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理教学性学习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教学性学习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理教学性学习教育

摘要:地理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观念,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入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在课堂中,运用问题式、开放式、探究式、创造性思维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生活中的地理事像分析的能力。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模式,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和创造力。其主体是学生,而研究的客体是课本上或我们周围活生生的地理事像。研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研究性学习的地点看,一般分为在课堂上和课外进行两大类。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的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所列的教学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体现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关键。如在区域地理进行“西北地区”教学时,第一步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第二步运用多媒体、插图展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表;第三步,了解“干旱”条件下资源状况和农业特征,第四步讨论“干旱”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上步骤教给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去。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有研究的成分。而课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如学完“土地资源”一节,让学生对本市农村的耕地状况作一个小调查,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到图书馆收集资料,选取资料进行统计,可制成图表、表格等;运用资料分析、推理、评价、提出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由于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仍相当重要。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上。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教师进入各自的角色。

以“中国地理”为例,对照《标准》,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标准》中,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三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运用地图─→提取信息─→找出答案(问题教学)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

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性教学)

提出假设─→运用地图─→结合地理现象─→提出新观点(创造性思考教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运用这四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研究式的环境下学习,彻底改变以往“留心听讲”的读书方式。

1.实行问题教学

这类模式的关键是老师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思考状态。问题要有技巧性、科学性、趣味性,扣人心弦,才能把学生引入枯燥无味的地图中去提取信息。如在“经纬网”一节中,可先问学生看电影时是怎样找座位的,引入经纬和经纬网定位的概念。此外,教师从一些新闻热点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新闻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感,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老师就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读图找出答案。这就是问题教学的优点。

2.打破常规,实行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求异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方法适合于区域或国家地理教学。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注意开放性。例如,在“北京”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即论据,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不求结果,只对学生整个研究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开放性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学生说“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这显示了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无穷魅力,也理解地把学生诱导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3.实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教学。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的学习。初中学生一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就是试探和研究,没有试探就没有研究,试探就是举例、实验的过程,研究就是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过程。

4.实行创造性思考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改革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独创性和跃迁性。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需要的思维,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创绘地图、发散思维等方面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因为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以突破原有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时,提出假设地球是自东向西,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以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启迪学生月球上可能有水。创造性思考教学的重点是“提出假设”,(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思维,甚至是奇怪的想法),“提出新观点”(抛开“老师、课本说的都是对”的陈旧思考框架),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殿堂。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意义的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也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的过滤。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个模式指导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

(一)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要有乡土性。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如在广东的花都,要学生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沙尘暴的危害是不切实际的。而让学生调查我市的森林资源状况、流溪河污染情况等,就能让学生熟悉课题找到思路。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课本上的知识。所以课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如让学生进行“花都区花卉种植情况”的调查研究,就是建立在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地形、城市等的知识基础上开展的。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初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低,要是难度太大,学生会失去研究的兴趣。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对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文献书籍的名称、网站名称等。

(三)研究分析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洞析地理事象,达到研究的目的。

(四)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能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即成果。教师应给予参考意见,让学生的结论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如进行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调查后,得到的结论是:农民的耕种意识从改革开放前的以粮为纲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转变。农民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新产业,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农民也踏上奔小康的路程。

(五)展示成果

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点评升华

在展示成果的同时,也是师生共同点评的时候。学生的点评往往注重观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而教师则应该注重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点评,首先对学生的研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然后才是对他们的成果的点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所需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一个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重点放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然后,把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样,两者充分结合展开,学生才能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