大系统的5级减少到网院和学习中心两个层级。系统层级的缩短,利于信息畅通,减少信息损失。一所网院在各地的学习中心,可能分属不同的教育形式,而同一学习中心可以同时为多所网院提供服务。加上企业、公司的介入,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已经出现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倾向。

从理论上讲,多元化带来竞争,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但是,过度的竞争会严重地影响服务质量,个别院校的学习中心甚至出现了失控现象。因此规范管理和服务的问题就成为了重要问题。多元化中的趋同,以及规范服务需求都要求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怎样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是完全依托电大系统,还是有条件的都可以建设?依托电大系统,是由中央集中控制还是建设一些地域性平台?一般而言,地域性的学习服务体系容易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容易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基层组织—社区学习中心接轨。这样,公共服务体系也可能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如果出现这一局面,那么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竞争的就是服务的意识、质量和特色,比较的就是服务的科技含量和人文关怀。受益的是学生。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科技含量的提升,将促使智能化的技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浮出水面。无论系统多么复杂,对学生来说,他只要在当地的终端接触这个网络,就能享受这个网络提供的服务。因此,趋同的公共服务体系一定有地方特色和品牌多元化的问题和趋向。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提供人文氛围。远程教育的全过程都伴随着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除提供学习方面的问题解答外,还为学生提供有关心理方面,如知、情、意等问题和困扰的咨询,以尽可能地弥补远程学习者缺乏师生面对面情感交流、校园人文环境熏陶等方面的不足。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中国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将在规范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压力下,向多元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管理质量效益型

教育部制定了“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将管理列入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审慎地决定试点从重点大学做起。政府对试点的管理主要采取了双重“准入”、年报年检、质量认证和评估等制度。所谓“准入”,教育部对重点高校试点实行了“准入”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远程学习中心也实行了“准入”制度。2002年7月教育部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要求。

目前,试点高校的管理有从高校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管理向横向联合、行业自律方向转变,从阶段式的对重点环节的管理向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实践呼吁实施横向联合认证制度,从行业角度来规范各远程教育机构的服务行为,建立一种有序的横向联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纵向上正在形成一个注重教学反馈,抓教学全过程管理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上述管理及其改革和发展,都是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型的管理。随着试点的深入,在远程教育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尤其是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下,这种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必然要向质量效益型的管理转移。可以认为,质量控制型的管理具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而质量效益型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笔者在1996年就曾论述过,远程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其质量与普通面授教育可比,而在效益上必须有明显的优势。”关于质量的可比性,一些研究认为,远程教育对象与普通面授高等教育对象的基础差异太大,即使是在教育过程完成后,比较两者的相对提高幅度也是不公平的,但是达到同层次教育的基本合格标准应该是无疑的。这一点远程教育已经做到了。关于效益,多项研究表明,远程教育在前两代具有固定成本大,而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小的经济学特点,到了网络时代,这一规律是否仍然存在需深入研究。有专家认为,可变成本有可能不随学生人数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对学生个人分摊的费用来说。但就远程教育机构(网院)而言,生均成本仍然具有随学生人数的增长而下降的性质。也就是说,网络时代的远程教育仍然有“规模效益”,同样可以推理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

所谓适度规模,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可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注册学生的最大规模。在这个点上,质量和效益双赢;规模偏小,质量是有保证,但效益会受损失;规模过大,质量无从保证,效益就是负效益。当然,适度规模是一个随教学条件变化的动态的概念。

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逼近适度规模办学。值得庆幸的是,远程教育重视效益的同时,并未偏废质量。多项研究表明,远程学习的学习效果与传统面授方式并无显著的差异。英国开放大学在全英大学排行中,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一直位居前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校前校长、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总干事约翰.丹尼尔在1998年上海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中表明,远程教育把一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人培养成为合格的大学层次的专门人才,这本身就是质量上有把握的证明,更何况远程教育是以低于普通高校的成本完成这一培养过程的。

决策法制化、科学化

从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远程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稳定性,政策和法规制定的科学化与法制化是决定远程教育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决策已经从少数政治家个人决策,或集团首脑个人决策向领导集体与专家系统决策转移。“智囊团”和“参谋班子”应运而生。作为具有晚现代性迁移重构机制的远程教育更应重视专家系统的作用。

