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扩招模式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增长,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办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应该探索一种能够调动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伟大事业的运行机制以增加教育供给,逐步解决教育的“卖方市场”现象。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提出了采取股份制创办二级学院的构想,并就其融资方式、管理机制、培养模式、招生方式、就业前景以及二级学院的质量评价观进行了探讨,并且希望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相关法律约束来规范办学行为。
【关键词】教育供给/教育股份制/二级学院
【正文】
一、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1.解决教育“卖方市场”现象是全社会的迫切要求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重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高校办学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在办学规模和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为社会培养了千百万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由于教育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决定了教育将成为具有最广泛公众基础的、最具生长活力和潜力的伟大事业。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但是在我国,与一般商品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在教育的供求关系仍然体现为供给不足,需求旺盛,以及需求层次高移化和高层次教育短缺的矛盾十分严峻。统计资料表明: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中学生占相应年龄组(12—17岁)的人口比重只有56%,低于世界120个国家61%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大学生占相应年龄组(18—22岁)的人口比重只有2.4%,加上成人教育、电大等,充其量也不过4%。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8.42%,而日本在1992年时,大学升学率已达56.6%。上海市教科院于1998年7—9月对上海市民的教育需求进行了专题研讨和市场调查,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对其子女的未来教育期望呈高移化倾向,强烈希望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虽然大多数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额度较为有限,但是在居民储蓄中,仍有一部分可以投资于教育。在东方人的传统观念中,素以高度重视子女教育而著称。尤其是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子女教育放在家庭投资的首要位置。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成功成为最好的例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潜在价值是无限的,现在对教育投入一分,未来会在社会进步和个人事业发展中收获十分。许多家长认为,不仅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预期收入,而且学历和文凭也是子女未来择业和择偶的重要砝码。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全日制正规的本科教育是高校主要的办学模式,但是按照现在高校所能提供的办学规模,还满足不了社会广泛而又迫切的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投资办学将成为教育模式多元化格局中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开发社会投资办学潜力的可行性分析
要想扩大办学规模,就要增加资金投入。教育是一种要素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率较高的特殊产业。目前,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办学经费主渠道——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严重偏低。90年代以来一直低于GDP的3%,并呈逐年下降态势,不但低于90年代的5%的世界平均水平,就是距离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还有相当距离。由于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可能性不大,因此在财政之外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就成为支撑教育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分配政策向个人倾斜,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迅速增长。到1997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万亿元,加上手持现金和其它有价证券,个人金融资产超过5万亿元。在这些个人金融资产中,虽然大部分存款集中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手中,但对于大多数城市工薪阶层、私营业者和一部分农民仍有意向把一部分储蓄存款投资于子女教育。只要正确的政策引导,就有可能使其中一部分存款份额转变为教育投资,从而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90年代以来,非公立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已从实践上证实了其可行性。国务院总理朱róng@①基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都可以大胆试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
二、高校创建股份制二级学院是扩大办学规模的有效途径
1.股份制二级学院的含义
所谓股份制二级学院是指普通高校和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按照股份制模式或合伙形式筹措教育经费而创办的或附属于普通高校的具有制度创新(包括学院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筹资体制等)和新的运行机制的学院。它的组织特征表现为:由多个投资人以认购股份形式联合出资设立的学校。
2.股份制二级学院的办学模式
资金筹措机制:教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一种主要由政府支出的公益性消费事业,长期执行国家办教育的计划体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一方面使教育投资不足,经费短缺。另一方面教育不计成本,浪费严重。高校存在着学非所用或者学不适用的结构性人才浪费。教育虽然不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但它传播、生产、积累知识,启迪人的智力,开发人的劳动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说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深层次的生产要素,是一种投资的行为。股份制二级学院能够极大地调动公众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使全社会教育投资的整体能力大大提高。高等院校,蕴含着巨大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但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如果能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收其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按照股份制运作模式投入二级学院中,重新配置教学资源,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为了保证高校对其所属的二级学院的控股权,高校应作为投资主体,以品牌、师资、设备等资产投入其中,其所占股份至少不低于51%。其余股份或来自企业经营资产或个人金融资产。除高校以外出资比例最高的企业或个人拥有二级学院的冠名权,从而增强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由于教育具有投入巨大的特点,当股份充分细化时,兴办这种股份制二级学院,对单个投资人的资金实力的要求几乎可以不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具有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价值。要想维持二级学院的资金正常运转,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教育成本补偿来源于三个渠道:首先,来源于学费收入。现在人们已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愿意为接受高等教育付出成本。由于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使二级学院不存在还本的压力,这就使它可以将收费水平定得较低,由此实现的良性循环使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学杂费标准可根据教育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承受能力确定一个适当的额度。其次,来源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用人企业应为培养人才的二级学院补偿成本。最后,来源于增资扩股。一方面,教育是最具潜力的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由于股份制产权系统开放性,二级学院的股票可以象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一样上市,并可增资扩股,使得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向教育这个既有社会公益性又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
