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普高科研成果评价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研成果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科研成果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会影响科研管理的效应、科研评奖的公正性、权威性及激励效应,而且还会影响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普通高校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密不可分,与师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目前普通高校科研工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为了克服科研成果评价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在普通高校开展科研成果评价的一些思路。
一、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期刊的等级等同于论文的质量
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最为普遍的是用期刊的等级等同论文的质量。学术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目前人们普遍公认的是,虽然文章刊登在核心期刊,但并不表明核心期刊的每篇文章都比一般期刊的质量高,核心期刊的文章也有不少平庸之作,而一般专业期刊也往往有高质量的文章。而且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20多种,无论是布拉德福法、累计80%法、相对百分比法,还是引文法、文摘法、专家法等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布拉德福法定律中“期刊载文的绝对量最多的核心区期刊”等同于代表该学科发展水平的核心期刊,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载文的绝对数量越多不等于该期刊上的质量越高。又如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来作出评价。期刊质量是论文质量的整体反映,而引文是论文质量检验的标准。用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能较全面地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受到科研人员的好评和欢迎,但文献被引用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阶段和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数量等因素有关。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种从期刊质量、学术及技术水平等方面来为期刊定级的规定。由于缺乏国家统一规定,且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目前科研成果评价中用期刊质量代替论文质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核心期刊与任何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一样明显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二)SCI作为较重要的评价工具被普遍应用
目前,SCI已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期刊和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的数量多少,普遍被认为是评价该国家或地区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国家有关机构每年都会公布各个高校、科研院所被SCI收录的论文数以及收录论文被引频次的排行榜,以此反映各个单位的科研水平。许多高校也专门定出条例,对论文被纳入SCI的本单位人员进行奖励。为此,在SCI的实际应用中,高校教师只关心自己有几篇文章被收录和引用,从而作为晋升职称或领取奖励的依据,对SCI的科学研究功能反而有所忽视。普通高校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限制和学校发展历史的局限性,用SCI作为重要的评价工具是不符合实际的。
(三)影响因子逐步成为更为客观的一项标准
要衡量一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国际上习惯的做法是首先看的刊物水平,而衡量学术刊物水平的常用的客观标准就是它的影响因子。所谓影响因子(1F,Impact—Factor),是代表该刊物所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情况。被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1S1)收录的刊物,仅为影响因子达到一定水平(影响因子0.001以上,即发表一千篇论文,被引用1次)的刊物,国际上常用的较好刊物的影响因子一般在1~3之间,4以上被认为是有影响的优秀刊物。SCI收录的学术刊物仅为3300种,我国学术刊物在1988年被SCI收录的只有10种,如中国科学A辑影响因于仅有0.265,B辑仅为0.318。同为“国外发表”的一篇论文,由于发表刊物不同,其影响也可以相差千倍以上。因此,根据影响因子衡量刊物水平只能在同一学科内才可以进行直接比较,不同学科刊物的影响因子不能直接互为比较。
二、普通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的改革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相对客观的评价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够准确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首先,科研成果的价值具有潜在性、模糊性,评价时如果采用单纯的定性评价,就更增加了评价的不准确性和模糊性。科研成果本身是一个具有多重价值的整体,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可以在全面评价成果各方面价值等级的基础上,准确评价成果的价值大小(有具体的数量)。其次,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在评价成果价值时,主评人多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出发,即通过他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现状的深入了解,来对一项成果的价值作出判断。如果这一判断没有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即没有可比的分项指标量,没有详细的定量标准,而单凭感性直观进行定性评价,就很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进而导致评价失去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
可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消除或减少评价中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的一种措施,是促进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科学、客观、准确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充分考虑文理科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的差异性
1.理工科成果的评价
普通高校传统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只重视评奖或的数量,比较片面。科学的评价应当是:既要重视的数量、获得奖励的等级、科技成果的转让收益,还要重视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定性考察。科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中只有基础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专利等形式,也最适于利用SCI进行评价,而应用研究成果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景上,开发研究成果的价值则表现在商业价值的实现方面。虽然这些研究成果都会以科学论文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技术类研究成果的论文,被引用率要比基础研究类论文的被引用率低得多;由于理论成果效益的非直接性(间接性、隐蔽性和滞后性),使得对其进行评价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完善的评价方法。在以往的实践中,一般多采用专家评议法,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专家评议法缺乏量化指标的不足日益暴露出来,而准确评价科研成果对量化指标的要求则越来越高。为此,我国科学界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已趋向于接受由“SCI”、“ISTP”、“EI”等大型检索工具提供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作为统计、分析和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指标体系,并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客观、公允和能量化的评价方法。
