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风起
“大风起兮云飞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飓风,在几年之间刮遍中华大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我们重庆市渝中区作为省级实验区,初中生物课改已经完成了两轮教学。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我们学院生物教研组和渝中区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从2005年秋季开始,陆续组织了对新课程实验的总结工作,包括各校生物教研组的实验总结和任课教师的总结,开展了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参与式交流座谈,组织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在市、区新课程研讨会上交流发言,等等。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老师们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包括对新课程的课程理念的认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与学的重新界定,等等。大家一致认为,在几年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尚待研究解决。
2005年底,在一次全国生物教学研讨会上,我在同国家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编赵占良先生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之余,邀请赵先生在适当的时候,做客我们学院的网站论坛,充分利用网络远程交流的特点,与我们一线的实验教师直接进行网上对话,交流对新课程实验的认识,为教师解答实践中的疑惑,同时也为教材的修订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赵占良先生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第二篇云聚
能够邀请到生物新课程的设计者同教师们进行交流,大家非常高兴,也很珍惜这次机会。为了充分做好同专家网上交流的准备,我设计了4次教研活动:各学校生物组进行新课程实验总结,找出实践中的经验、收获、体会、感受以及疑惑、困难、问题,以电子邮件或书面形式上交到进修学院生物组。然后,让重庆市57中、重庆市42中和杏林中学的教师在全区教研会上做交流发言。特别是重庆市57中的实验工作做得扎实、有成效,代表我区在全市生物新课程研讨会上发言,得到各区县教师们的好评。
分别组织初中和高中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交流活动的技术培训。自学校网站教研论坛开通以来,我作为中学生物论坛的版主,将网络技术的运用作为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分4次组织全体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上交流的操作技术,鼓励教师积极利用这个无限宽广的网络平台交流思想,共享资源。教师的积极性都很高,使我们中学生物论坛成为最为活跃的论坛之一。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通过网上发帖进行交流时无主题、无中心的散乱的现象,我在要求各校开展全面总结工作的基础上,专门组织了一次校本研究活动,就与专家的交流活动中具体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广泛收集教师们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召开了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综合汇总各校提出的问题,重点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做到提问有中心、有重点。
在准备工作中,除让教师们做好围绕活动中心议题的提问准备和操作技术的准备以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活动前加强同专家的联系沟通。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通过E-mail同赵先生商定了这次交流活动的主题是“中学生物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围绕这一主题,总结经验,探讨问题。
其次,根据我们的教研活动时间和赵先生的工作安排,协调好网上交流的时间,定于2006年4月27日上午9:00正式开始,预计约1.5h~2h。然后,把我们准备的几个主要问题通过E-mail提前发给赵先生,请他在活动前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做一些准备。
最后,为赵先生在我们的论坛上注册,告诉他相关资料及登陆、使用方式。
结果,人教社生物室非常重视这一次交流活动,除赵占良先生以外,其他几位参与制定课标、编写教材的专家也要求为他们注册,一起来参加交流。
第三篇潮涌
2006年4月27日上午8:30分,教师们陆续登陆中学生物论坛,人教社赵占良先生、李红、包春莹、谭永平、王真真等专家也早早地进入了交流论坛。9:00,与专家对话交流正式开始……
归纳起来,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理念的认识问题。如“新课程改革,接受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模式无疑是成功的,美国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一流科学家,造就了当今世界的第一强国。但需要提出的问题是,美国所实行的教育模式是在其特定的社会形态下而发挥的教育效果,铸造了国家各方面的辉煌成就。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教育的成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制度的保障。现在的中国教育缺陷很多,需要改革。课改的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单靠课改的单兵突进,就能成功吗?”
(2)课程目标的实施问题。如“新课程突出‘人与生物圈’这个核心,打破了以往中学生物‘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这一知识体系,教材图文并茂,学生学习愉快、轻松。但是,两年以后学生进入高中生物学习时,能否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目标,是否要让学生建立一个新的生物学体系?怎样建立?”
(3)教学方式的改变问题。如“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处处体现了这一理念,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几种截然不同的倾向:‘探究的神化’‘探究的泛化’‘探究的简化’,以及‘探究的模式化’。怎样处理探究教学?要不要模式化?”“在初中生物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对预期问题的讨论形式化较明显,很少触及实质。请问,怎样来改善这种情况呢?”
(4)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这些是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努力去做的工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流于形式,如‘自主学习=读书,勾画要点’‘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实验’等等。如何才能有实质上的改变呢?”“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完成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5)教材难点的处理问题。如“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前后不连贯,如在讲循环系统时,将淋巴循环删去了,但在讲免疫系统时又出现了淋巴器官、淋巴细胞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请问,像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中,4个瓶为什么要横着放?”