管理体制:这种股份制二级学院要求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从而使学校办学自主权有了制度保证。学院可以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按出资比例享有相应的经营决策权。凭借《公司法》的法律规范割断了投资人与学校之间的直接联系。任何投资人都不得以个人身份直接干预学校活动。从而化解了普遍存在于中国民众潜意识中的“所有权情结”。高校作为投资主体应对二级学院行使主要的日常管理权、投资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二级学院的院长应由董事会任免,实行院长负责制,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可采用聘任制,以高薪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来自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二级学院的管理要体现出“激励机制”,从院长到普通员工都应恪尽职守,否则要面临众多候选人的挑战。
培养模式:高校本部仍然坚持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的科技人才上,学生就业取向为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而高校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面向国家需要,坚持为社会服务,培养模式定位在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实用型、服务型技术人才,这些在人才市场上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为众多企业、公司、机关、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二级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学科设置上选择需求广泛的专业,如计算机、电子、自动化、英语、经济管理、生物、车辆工程、新闻传播以及法律等专业,专业设置应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而作出相应调整。为了鼓励学生进取,二级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可以保送入读校本部的研究生。一方面二级学院是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孵化和开发的基地。高校校本部的科研成果可以利用二级学院实用型技术开发人才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中国传统的科研体制导致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而研制出来的成果一经鉴定以后便束之高阁,而国外的科研成果会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产品,创造出经济效益。许多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要求由高素质的技术型劳动力和管理人员来完成,美国一位专家指出,日本人的成功大部分是由于他们的蓝领工人懂得高等数学,看得懂复杂的图纸,并能从事先进的技术工作。这样,坚持走产学研一条龙的道路,才会是二级学院得以蓬勃发展。二级学院的研发机构不应拘泥于某一形式,重点是建立校本部和二级学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使二级学院成为连接知识创新、传递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产业的纽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招生录取体制:高校的股份制二级学院与校本部实行捆绑式招生,也就是说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表时,在重点大学第一志愿里可以同时填上某大学的校本部和二级学院。这样在录取时,如果考生分数达到校本部在当地调档线,则入读校本部。如果考生分数在校本部和二级学院调档线之间,则可入读二级学院。通过这种捆绑式招生录取体制,既可消除考生报考名牌院校的恐惧心理,提高校本部生源质量和数量,又可以满足考生教育需求层次高移化的要求,使更多的学生入读名牌大学(包括本部和二级学院),接受名牌院校学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利用Internet网共享名牌院校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并可接受来自校本部资深教授的指导和培养。这对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就业前景:过去,人们认为采取股份制办学模式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就业问题。现在看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一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让青年更多地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不但可延缓就业压力,减少就业风险,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不仅自己就业有利,而且还有可能更多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发动机,是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源泉。许多国家带动国民经济的高科技领域,无一不是依托于大学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是在硅谷发展中起了核心作用,麻省理工学院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清华、北大、中科院也为中关村电子产业的腾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就业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二级学院的投资者,如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可以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还可以供职于本院教学、管理、研发等部门,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二级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3.高校创建股份制二级学院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的投资价值体现在知识经济化和产业化以后,知识的价值不断升值。这种升值使整个社会对教育产业的投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能够满足目前人民的需求。因此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将成为热门商品。这样就能吸引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都积极地有选择地进行消费性教育投资。从而使教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建股份制二级学院既可以通过对教育实行产业化经营来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把那些重复性投资的资金吸引到教育上来,还能使办学者在对教育的有效经营中获得一定的利润。虽然教育经营利润不同于企业经营那样可以把除掉公积金、公益金后的全部利润分配给投资者,但教育经营利润适量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应在情理之中,这种投资回报应理解为股份制二级学院为了获得资金这样一种办学资源必须向资源所有者支付的成本。
教育是一项兼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将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利资本。现在每年高等教育潜在收益达250亿元,如果教育成为产业,不仅自身蕴含着巨大的财富,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教育资金融通市场、教学仪器市场、教科书市场、教育建筑市场、文化、体育用品市场、电子音像教材市场以及校办产业市场等。
织梦好,好织梦
4.二级学院的质量评价观
高校二级学院创办成功与否,要看这一扩大教育供给的办学模式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满足人们对教育广泛而又迫切的教育需求,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总之,二级学院所创造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最终的衡量标准,纵观二级学院的办学模式,有以下四点足以证明其办学质量是有保证的。
(1)由于前文所提到的采用捆绑式的招生录取体制,消除考生报考名牌院校的恐惧心理,不仅使高校本部的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而且也使二级学院的生源质量有了可靠的保障。
(2)二级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和学生支付一定的教育成本的机制,成为学生刻苦学习、尽快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原动力,大大促及二级学院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形成。
(3)二级学院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专业设置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如电子、信息、建筑、汽车、生物等产业,同时也要培养会计、法律等需求量大的服务型人才。这样就保证了二级学院的特殊产品——人才能“适销对路”,并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
(4)一方面二级学院能缓解教育“卖方市场”现象,增加教育供给,促进知识的传播、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即教育可以间接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教育形成良性循环。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建立二级学院的政策措施
1.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
过去政府包办教育的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也不利于教育的自我发展。政府的职能应主要放在把握方向、搞好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于申办二级学院的大学要严格审批。在质的方面,有条件、有实力的高校才能作为试点,不断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模式;在量的方面,国家也要有总体规划,防止借办学之名行盈利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