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教育改革创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教育改革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金融教育改革创新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入WTO,意味着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金融业将要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金融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如何加快培养本国人才,是中国金融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时代呼唤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

到2006年中国将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银行业务。这意味着中国开始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国际经济,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虽然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及新的金融产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合作,但环境规则的变化和更多经济主体的出现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金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和激烈的同业竞争。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以市场经济观念为主导,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发展要求的人才观为基础,充分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金融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层次”的原则,以“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热爱祖国,面向世界,综合素质精良,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掌握金融经营管理技术和宏观、微观经济分析工具,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与市场经济广泛需要、品位高雅的金融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应坚持以“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八字方针,通过调整专业结构、重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促进金融教育的发展。其次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传播现代先进文化,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专业教学又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根本途径,因此,二者的关系体现着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应以改革与创新为主导,通过教学层次和课程结构的整合,解决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保证金融学专业特色的矛盾。再次是引进与特色的关系。“引进”包括引进国外金融学的教学模式,也包括学习国内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先进经验,这固然是必要的。但若因引进湮没了自己的特色,那么将难以实现“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的目标。应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重组,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更新

金融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其本身亦呈现一种混合经营的趋势,而且,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金融业现有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将会进一步变化。目前的金融体系依然是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具有明显传统金融特征的封闭型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不发达且比重较小,金融运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低。在这种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金融学科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1.必须对金融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金融学究竟应当归属经济学还是归属于管理学,学术界有很大争论。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学者更多地把金融界定为理财性质或者管理性质,而国内学者则把金融活动界定为经济性质。实际上金融的内涵是随着经济、金融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金融学的形成,特别是资本市场关于资产组合、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金融的内涵不断地扩大。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看,经济发展已离不开金融,金融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金融学科本身既具有经济学的性质,又具有管理学的性质,所以,无论归属于哪个学科,都有其合理性。这本身也反映了金融学科的复杂性。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金融学科,金融院校责无旁贷设置了金融学科,各校可根据其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来确定学科的定位,不需要强求一致。以传统的货币、信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商业银行等研究和教学见长的学科或院校,可以仍然把金融学科定位于经济学性质;而以微观金融,如资本市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见长的学科或院校,则可将金融学科定位于管理学性质。另外,由于金融学科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地位,在适当时候把金融学科提升为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2.中国的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不能照搬国外大学的模式。我们要与国际接轨,是要学习国外一流金融学科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切照搬。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抛弃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面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做法,最终会葬送中国高等金融教育事业。具体来说,目前国外大学金融学科的办学模式总体上来说有两种,一是经济学院模式,二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模式。就国内各高校而言,各高校金融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强求金融学科一个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角度来讲,今后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要更多地向市场化转变,要用市场标准来判断面不是用某一个标准的模式来判断。这个学科是否是一流学科,都要由市场来评价。市场需求是多样性的,要求金融学科的办学模式也是多样性的。我们在选择办学模式时,既可采取经济学院模式,也可采取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模式,还可以采取独立的金融学院模式.对于那些侧重于经济学性质或管理学性质的学科,可以分别采取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皖、管理学院模式,面对于希望培养微观综合型金融人才的学科来说,可以采取金融学院的办学模式。学科定位的意义在于确定发展方向,中国金融学科历史上走的是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发展模式,从现实情况看,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应加强。就微观层面来说,一些新兴课程如资本市场分析、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需要加紧建设,就宏观层面来说,全球视角应成为研究的新起点。

3.金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现有的金融专业课程中,虽然也有国际金融理论、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国际金融方面的课程,但中国学生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依然缺乏深刻认识。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将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竞争,仅仅业务操作流程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使我们获得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培养的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这方面课程应该包括三方面知识。首先是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如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其次是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第三是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我们还要加强金融学与法学的结合,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金融学与外语的结合,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金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应用学科中,金融学原本就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在现今的金融业务发展中,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不但各国互设金融机构,而且金融机构的资本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金融机构本身已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业务更是模糊了区域概念,业务活动包括客户的选择、融资的方式等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市场已走向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很难再分“国内”和“国际”。未来的金融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趋向统一的管理法规,能够把国情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能够把握金融发展趋势。

2.注重宏观分析与判断能力和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未来的金融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一方面金融管理人才在业务操作上必须有相当强的能力才能适应客观形势不断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金融管理人才要有宽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判断力。这就要求金融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微观与宏观并重。

3.把金融学科办成开放的学科,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使金融学具有真正的国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