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农村就业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运用浙江省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受到大学生的主修专业、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与社会偏见压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高等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尊重大学生就业选择、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农村就业、提高“政策待遇满意度”、增加大学生农村就业宣传力度、支持高校专业改革、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浙江省
一、研究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而引导大量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中,带动亿万农民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这既是充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措施,也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采用规范的分析方法,侧重于从宏观层面探讨目前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工作的必要性、作用及其岗位选择,而从微观层面的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从大学生角度对如何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更是鲜见,已有学者[3]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角度实证研究了大学生农村就业问题,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对大学生农村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显不够。本文在基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对当代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性探讨,以期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行为和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
应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可以设定大学生农村就业行为决策的数学表达式为:
D(R)=P{(E-C)>R}
其中,E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预期收益,C为大学生农村就业成本,R为大学生平均收益,D(R)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决策函数。该模型表明,大学生的预期收益、农村就业成本及大学生平均收益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行为决策。只有当预期收益扣除大学生农村就业成本后的净收益大于大学生平均收益时,大学生才会做出农村就业的决定,否则他们就不会农村就业。
该模型中大学生农村就业成本和大学生平均收益是相对较易确定的变量,而预期收益则难以确定,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F(Xi,Yi)为大学生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提高预期收益的合力,Xi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所涉及的自身内在因素,Yi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所涉及的除政府以外的外部因素。动力机制中的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农村就业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制约机制中的各因素则产生反向的阻碍作用。F(Xi,Yi)≥0,意味着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至少产生拉力作用。G为政府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认同和支持程度。G≥0,意味着大学生农村就业必须至少得到政府的认同。该模型表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预期收益取决于大学生择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本身所具备的内在条件,以及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从上面理论模型的讨论可知,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行为决策受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大学生只有在对农村就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后,才会最终做出是否农村就业的行为选择。
(二)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假设
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关专家分析[4],目前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通道还未完全打通,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首先,农村工资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较苦,与大中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其次,不少大学生担心到农村下去容易、上来难,因此不敢轻言下去;最后,大学生及家长就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人民大学的杨伟国则认为,缺乏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是大学生不愿去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分为七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
第一,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性别、出生地、专业和大学录取批次等。从理论上说,由于婚嫁年龄、自身发展等原因,男性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积极性应高于女性大学生。关于出生地,一方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村有感情,有回到农村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另一方面,又由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加珍惜跳出“农门”的不易,加之受社会观念和家庭压力而不愿择业农村。大学生的专业是否涉农应该会影响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从理论上说,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择业农村的意愿更大。至于大学录取批次,我们认为越高层次的大学生越能接受农村就业。因为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大学生认知程度相对较高,目光更远,能把自身发展和国家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降低其农村就业的成本。拉坦曾指出,社会科学知识的效应可使制度(范文)变迁的供给曲线右移,使制度(范文)创新成本降低。[5]
第二,农村工作环境满意度。农村工作环境主要是指农村的科教文卫、交通住宿等条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素质也是农村工作环境的一个软条件。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对农村环境越满意,农村就业的可能性也越大。
第三,国家政策待遇满意度。国家政策待遇主要是指人事调动制度(范文)、薪金福利制度(范文)等。对去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税收优惠制度(范文)也是其是否选择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对国家的政策待遇越满意,农村就业的可能性也越大。
第四,社会偏见压力。社会偏见压力主要是指来自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和自身对于农村就业的种种偏见。这是一种非正式制度(范文),一般而言,大学生受到的偏见压力越大,其越难去农村就业。
第五,自身成长发展所受影响程度。大学生刚刚毕业,会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农村就业对其成家立业、能力发挥的影响程度将对其是否农村就业产生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如果觉得农村就业对自身发展影响不大,那么其农村就业的意愿就会大大增加。另外,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当前物质需求已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成长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第六,高等教育体制缺陷程度。由于市场就业的影响,近年来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市场导向越来越明显,如从一本到三本及高职的各类高等院校几乎都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而涉农专业逐渐萎缩。此外,为了提高学校声誉,各高校千方百计引导大学生在大中城市条件优越的岗位就业。从理论上说,高等教育体制缺陷程度越大,大学生所受缺陷的影响也越大,其农村就业的意愿也越小。
第七,农村发展认知程度。一般说来,如果学校、政府、社会能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地接触新农村的机会,让其了解新农村建设,让其体验当代农村的魅力,则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会提高。我们从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城市出生的大学生对当代农村的认知程度相当低,他们脑海中的农村还是自给自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形象。
三、实证模型、数据和方法
(一)实证模型的建立
基于前面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行为意愿(以下简称为“农村就业意愿”)设定为以下几类因素的函数:
农村就业意愿=F(大学生个体特征变量,农村工作环境满意度变量,国家政策待遇满意度变量,社会偏见压力变量,自身发展成长所受影响程度变量,高等教育体制缺陷程度变量,农村发展认知程度变量)+随机扰动项。
