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键字:教学高中学习课程活动标准历史学生内容初中
在应试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学校为了升学而教学,高中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十分严重,背离了它的初衷,模糊了它的真谛。“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①作为知识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思辨方法突出的历史教育应该在此过程中肩负起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它是我们即将开始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未来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与指导。所以,认真地学习,悉心地揣摩,并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课标》,在2004年2月完成了全面而系统地修订②)进行深入地对比,梳理出重大的发展与变化,感受到高中课程扑面而来的新特色。
第一、人文化的追求。
在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初中课标》只是在序言段落提到一次“养成人文素养”,而《高中课标》不仅如此,还在随后的三个部分三次提及。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接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历史课程能“有助于学习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又在课程设计思路时,要求历史必修课能“培养健康的情感……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这番言辞恳切,谆谆教导,人文精神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本质追求”跃然纸上。③因此,“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任务的实现中去”,④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于是,《高中课标》在课程三维目标的最后,特别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是《初中课标》中所未曾强调的。
第二、个性化的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虽然《初中课标》与《高中课标》都提出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问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倡导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是,《高中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这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初中生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⑤其自我意识、探究欲望、思维水平明显增强,故而更适合展开自主性学习,由个人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因此,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相比,体现了递进与发展,由“勇于”提出问题到“善于”发现问题,由“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到“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首次提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些内容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学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与困难,要“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选择性的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初中课标》是以“板块”加“主题”的形式,即把历史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主题。这样,历史主要线索清晰,学习主题明确,改变了“难、繁、偏、旧”的现象,体现了普遍性与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课标》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对结构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构建了以“模块”加“专题”的教学新体系,具有鲜明的选择性。每个高中生要学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25个学习专题,得到6学分。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六个选择修模块中任选若干个,再得6学分即可。这种选修课的设置,更加灵活地适应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而专题式的学习,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⑥同时,也便于教师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
第四、思辨性的目标。
在内容标准部分,《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都对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与要求,但有显著的差别。据统计,《初中课标》的全部内容中,“识记”内容占70%左右,“理解”内容占20%左右,“运用”内容占10%左右。⑦而在《高中课标》的全部内容中,“识记”内容占40%左右,“理解”内容占50%左右,“运用”内容占10%左右。⑧再如,在《初中课标》的陈述中,仅有两次使用了“分析”,而《高中课标》却达到了12次;“探讨”一词在《初中课标》出现了7次,而《高中课标》为19次。另外,《高中课标》使用了一些《初中课标》没有的行为动词,如“阐述”、“概括”、“比较”、“总结”、“归纳”、“剖析”、“评述”、“汲取”。这些不同是由于初中生与高中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致。因此,《初中课标》中对于大多数历史内容只要求学生“讲述”、“列举”、“知道”、“了解”,仅限于知识目标,而高中教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高中课标》中不仅要求识记具体的历史,而且要能从宏观上“认识”、“说明”历史,更具思辨性地“理解”、“比较”、“归纳”历史,并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分析”、“阐述”、“评价”、“探讨”历史。
第五、开放性的活动。
在内容标准中,《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都设计了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建议,有演讲、辩论、讨论、参观等等。但在设置上,《初中课标》在每一个学习主题之后都会安排若干个活动,而《高中课标》的教学活动建议则只是出现在每个教学模块之后;其次,从内容上看,两者也不完全相同,《初中课标》中有编写历史短剧、故事会、成语知识竞赛、朗诵会的活动,而《高中课标》中则有撰写小论文、人物传记的活动;再者,从数量上看,《高中课标》的教学活动建议要远少于《初中课标》,高中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建议远少于必修课。(统计见表格)范围
教学活动建议(个)
学习内容(条)
比例(%)
初中课标
82
175
46.9
高中课标
34
205
16.6
高中必修课
24
90
26.7
初中必修课
10
115
8.7
可见,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特征与需求。《初中课标》在教学活动的建议中更加具体、明确,有针对性,而《高中课标》则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机动的时间。同时,《初中课标》中的活动多为一些简便单一、学生易进行的技术性操作,而《高中课标》中的活动则是针对专题内容的宏观性地指导建议,有的甚至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来展开,需要学生多方面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与《初中课标》相比,《高中课标》更具有人文化、个性化、选择性、思辨性与开放性。把握这些特征,更好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第7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朱汉国:《坚持课改精神,完善课程标准—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若干说明》,《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
③⑤蒋敦杰、杨四耕主编:《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第10、57页,海南出版社,2004年。
④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第1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⑥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1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⑦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第1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⑧冯长运、李明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其它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