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指出民族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并针对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民族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关键词:民间美术课程教学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导向。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高校的民间美术教育,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崇高事业中,发挥着积极而又巨大的作用。
一、民族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高校的作用及其性质,决定了其在保护民间美术遗产的过程中,具有“继承”和“传播”的天然优势与特殊功用。
民族高校是通过对专门知识的系统传播和综合修养的规范培育,是在造就高等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进行文明传承,推动社会进步的系统工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不仅民族高校拥有的丰富智力资源即专业师资力量,可以为之提供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而且其行业长期形成的高等级人才培育生产机制,包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式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无疑通过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状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民族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及时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去,不仅仅是现实的选择,更是民族高校教育责任和义务的必然。
民族高校的美术专业,较之纯美术性的专业院校而言,由于人才的培养方向不是过分的“高精尖”,但学校的学科建制较全,资源背景的依托面较宽,完全可以在虽然相对“平面”的教学机制中,融入并且加大对于民间美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性教育力度。不仅使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充实和扩大,而且有意识地进行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性的专门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教育,不在“创新”与“发展”的意义上与纯专业性的美术院校去争雄,而是在“继承”与“传播”的意义上,确立自身美术专业民族高校的特殊地位,打造自身依托本校的综合性学科资源,进行民族民间美术发掘与文化传统弘扬的独特品牌。
二、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造型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本民族土壤中的民间造型和色彩体系知之甚少,除了教师的认识不足外,更重要的是从高校教学大纲上就未能给民间美术以应有的说法。这并非是说美术教学中都必须拿出大量的学时来学习民间美术,但作为一种造型和色彩观念的训练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民间造型观念是有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的,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一种造型体系,对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以其造型质朴,宽泛开放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认知和解读也必将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2.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多流于局部性的研究,缺乏宏观感,尚未对一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进行较为整体的研究。
3.民间美术的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缺乏适用的教材,多媒体课件教材更是一个空白。目前已出版的相关多媒体软件尽管也极具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但与该课程现行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不相适应,欠缺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系统及网络系统。
正是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强调民间美术课程应站在一门独立学科的角度,建立民间美术自己的教学体系,关键是教学内容的定位、更新和优化,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媒体,教学力求有很鲜明的特色和很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步骤安排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民间美术应该具有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系统的教学步骤安排。
1.课堂教学: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主要是基本理论讲授和课堂组织讨论、答疑两大部分。基本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介绍、讲解、评价民族民间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民族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概貌,遴选民族民间美术中数百幅代表作进行鉴赏,从具体作品在历史潮流中的发展和具有超越历史的审美价值的“构造”两方面,明确世界艺术多元化存在的必要性,明确一件艺术作品的生成,往往体现着创作者的美学意识与外在环境呼应的关系,无论是为艺术而艺术,或是为社会而艺术,创作者的选择,均与个体之于社会的判断有关,在时代的转轮之下,艺术图像的显影,如破碎晶片般反射出年代烙印下的不同人文角度,也因此,在同一年代,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风貌与风格的作品。创作者的选择,已是艺术形成的一环,而民间美术,正是由这许许多多不同的选择而积累成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堂讨论是教学互动的体现。通过提问、讨论、答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完成课题,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起到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专题及个案研究的体例,将民族民间美术中不同地域的器物造型、艺术造型、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系统完整地以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背景音乐等资讯资源以一定数位化格式存储并传播。在文本上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勾勒出在政治、社会与文化交织影响下的民族民间美术发展的概貌。在图像上以宏观的方式,随着年代和观念趋势的发展,介绍和赏析民族民间美术与现实环境互动下的艺术作品。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沿革、最具代表性创造者的生平和创作的人文背景及作品作剖析并结合艺术作品的风格合成相关的背景音乐。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建立我们自己设计的“民美教育在线”网站,实现资源共享。这些资源的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进入“DIY论坛”进行展示、跟帖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展示,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操作技术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有很大提高。我们的教师还可利用大学生的特点设立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博客,将教学内容、课外阅读资料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同时,还通过博客讨论区与学生继续探究对课程的理解和看法。学生的作业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既有展示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互相观看评价彼此的作品。
3.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有代表性的具象“点”的深化研究过程。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民间艺术家来学校讲学、授艺,针对民间美术的某个专题或个案做深入地讲解。(转第57页)(接第49页)这样既可以弥补课堂笼统教学的不足,学生又可以直接从民间艺术家身上学习精湛的技能和优秀的人文精神。
4.社会调查研究:在校外建立民间美术实习基地,教师可带领学生考察博大精深的民间美术,拓宽学生视野。民间美术的传承性教学,如果没有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掌握和对民俗风情的了解,不但无法学到精髓,而且无法原样传承。民间美术大都与特定的民俗节日、风俗礼仪和宗教信仰有关,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采访,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了解那些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感受环境、观察民情、体验生活,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采风发掘和录像以编写教材,并积累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民间美术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地考量,使之能够作为传承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5.研究机构:在校内创办民间美术工作室或研究机构,例如中南民族大学就成立了南方少数民族美术研究所。民族高校由于受地域、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能立足本地、因地制宜,以本地区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作为切入点,利用自身在地域上的优势和其他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信息和技术合作,必将有助于科研和学术的深入和提升。同时科研的深入也必将带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改革。通过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普查、研究,可借助其资源来丰富和完善民间美术课程教学。
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除了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外,同时也有助于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和研究的深入,因为民族高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于本地市州或所辖的县、乡、村等少数民族地区,而地方的民族文化遗产又都集中遗存在这里,所以民族高校在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工作中能够得到学生及时、可靠的田野信息反馈。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民间造型和色彩运用规律,又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就完全有理由抛开文化形式的束缚,尽可能用现代艺术语言去创作能够传递文化内涵的符号,到那时,我们能够自豪地说,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结语
笔者在近几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以上教与学的方法和步骤,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最初由被动转为主动,对民间美术课程普遍产生了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民族高校中,将民间美术课程设置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关于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知识普及会得以实施,对于未来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适时适当地进行与民族民间美术有关的工作和教育活动,也会有所裨益。有关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性教育手臂,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延伸。只要我们根植于民间美术这块肥沃的土壤,民族高校的美术教育,一定会在这场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共同赢得美术文化丰富多彩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