(二)样本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项研究的样本数据由笔者组织0位分布在浙江0所高校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在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分层(录取批次,性别,专业是否涉农)随机调查获得。这0所高校是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林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丽水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共发放问卷500份(每所高校50份),实际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份。样本分布于浙北、浙中、浙南、浙西山区和浙东沿海地区,涉及一本至三本及高职各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计量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所考察的是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行为意愿,含义为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还是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结果只有两种,即愿意和不愿意。传统的回归模型由于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在正无穷大与负无穷大之间,在此处不适用。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范围内(代表愿意农村就业,0代表不愿意农村就业),并通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
四、结果与讨论
笔者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的48位大学生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6,7]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向后筛选法。首先将所有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一个或多个t检验值不显著的变量中,将t值最小的那个变量剔除,然后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各种检验,直到方程中变量回归系数的t值基本显著为止。这样,一共有0种计量估计结果。从各种模型的运行结果看,模型整体检验基本可以,不同统计模型的估计结果和结论也相似,估计结果比较稳定。由于用SPSS进行Logistic回归,不能提供标准化的回归系数,给自变量相对作用的比较带来了不便。本文已把各个变量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转换为标准化回归系数。为了减少篇幅,本文只列出了0种计量估计结果中的三种(见表)。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将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行为的因素归纳如下:
第一,大学生的主修专业是否涉农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各个模型的结果来看,大学生专业变量的系数均在%统计检验水平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比较高,而且系数符号为正。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学生如果专业涉农,其到农村就业的意愿就越大。这一结果与笔者最初的预期和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这也表明,大学生的专业是否涉农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性别变量系数、录取地系数、出身地系数则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第二,国家政策待遇的满意度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各个模型结果看,国家政策待遇满意度变量的系数都在%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也较高,而且符号为正。这说明国家政策待遇在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国家政策待遇的满意度越高,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会越高。这与笔者的预期和近几年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实际基本一致。
第三,社会偏见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模型结果显示,社会偏见压力变量的系数均在%水平上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很高,但符号为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偏见压力大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要小于社会偏见压力小的大学生。这个结果与笔者的理论预期一致。农村工作环境这一变量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检验水平,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笔者将其数据与社会偏见压力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其相关性不大,可见作为社会偏见压力这一非正式制度(范文)的起因并非仅仅是农村工作环境。
第四,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成长的需求对于其农村就业意愿具有重要的阻碍作用。模型结果显示,自身发展成长受影响度变量的系数均在5%水平上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较高,但符号为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学生若感到农村就业对自己的发展成长影响越大,则越不愿农村就业。这个结果与笔者的理论预期一致。
第五,高等教育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农村就业。根据模型三显示,高等教育缺陷变量的系数在0%水平上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这说明,高等教育缺陷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此外,大学生农村认知度这一变量的系数在模型中不显著,不能得出其与大学生农村就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行为决策更多地受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当大学生对农村就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后,才会最终做出是否农村就业的行为选择;而当前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主体应该是社会、高校、政府以及大学生自身;以浙江省大学生调查情况看,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大学生的主修专业、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预期、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与社会偏见压力、高等教育体制缺陷等多方面因素。
在本项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尊重大学生择业选择,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农村就业。大学生农村就业受到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系统性。政府、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时,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具体条件,尊重大学生的选择;同时应大力宣传农村就业的意义,激发其潜在的农村就业意愿,使大学生认识到在农村同样有施展自己才华的一片天地。当然,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就业可以锻炼工作能力,丰富人生履历,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第二,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措施,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吸引力。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待遇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对其到农村就业意愿有重要影响。为此,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相关福利待遇,如在录取公务员时优先考虑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等。要使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有一个可预期的发展空间,得到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优惠。
第三,支持高校专业改革,引导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高校必须全面调研农村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着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农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提高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提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綦群高,王英姿.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007(6):9-3.
[]吴贻玉,颜剑英.双向互赢: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J].黑龙江高教研究,006(0):59-6.
[3]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J].中国高教研究,004(0):83-85.
[4]董洪亮.5万余大学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N].人民日报,006-05-0().
[5]拉坦.诱致性制度(范文)变迁理论[M]//财产与制度(范文)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994.
[6]姜小鹰.SPSSFORWINDOWS简明教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999.
[7]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