(6)修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如“我们在大城市中心区,有些探究实验很不容易完成,如菜青虫的取食行为、鸡的绕道取食、蚂蚁的信息传递等等。
几点建议:
①删改一些探究实验,如以上取食行为的实验。②七年级上册内容太多,时间非常紧,每周2课时完不成教学任务,建议修订教材时做一些调整。③燃烧花生米测热量并计算的实验最好改为定性实验,从化学角度讲,用教材的方法定量测试、计算并不严密、准确。”
(7)高中课改的问题。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山东等几个省区进行实验,我们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很想了解实验区的实验进展情况,请赵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高中生物新课程即将于2007年在重庆市全面实施,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第四篇日丽
面对教师们或大或小,或理性层面或操作层面的几十个提问,人教社五位专家轮番发帖,给教师们做出了详尽的解答。
例如,对课程理念的认识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课改?我们一线教师应当怎样迎接课改的挑战?赵先生的回答是:“首先要在思想上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课改。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理解,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理解。需要学习有关的文件和课程文献,不能总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中考虑问题。要补充有关新知识,特别是现代生物科技知识。要提高自身实验能力,课标提出的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此,要多看一些有关科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书籍。我相信,只要有积极投入的愿望,就会有成绩、有收获。困难当然也会有,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又如,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这一问题赵先生认为:“自主学习是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的自主,不是完全的、绝对的自主,更不是放任自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引导自主学习关键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第二,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省能力是很弱的,对此不能过高估计;第三,在现阶段,特别是中考不考生物学的地区,生物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宜要求太高,规定性的要求还是要明确提出,统一的检测还是要坚持,否则有些学生很可能就不学生物了。”
在教学方式上,有教师问:“我们渝中区开展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也有了改变,突出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有的学生敢向教师甚至专家质疑提问,如重庆市57中就有学生曾经为细胞分裂的问题直接给你们写信质疑。但是对多数学生来说,仍然是在教师引导下一步一步进入学习之中,缺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对此,赵先生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2004年人教网生物栏目采访我时,谈的便是这个问题,后来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主办)上。我可以copy几段作为回答,如有兴趣,可以翻看这本刊物,或者登陆人教网()查看”,然后,赵先生将他的分析详细地拷贝在了后面。
对教师们提出的修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几位专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均表示会在修订教材时认真加以考虑。而对许多关于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分析与教学建议,几位专家则给予了详细的解答。特别是对高中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比较难把握,专家们阐述了编写教材的意图,并提出教学建议,使教师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第五篇余音
在热烈的交流中,时间悄悄流逝。原来预备一个半小时的交流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大家还感觉意犹未尽。教师们提出了近百个问题,专家们分别作答,一共发帖200多个,浏览量2000多人次。活动要结束了,专家们表示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同一线教师交流,同样,参加网上交流的教师们也表示非常荣幸能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得到专家的指点。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网络教研活动,希望今后有机会再进行这样的活动。
反思这次活动,在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
(1)成功之处:第一,活动主题明确。围绕“中学生物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教师们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收获很大。第二,活动准备充分。准备时间长达半年。邀请制订课标、编写教材的专家进行交流,能真正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
从问题的准备看,采用从分散到集中的方法收集、整理问题,对其中的主要问题,做到主持人心中有数,更关键的是将这些主要问题提前发给专家,请他们事前考虑、做好解答准备,使活动的主题更突出、问题更集中、专家解答更准确。事实证明,这样的准备工作是网上远程交流必不可少的。赵先生事前看到我们的问题后,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还让其他专家也分别做了相应的工作。
在操作技术方面,利用学科教研活动,多次对教师们进行网络操作的培训,特别是教研论坛的注册、登陆和发帖方法,使教师们由不熟悉到能够顺利完成网上交流。
在宣传方面,我们在做准备工作的同时,通过市生物教研会议,向市教科院和其他区县的教研员介绍这次交流活动的内容,结果大家很感兴趣,有一部分外区县的教研员和教师参加或旁观了这次活动。
第三,本校网站的BBS技术成熟,为远程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2)不足的地方:首先,网上签到需改进。其次,问题与专家的解答不同步。且全区60多位生物教师,仅只有30多位发言。时间选择上与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冲突,导致多数高三教师未能直接参加此次活动。
(3)活动结束后的总结:首先,整理活动纪要,并将活动纪要上传到学院网上,让更多的教师参阅。其次,将活动纪要发给人教社生物室。经过专家们再一次整理后,加编者按以《再问生物新课标教材与教学——人教社生物室全体编辑与重庆市渝中区部分教师就生物新教材与教法在线交流》为题,放在人教网上供大家浏览,中学生物网等一些学科网站进行了转载,使这次活动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
为使这次活动的影响真正深入教学,在暑期教师继续教育学科培训中,我们印发和组织讨论了这次网上教研活动纪要。
通过这次网络互动,我们与专家建立了长期联系,创建了教材编写者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渠道,采用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请专家为我们的教学把脉,并经常给予宝贵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