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教学情境理论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虽然,高等学校非课堂教学的教学活动形式色彩纷呈、日新月异,但课堂教学仍以其独特的教学情境魅力,占据高等学校教学的主战场。教学情境不仅是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持久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高等学校教学效果的直接原因和重要因素。因而,教学情境问题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理论问题。然而,长期以来,高教理论在教学过程的环境、心理、互动、情感、沟通、语言、手段、方式等诸方面多有研究,却很少涉足教学情境问题,尤其是对于教学情境问题的专门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应关注并加深对教学情境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本文是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初步探索。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阉割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首先,当代大学教师应该实现从“知性的教学活动观念”向“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观念”的转变。“知性的教学活动观念”必然导致教师产生教师说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只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自圆其说并得到学生认可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的思想误区。这不仅使大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面且使大学生充当了传递原知识的电脑存贮器的角色,偏离了当代高等教育的目的。只有建立“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观念”,才能使教师自身认识到营造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筹措下与教师一同进入教学情境。在教学生活中综合性地认识、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当代高等教育的目的。
其次,当代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素养。虽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可能是“高、大、全”的,不可能样样通样样精,但是,当代高等教育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它要求大学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相关学科素养,至少需要受过相关学科的熏陶。现代教育科学也趋向于各门相关学科与教育学的融合,这些相关学科的素养是营造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必备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大学教师才能在大学课堂上随机、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