决策系统的另一变化是讲究科学依据,制订政策的先决条件是充分的调研(大样本的调研),有意识地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结论为决策基础。在决策前还需要有试行或试点的过程。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再形成正式的政策和法规。一旦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确定,无论领导层是否发生变动,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执行中取得充分依据后可以进行局部的修订和调整。决策的科学化与法制化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部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决策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专家组的作用,并立项抓了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以2000年10号文件等为代表的有影响的政策,使决策逐步走向科学化的轨道。但是在专家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结构组成上,在课题的支持力度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在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上仍有许多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对整个试点工作的部署,合理地分配试点任务,以及在发展远程教育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联系上,应做全面的、高屋建瓴的规划,重点扶持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使远程教育决策在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方面起表率和示范作用。

合作多方位、集团化

试点初期,教育部对试点院校的试点工作并无明确分工;67所进行试点的院校各具特色;资源建设和共享有一定难度;各校校内外网络教学和资源建设的结合也不够紧密。

随着试点的深入,试点院校共同认识到,许多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是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研究,提出科学决策;试点共同任务的驱动要求试点院校协作攻关;国内其他教育形式和境外远程教育的竞争,要求各校优势互补,联合办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从校内外网络教学的统筹做起;集中优势力量,最重要的是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这三支队伍的力量。上述共识推动远程教育出现了多边合作的趋势和集团化的倾向。

高等学校发展远程教育所必需的技术、资金和灵活的机制都是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亚洲开发银行2000年的一份报告就呼吁高等学校要与企业联合共同发展远程教育。我国远程教育界从试点伊始就已经出现了校企之间联合与共建的萌芽。相当多的院校与公司已经开始合作,有的还实现了公司化或公司化运作。这种合作或企业化最终会成为远程教育大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大趋势下,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67所试点高校成立了协作组;农林,师范等行业院校之间或成立联盟或筹建协作组;上海六校联合招生;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以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为纽带,开展远程教育技术的协作攻关和技术应用试点联合办学,强强合作,为远程教育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高水平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服务管理标准化等都起到了开创和示范的作用;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电视台)、教育技术(电教馆)和网络教育(电大和网院)三支队伍,实行公司化、产业化运作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多边合作动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共同任务驱动和竞争压力下,我国远程教育多边合作与集团化的趋势将日渐明显。

运作市场化、产业化

在国内关于教育是不是产业的争论尚未有定论之前,国际上已经有远程教育产业化的论述。O.Petes将远程教育与工业化生产过程类比,提出远程教育工业化教学的基础理论。随后,他和其他一些专家,又论述了在后工业化社会远程教育的服务属性和产业属性,即第三产业属性,论述了远程教育的商品化、市场化、竞争性与全球化的特征和必然发展趋势。现在国内关于教育产业已形成共识,但能否产业化还有争论。在诸多教育形式中,远程教育有望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产业化。

远程教育产业化,将使远程教育院校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公平竞争,讲求质量,讲求信誉,讲求规模效益。竞争和创新将给远程教育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活力。

试点已将远程教育推向了市场,远程教育已经在为自己的商品作广告。而买主(学生)不仅希望了解他们学习的性质,而且要知道他们要花多少时间,交多少作业,付多少学费,以及他们在完成学业后将获得含金量多大的文凭。试点以来,有些院校在引入资金、技术和运行机制,在公司化和公司化运作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即使没有与公司合作的网络学院也已经置身于远程教育市场。因此从高等学历教育入手开展试点,的确是一种资金、技术和经验(包括运作机制)的原始积累。远程教育产业也可能与其他IT产业一样,有时会出现泡沫现象,那也无伤大雅。产业化的车轮将伴随这一朝阳事业的发展滚滚向前。

战略全国化、本土化、全球化

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三大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教育部强调通过试点,推动优秀教育资源向西部输送,促进西部教育质量提高,并指出支持西部教育是所有试点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为远程教育的全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全球化。而西方正在利用其经济、科技和语言的优势,通过远程教育的快速传播,加速西方文化的东扩,这就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面对这一冲突,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我国做出了有限开放教育市场的承诺。“有限开放”很可能就是以网络为媒体的远程教育市场。在远程教育国际化这一背景下,更引人注目的是本土化的趋势。我们一方面要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实现远程教育国际化,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境外远程教育的本土化,在保持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底蕴的同时,根据国情和民族特点,借鉴别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吸收和应用国外优秀文化。只有本土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也只有本土化,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这些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比其他教育形式更具优势。中国的远程教育完全可以以华语教学作为开拓国际远程教育市场的重炮。

