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和谐人格培养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健康的人格实质上即是和谐的人格,从伦理学角度讲即道德的人格。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各地职业院校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和模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近期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随着各项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的逐步推出和落实,2007年职业学校招生形势将更趋乐观,在校生人数也将迅速上升,但毋庸讳言,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的参差不齐和生源复杂性令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家长放心,企业欢迎,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中等技能人才摆在了职教管理者面前,本文试从自己工作实际出发,就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健康人格的实质和内涵
健康的人格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即是道德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内在精神组织系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做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健康人格的实质即是和谐的人格,是指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和谐的人格,首先意味着在人格中存在着多种构成要素,如感性、理性、非理性等,同时和谐人格还意味着各人体要素处于统一状态,即人格具有完整性、平衡性。
二、培养健康人格的意义
健康人格的培养目标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道德人格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独立、责任、理性、自为、自由等,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中个体的独立自主与责任自负的理性自觉。
道德人格建构是道德人格生成机制的内在要求。道德主体意识的生成四一个从外在道德规范的获得到自律意识的产生,并最后到“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过程。柯尔伯格从自我道德发展的角度,对道德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作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道德意识生成“阶段说”,并被各派人格理论所认可和吸收。道德意识的生成是一个水平递进的过程是从“自在、他律”状态,到不完全的“自主交互”状态,再到已达到“自律”程度的过程。“自律”的道德意识真正确立后就标志着个体化的主体的确立,个体理性自觉的“我行我所应当行”的自律态,并最终形成主体道德人格。
健康人格建构是当前社会特别是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道德问题的现实性要求。在现实道德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问题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需要人们加以选择和遵守的道德规范时时处处都有,“选择的时代”已经来临,以“自主选择性”为主体特征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已成为现实道德生活的召唤。
三、健康人格的特征
1、完整性
健康人格的完整性是指这种人格的各个构成要素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与功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也就是完整的人。
2、平衡性
健康人格具有平衡性,即人格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良好的系统关系,他们良性互促、相互呼应、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在这种人格中,感性、理性和非理性等方面不会相互分离,而趋向合作,为了达到同一目的,他们会协同发挥作用。和谐人格不是感性、理性和非理性等要素杂乱无章的简单累积与拼凑,更不会相互矛盾与冲突,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发展都会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集感性与理性与一身,熔激情与理智于一炉的完整的人。在这种人身上,既有情感的冲动,又有理性的导引,既富有蓬勃的生命,又有充满智慧的光芒。
四、健康人格的培养途径
在健康人格的建构中,采用加强感(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7页)性教育,协调理性与非理性教育是一条合理的路径。感受力是主观世界通向外界的第一道关口,外界的一切刺激都要通过它到达我们的心灵,人的差别也首先在感受力的强度、深度、广度上表现出来,在和谐人格中,感性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当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呼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协调好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需要两种教育的彼此渗透与统一,使学生在接收科学的同时,也能接收文化艺术的熏陶,不断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其具体途径有:
(1)阅读。阅读是人格发展的基本手段。没有阅读就谈不上精神的充实与人性的丰富。这里所指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范畴,而是包含更广义的阅读。
(2)体验。体验是主体亲历对象并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的活动。中国文化中,无论是儒家的“诚”还是道家的“道”,都是以体验为特征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应该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人生、体验艺术,减小盲目区。从当前的教育现实来看,就是要打破教科书一统天下的格局,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
(3)交流。交流是指人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与他人所发生的联系、沟通。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交流对和谐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和不愿意轻易暴露的隐私,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我们可以扩大“公开区”,使其他区域变小。在交流中,别人把观察和了解到的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深入认知自我的机会。交流应尽可能地扩大范围、层次、领域,为和谐人格形成构建一个平台。
(4)静思。每个人都会有内心的痛楚或内疚。要帮助学生排除内心冲突,首先,要主静,看开人生、淡泊名利。其次,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是一种凡事随缘的平常心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失败的敏感性反应(如恐惧),而把心理能量投注到应该专心去做的事情上,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得其乐,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总之,健康人格是人的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载体,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的关注,而且也需要别人的支持与点拨。另外,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言行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性、感染性和矫正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程振响刘五驹学校管理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何齐宗和谐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