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导师可持续发展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以教、学两方面为切入点,分别阐述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和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队伍多元化、结构层次化、学位标准化、学术个性化及道德制度化五个方面的内容。而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风道德的建设和后继发展的延续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导师研究生素质
1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论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而其中的研究生教育更是一度被忽视。但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使得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从而研究生教育得到迅猛的发展。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培育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研究生教育要有更高更快的发展,必须与时惧进,大胆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的两面即是教与学,在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要做到教学相长,就要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有影响的。处理好研究生导师队伍和研究生素质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是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知名学者为代表,能够适应新环境、新发展、新竞争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归纳起来,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队伍多元化、结构层次化、学位标准化、学术个性化和道德制度化。
2.1队伍多元化
导师队伍的多元化,意即海纳百川,吸收各方人才充实导师队伍。从工作范围上来讲,不仅吸纳国内的专家学者,而且吸纳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专家及国外专家。从工作性质上来讲,不仅吸纳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者,而且吸纳在一线生产做实际开发的专家。从工作经验上来讲,不仅吸纳从事教学科研多年的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学者,而且吸纳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多元化的导师队伍,将在教育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各类观点的碰撞,将产生思想的火花,这对于活跃学术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具有良好的作用。
2.2结构层次化
导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梯队衔接性,这即是结构层次化的体现。人才的断层现象是一个恶性循环,断层的缺失会造成相当长的人才断流期,这对于新的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导师队伍需具有良好的结构,有一定的层次化。在年龄段上,要有适当的老、中、青搭配比例。
结构层次化的导师队伍将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延续性。在大科学研究时代,与以往传统的小科学研究的做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大科学的团队合作精神是研究的基础。在研究生教育中,团队合作仍然需要。现在,经验不足的导师先做经验丰富的导师的助手,成为副导师,就是团队合作的一个表现。而实际上,大科学时代,做学术研究也需要学术的延续性。因此,导师队伍的结构层次化,既是当前大科学时代的客观外在表现,又是学术研究的主观内在要求。
2.3学位标准化
学位标准化意味着,在聘任硕士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时,要求导师拥有博士学位。目前,在研究生导师中,相当一部分博士研究生导师都没有博士学位,这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标准化的管理,需要一定的客观尺度。因此,虽然教育界应提倡唯学术至上,不拘一格,但在遴选研究生导师时,还是要注重导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的改善,从而逐步提高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条件要求。未获博士学位的导师要尽力去获取博士学位,新聘任的导师一般应拥有博士学位。
2.4学术个性化
当前是一个开放的年代,经济的全球化给方方面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共性存在,更有个性存在。共性不是全球化的终极目标。全球化意味着为个性提供一个更自由更宽广的交流平台。在学术研究上,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提倡的是标新立异的个性化。学术研究需要倾听新的声音,需要吸收新的思想,需要采纳新的方法。作为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研究生导师尤其需要发扬学术个性化精神。如果连导师都没有一丝新的思想火花,那么培养的研究生就更难在学术上有新的作为了。
2.5道德制度化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实求真。科学研究人员都必须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才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而研究生导师尤其应该有高尚的科学精神。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深厚的个人修养是研究生导师人格魅力的折射。教书是一种手段,育人是最终目的,亦是教育的精髓。作为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为研究生树一面旗帜,更要在道德上为研究生点一盏明灯。导师对研究生在学术上的指导可能只是一时的,而在道德上的影响却可能是一世的。
道德是一种个人内在行为的体现,一般只有舆论的约束力。为了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将道德也纳入制度化的范畴。只有建立了完善的道德奖惩机制,才能坚决杜绝一些学术腐败的丑恶现象。在良好的道德氛围里,导师应该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坚持树立良好学术风尚,立足于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3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对人才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研究生必须全面发展。这里,提出的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深刻涵义的命题。相对一般人而言,研究生本来就是高素质的人才,拥有诸多的优良素质,但是基于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研究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即研究生素质应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成为大浪里的弄潮儿,时代的精英,社会的骄子。概括起来,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风道德的建设和后继发展的延续。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颇。
3.1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亦是能力的重要体现。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博士研究生又不同于硕士研究生,三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能力的强弱上。作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时,都要求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某种观点、方法的创新点。
创新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跃迁。根据物理知识,电子的跃迁需要一定的能量积蓄。而研究生创新能力亦是其积累能力的体现。只有各方面的能力到了一定的高度,思想的火花才可能在适当的时刻闪耀,从而形成创新。创新不是对已有知识的抛弃,而是一种扬弃与升华。像水库的水,蓄到一定高度才有势能一样,只有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可能具备创新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高素质的人才,研究生是最有实力实现创新的人群。
3.2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时代新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高中就实行了文理分科。在应试教育下,这种文理分科是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的,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相当的弊端的。这种分科的负面影响,到了研究生阶段就更为突出了。学文的研究生不懂简单的机械原理、电路常识;学理的研究生不知传统的中国文化、历史人文。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研究生毕竟只是人群中的少数,而且都是在一轮轮考试中胜出的佼佼者。因此,社会对研究生的期望是博学多才,通晓古今。而实际上,当前的一些研究生对知识的缺乏都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研究生素质需要可持续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迫切的任务。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也要求研究生调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3.3学风道德的建设
严谨求实是做学问必须具有的严肃态度。研究生作为年青一代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更应该在开始科研的初期,就树立端正的学风态度。
研究生的道德建设需要个人、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个人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深化科学研究精神意识;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学校要实现柔性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的学风道德建设终将完善。
3.4后续发展的延续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在面临社会时,常会遭遇所学的用不上,所用的非所学的困惑。知识的快速更新,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研究生要适应这种社会选择,就要相应的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
研究生的科研生活不是终止于毕业,而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开始于毕业,因为从毕业这里,踏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不考虑研究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的延续。后续发展是基于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但并不局限于此。工作后的机遇,也是研究生后续发展的相关因素。无论怎样,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加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必将对其后续发展产生相当的推动作用。
4研究生教育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上面各节的分析中,详细论述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重要性。以教学两方面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包括队伍多元化、结构层次化、学位标准化、学术个性化、道德制度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风道德的建设、后继发展的延续。研究生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响应时代的需求,为求更高更快的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也必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