远程教育的全国化、本土化和全球化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更深层次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技术推动下全球一体化的产物,三者紧密关联,互相促进,在保持我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推动远程教育走向世界。

对策和建议

远程教育具有事业、产业和专业等多重属性。在三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专业和学科建设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为此,建议教育部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学重点学科的建设相结合,重点扶持华南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两个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通过“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中“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这一凝炼学科方向的建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好华师等网络学院示范工程。

遵从远程教育从高等学历教育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转化的趋势,重视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在经验、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始积累,包括试点初期示范班的经验积累,重点研究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联系,研究试点结束后发展中国远程教育的战略部署,为真正实现国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初衷,铺垫理论和实践基础。

支持试点院校开展基于网络的教与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既要遵循远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学与教模式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又强调发挥各校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模式创新,特别注重和推动个性化学习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

有意识地研究教学需求,以此带动技术发展。同时,跟踪基础技术和知识媒体的前沿发展,重点抓好前沿技术和知识媒体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重视常规媒体的交互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的选择余地,并研究执行远程教育标准,实现平台互操作和资源共享的实际问题。

研究学习中心的现状,以提供完善周到的学习服务为目标,规范学习中心的行为;树立学习服务意识,把创建样板和智能学习中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与扶持特色学习中心相结合,建设规范服务与特色服务相结合、适应不同地域和条件的多功能、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开展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模型的研究,研究网络教育认证、评估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组织专家研究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经济学规律,讨论“适度规模”办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实现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双赢”提供依据。

建立一支中国远程教育真正的专家队伍,以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为主,兼收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教育部要加强试点的总体部署,明确各试点单位的任务和责任,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法规问题,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决策的科学化。根据试点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延长试点周期,并有效组织重大课题的攻关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支持试点院校的联合办学和协作攻关,研究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各种问题。建议教育部牵头组织同行业的网络学院联合共创若干国家级的虚拟大学,使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和效应得到重大提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并在这方面为普通高等教育做出示范。

着力研究远程教育产业性质和市场规律,扶植远程教育产业,探讨中国远程教育产业化的途径。

研究通过远程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的问题。重点研究中国加入WTO后远程教育的新格局。重视开放中国远程教育市场后的本土化对策研究,研究抓住机遇,通过华文教育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远程教育走向世界的问题。

我们深信,假以时日,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会巩固其生存和发展“在质量上可比、在效益上有明显的优势”的基础,发挥其在教育观念、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的优势,更要将现代远程教育交互性强、资源丰富、时空灵活和理念创新等理论上的特点,转变成教育实践和教育竞争的优势。实现远程教育事业、产业和专业的协调发展,开拓中国远程教育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国际远程教育的繁荣做出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新的贡献。

诚然,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生的事物。对这一新生事物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持续研究。此外在我们掌握的现象和事实中,难免有一些未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假象和烟雾,有一些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并无推广意义的突发事件,这些都会干扰我们对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理和大教育的发展变化,都会左右远程教育的发展,都会使远程教育这样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发展产生波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远程教育注定要走一条风雨兼程、曲折多舛的发展道路,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并不是预言家,再加上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对趋势的推断未必句句言中。但是通过本文的分析,旨在阐释作者对远程教育的理解、认识和研究成果,与同行共勉,供读者参考。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的访问学者、研究生和教师,他们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2、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3、丁新、孙绿怡,“论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性与教学现代化”,《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4、JamesR.Lindner,KimE.Dooley,andTimH.Murphy,DifferencesincompetenciesbetweenDoctoralStudentsOn-campusandataDistance,the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VOLUME15,NUMBER2.2001

5、O.ThirunarayananandAixaPerez-Prado,ComparingWeb-BasedandClassroom-BasedLearning:AQuantitativeStudy,Journalof ResearchOnTechnologyinEducation,Winter2001-2002:VOLUME34,NUMBER2

6、丁新,“远程教育观念、教学法和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4期

7、丁新、任为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分析与思考”,《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第6期

8、丁新,“远程教育媒体观”,《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1-12期

9、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期

10、丁新,“现代远程教育-从广播电视教育到网络教育”,《信息时代的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