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钢琴教学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智能开发、心理素质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能力智力合作能力
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挑战的世纪,国际经济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关键是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关键要靠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于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等方面。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全方位的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往往重视受教育者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其他因素,这就造成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缺乏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团结合作精神不强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培养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钢琴教学中,许多曲目的表现内容就体现了艺术教育与道德情操教育的相融性。通过对这些曲目的人文背景和作曲家生平情况的分析和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加深对音乐作品艺术成就方面理解的同时,又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授莫扎特的作品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到莫扎特作品里的歌唱、流畅性的特点。莫扎特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音乐却是纯粹的欢乐,这时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去温暖更多需要被温暖的人。在教授贝多芬的作品时,注意让学生感受到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那种坚韧与顽强,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教授肖邦、李斯特的作品时,着重介绍两位作曲家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钢琴作为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大量的技能训练,这往往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技”字当头,只把技能训练作为钢琴学习的奋斗目标,而没有深刻领会演奏作品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内涵。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术后,必须向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方面发展。就钢琴教学而言,演奏者如果不能驾驭自己所弹奏的曲子,就不可能体现出乐曲的美感。如果让一个初学者超出能力范围去演奏难度较大的乐曲,那是不现实的。如果给初学者一首力所能及的曲子,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乐曲演奏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最终获得美的享受。
音乐审美观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在钢琴教学中,起初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比如进行有感情的范奏,帮助学生分析和处理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教学与创造过程的不断深入,教师更重要的是去把握创造过程中审美的主流方向,让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独特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健康、纯正、明朗、自然的高尚审美过程中自由发展。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革命”练习曲,很多学生喜欢弹成一种轰轰烈烈的“正在进行时”,而实际上这首曲子是肖邦在听到华沙起义失败之后愤然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悲愤和无奈之情,以及革命未成功的一种心态体现。
二、加强智能训练
钢琴演奏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仅是手指的长期磨炼,更包含无数精密的思维活动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演奏水平。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思维能力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因此,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把作品演奏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交替调节练习,告诉学生不要长时间机械地反复练习一首整曲,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反而使头脑处于迟钝状态。要在很少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练琴时间,就要做到基本练习与乐曲、乐曲与练习曲、古典乐曲与中国乐曲、片断练习方法的交替调节,这样既能做到劳逸结合,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注意力的集中。
.分手练习。钢琴的完美弹奏,往往体现在智能和体能的有机融合,善于分析才能抓住关键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每次练琴时都对所练习的作品仔细地分析,分配出高中低各个声部(包括旋律声部、伴奏声部),抓住关键之处一个个解决。我们可先将重点片断挑出来练,如改变节奏练习、改变速度练习、分声部练习、改变常规指法等练习方法。每次练习只用少许时间,持之以恒。分手练习的最大益处在于它的声部辨别十分清楚,可将声部做得精细,最后合奏达到准确无误。
.慢、轻练习。这是一种检查性的练习方法,慢而轻的练习会使弹奏放松、自如,有利于节奏技术的准确,适应弹奏的运作。一些技术困难也可在慢速中得到解决,而后逐渐加速到应有的快速中来。整个练习的过程会将音准、节奏、和弦、强弱、快慢、弹奏运作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养成聆听自己弹奏音乐的准确性、音色变化与其音乐形象的可塑性,将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三、锻炼心理素质
任何一个习琴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演奏,钢琴演奏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平时的训练结果要在很短的瞬间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自然条件很好,较有乐感,训练也很正规,平时弹得很完整,但一到考试或音乐会演出就会紧张失常,甚至“抛锚”;有的学生平时可能并不突出,但上台却很稳,发挥得较好;有的学生演奏时稍有干扰,就不知所措,演奏水准大打折扣。这就是心理素质问题。因此,要想使学生学有所用,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发育、成熟起来的,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演奏实践的经验积累,除了正规的音乐会演出和每学期的考试这样的演奏实践,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技能汇报、演出、比赛,组织一些全校的、全班的,甚至是一个小组的观摩交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在他人或公众面前表演的机会,使习琴者逐渐习惯在较多人或是陌生人旁观的情境下表演,避免在正式或大型演奏场所弹奏时的过度紧张。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临场表演的锻炼。一般来说,学生练琴都是关在小琴房里,用立式钢琴进行练习。而正式的演奏场合,环境和乐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演奏者要面对更多的听众(或考官),刺眼的灯光、陌生的三角钢琴、客观事物的变化必然会对演奏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演奏环境和乐器进行适当性的练习,但实际上这种机会和时间很有限。我们可采取模拟的办法进行训练。首先要了解演出场地的环境特点、灯光情况、钢琴性能,然后选择近似的环境和钢琴进行练习。这时练习的意义已经不是具体曲目的演奏,而是演奏者心理的适应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将为未来的正式演出提高成功的比率。
四、培养合作能力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的活动,如齐唱、齐奏、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都需要参与者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才能展示出音乐这种形式的独特魅力。以钢琴教学来讲,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专门人才,还是高等师范的音乐通才,作为钢琴学习的主要功用,主要是为各类音乐表演及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弹伴奏。钢琴伴奏既是艺术,又是技术,它的魅力就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独特魅力。
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喧宾夺主。钢琴伴奏与表演者是一个艺术表演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但在实际的音乐进行中,仍有主次之分。伴奏者处于衬托、渲染的次要声部,如果伴奏者不自觉像独奏那样把伴奏放到主导地位片面加以强调,就会使自己的合作者变成追随者,这就会影响演出效果。伴奏者可在单独演奏前奏、间奏、尾奏或合作中演奏旋律声部时,处于主要位置,充分发挥钢琴伴奏的引导、补充、转折和升华作用。
其次,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完全消极地、被动地跟奏,这与喧宾夺主正好相反,认为只要跟得好就是伴奏好,仅仅把自己摆在附属与陪衬的位置上。这往往会出现“你赶拍子我也赶,你拖拍子我也拖”的现象,乐曲进入高潮,伴奏者仍然四平八稳,不去“推波助澜”,这样的伴奏也不是好伴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表演者的呼吸、强弱、速度、句法、音色变化及音色控制等等,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协调,使双方默契相融,和谐统一。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书籍,欣赏音乐作品,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文化修养。钢琴伴奏者要与不同的合作者平等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如何表现音乐作品。钢琴伴奏要对自己所伴奏的音乐负责任,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对自己的伴奏对象负责任,给他人以诚恳的建议。这样,钢琴伴奏不但使听众享受到合作者演唱或演奏的美好音乐,而且还可以欣赏到钢琴演奏艺术的独特魅力。
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钢琴学习已成为艺术教育中最广泛、最普及的一项活动。因此,钢琴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99.
杜也萍.谈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005().
刘慧.润物细无声——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艺术教育,004(3).
李长青,张健.浅谈钢琴伴奏艺术.艺术教育,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