2.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
目前采用的各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可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评价标准,即学术性评价和管理性评价。学术性评价着眼于成果的创新点及其在学科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判断,同时考虑到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管理性评价则着眼于成果的外部表现特征,如成果形式、发表刊物、鉴定级别、转载引用情况、获奖情况等,并从中归纳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两种评价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研成果评价概念的内涵,着眼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因此将两种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修正管理性评价中客观评价的非客观性,提高学术性评价中主观评价的客观性,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内,普遍采用SCI和EI两大检索目录作为评价依据,尽管对这两套目录的权威性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高校仍愿意采用它们。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具体国情,在社会科学领域内须使用我们自己的检索目录。笔者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CSCI)就应该成为我国社科领域内的“SCI和EI”,但是目前该索引的权威性是很不够的,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权威地位是应该研究的问题。
3.文理科成果评价方法的差异及对策
目前科技界普遍强调SCI等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章篇数、申请专利项目数、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金额等等,无疑这些都是科研发展的正确方向。但仅仅某一个指标是不够的,不但要强调全面考察各项科研产出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科的科学产出。在执行科研成果评价时各有侧重,在量化管理中,还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量化标准。如对科研成果绩效的量化,就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处理好理工科成果和人文成果之间的关系。人文和理工两大类学科具有不可比性,制定计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差异,尽可能做到顾及学科特点,并对论文的转载以及社科成果奖励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办法,尽量做到公平合理。二是要处理好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评价科研成果时不能单纯以发表文章的刊物档次和科研项目立项部门的级别评估、科研成果计分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引用率、转载率、获奖情况以及发表文章刊物的影响因子等因素,尽管同是核心期刊,影响因子也有很大差别。另外,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应用技术成果应通过市场进行评价。实际应用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任何科技成果在没有投入生产之前,以潜在的生产力存在,只有被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知识才能体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技术成果只有具备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才能有现实的载体,并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实际应用为技术成果评价提供了基础,没有实际应用,评价也就无从谈起,市场的认可是对技术成果水平高低较权威、较直接的评价。
(三)科学应用期刊质量、SCI、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
1.不要将核心期刊作为一个行政标准
由于在科研成果评价、内部考核、评奖、晋职等多方面都需要的情况下,核心期刊得到了社会的迅速认同,首先得到了人事部门职称评定机构的认可,它被使用者当作一种不用细读具体文章、不必具备某一专业造诣就能将一切专业学术水平划分清楚的一种标准。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很快被许多个部门所接受,并在使用中成为一种泛化的行政标准。长期以来,这种不注重具体文章的价值,而只注重登载刊物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势利性和盲目性,把对文章学术水平的辨别转移到对刊物名份的注重上,又会造成新的不公平,所以不能将核心期刊变为一个行政标准。
2.灵活应用SCI作为评价标准
我国高校有很多层次,科研方向及科研环境等相差较大,普通高校、尤其是一些新建的地方高校,如果一味地追求在SCI收录期刊上,多少带有绝对化的色彩。在一些著名高校建立包括SCI等在内的科研成果评价系统是科学、务实的,规定一些与自己相匹配的期刊作为主投期刊,并提出较具体的要求是提高普通院校科研水平所必须考虑的。在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时,科学应用SCI来评价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的不同学科的论文,使评价更合理、更有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3.正确理解和应用影响因子
有关影响因子的研究和应用涉及面很广,因此在科研评估时,如果单凭影响因子,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因此,应采用多项指标评价,如论文总数、科研经费获得情况、国际会议的参加次数、成果鉴定数及申请专利数等,都可作为量化的指标。在使用引用数据时,必须在正确理解影响因子及其存在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合理地、科学地使用这一指标,进一步分析学科发展和交流的现状,与被引刊物平均影响因子值比较,以此鉴别质量。
4.重视科研成果评价的社会化
科研成果评价中,行政判断代替评估、高校科研管理行政机构干预评价结果的事件时有发生。要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就必须走非行政手段的途径,可以把科研成果的评价引入国家、省、市各级专业学会或社会咨询机构,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逐步实行行政退出机制,实现科研成果评价的社会化。
普通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是否公正,评价方法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公正、公平的原则,直接决定着广大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科研水平、师资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注重文、理、工、农等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在科研成果评价过程中实现由只重刊物质量向重文章质量、影响因子等具体因素转化,由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并重向以客观量化评价为主的方向转变,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研管理职能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