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曾多次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因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建议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这样的教育谈何创新呢?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变"狭义读写"为"广义读写",拓宽学生视野;变"注重德智"为"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实行三包"(包分析、包概括、包答案),尤其是对理解性较强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或出错而放弃或拒绝回答问题。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quot;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鉴于此,必须要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仅以我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为例,我在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疾恶如仇;有的说他粗中有细;有的说他慷慨大方;有的说他有勇有谋;有的说他脾气暴躁……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而且很多学生还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quot;思维体操",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以发散思维,提出"愚公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移山浪费人力资源,不如搬家好"等不同观点。有的学生则更深入的指出我是以"人定胜天"的固定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行不通的。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一种成型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经常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思考、多琢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2、变"狭义读写"为"广义读写",拓宽学生视野。在传统的课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的是"立足课本,教材挖潜,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教学思想。而在现实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又过于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考试的内容方面,又经常出现"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现象。因此,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纷纷感到迷惘。那么必须在"阅读"和"写作"这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内容里进行新的探索;要大胆尝试、拓展视野、多出成果。突破传统的"狭义读写"范围(仅限于课本和课内),开拓出"广义读写"的新范围(延伸到课外)。教师既要立足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因此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指导。①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依据,可每学期订一次,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②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③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学会熟练地使用工具书。④阅读后要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巩固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⑤要指导学生及时反馈阅读情况,反省阅读方法。尝试用以上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创新阅读效果的目的。写作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尤其重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①积极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浏览搜索的方式收集材料,然后分门别类整理,建立起个人写作的文字材料库。②立足学校及周边的人文资源,多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具有个性化的感性生活材料,为写作建立个人的情感材料库。③积极开展办黑板报、手抄报,或向报刊杂志社投稿及组织各种写作竞赛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④应注重全面提高所有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要加强检查反馈力度,增加交流次数,对学生的作文以鼓励为主,多进行面批,从而提高评析质量,直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3、变"注重德智"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品学兼优";社会对一个好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常常是"德才兼备"。所以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侧重进行的是"智育"和"德育"。虽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很早就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但在应试分数的压力之下,教师的工作重心不得不侧重于"智育"。其余"德、体、美、劳"四育就被每周一节的"班会"、"体育"、"美术"、"劳技"四门课程简单地取代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初中语文课本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不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教师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二、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往往在临考前组织题海大战,以"时间+汗水"、"日光十灯光"的方式出"成果"。这样就几乎扼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改进教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进教法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人手:1、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仅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品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三、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师授课被形象描绘为:"-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面徒壁"。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深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互联网络包罗万象,溶"上下千年"于"分秒瞬间";化"纵横万里"于"咫尺之间"。传统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生动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彩的画面、迷人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动画、清晰的教学流程、新奇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随着网络化教学的兴起,网络资源的共享,学生创新学习的范围直接扩大到了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之外,学生能自主地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知识资料;能灵活地借助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互动学习。网络化教学的合理利用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责任,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