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个人价值的日益看重,追求“小资生活”,“乐意享受孤独”等方面。因此,应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及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等方面来应对这些问题。

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给人们的思想乃至整个上层建筑带来了新变化。大学生群体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将要担当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嬗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刺激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的破壳生长,使得我国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生产力与前沿科学结合日益紧密,带动了生产力的大规模提升;按劳分配制度彻底打翻了计划经济中的“大锅饭”,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等等。社会转型中的这些新发展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在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一些现实性因素中,以下三种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影响尤其明显。

首先是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大学生从以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展示的外部平台,这必然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的主动性因素被激发,要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得以满足的愿望空前膨胀。可以说,市场经济的这种自由竞争环境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性及融入性,促使他们展示自身能力和素质价值观的形成。与此同时,这种竞争环境又使得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冷酷起来,大学生“注重实用、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开始滋生,渴望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强者,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

其次是西方国家各种思潮的涌入。随着社会转型中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外的一些价值观进入我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消极影响。比如:西方大国的那套自我至上价值观与当前大学生膨胀了的自我意识,在一种反传统、反主导文化的轨迹上汇合在了一起,使他们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这显然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是有害的。

最后是对金钱的日益看重。市场经济模式由于注重经济利益,使得人们普遍对金钱这一能够完美衡量和代表经济利益的标志颇为看重,有的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这必将使大学生价值观中对金钱(也包括权利)膜拜的思想成分日益严重。这也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将企业提供的收入福利待遇(比如是否有“四金”)高低作为择业主要考虑因素的原因,如此往往忽视了长远的发展空间。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实表现

为了从根本上把握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的走向,有效的引导价值观中不利的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必须对我国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实表现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价值观中对个人价值日益看重,个人本位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市场经济将人们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经济实体以求各自利益的实现,劳动分工的细化将人彻底的捆绑在了某一机械单调的工作程序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与人之间以往的丰富联系,使得人们在经济社会中以自我价值和相关利益指导下进行实践的可能性增大。同时,西方个人价值思潮的传入以及“追星”的火热化等客观存在的社会形势促使在校大学生对个体的价值实现看得很重。这样一来便主张从“我”这个标准出发来评判事物,确定言行,积极树立自身独有的个性,张扬自身前卫的思想。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人与人之间所显现的矛盾特殊性有了自己所定义的那种放大。现在的大学生强调所谓的“不走寻常路”,而忽视了人际之间的共性所在和理应持有的社会基本价值准则。比如,他们往往对“螺丝钉”、“老黄牛”“铺路石”这些在历史上所传承下来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存有逆反心理;将“为了振兴中华”和“为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良好道德素养自然而然地排到较低的位置;把自己的生活放在既无过去又无将来的一条窄缝中,文化迷失、精神迷失、道德迷失接连出现。

(二)价值观中要求独立的愿望有所增加,自主意识得到强化。这种价值观的新嬗变其实是上述提到的大学生个人本位主义的一种延续。在生活学习中强调个性,必然导致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这样自主性的萌发就成了必然的归宿。

这种转变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对创新精神的塑造以及开展素质教育无疑也是有益的。不过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这种独立性的不断强化最终会导致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当今的大学校园作为缩小的社会,因为有师生的参与,同学间的交流带来了人际关系的联系,这种持续有效的联系是保证大学人际信任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大多数同学都将自己看作独立行事的个体,人际联系必然会削弱,比如,大学生把“走单”作为自己主要的行动方式,对于学校集体活动的参与抱有冷漠的态度。而同时出现的其它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将使大学生的信任危机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三)价值观中提倡一种“寻求刺激,体验感性”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转型,作为精英文化一部分的大学生文化正经历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史无前例的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对感性事物的追逐日益凸显。

这种思想产生的源头主要归结为文化观念层面。当今社会的高校学子已逐步放弃对文化终极关怀的追求,漠视高雅文化,追求随心所欲的应时文化和快餐文化,自觉认同某些庸俗的社会潮流,使得神圣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与亵渎。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先生曾在一篇有关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论文中谈到:“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青少年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的意义轻易放逐,由此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如大学生对电影的诉求更为强调对视觉的冲击。在时尚苦心孤诣的营造下,消费文化成为后现代语境下的主流话语,模塑了当下物化的大学生群体。”(注:选自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一文。)

(四)价值观中向往“小资生活”,乐意“享受孤独”的思想得以成形。据有关高校调研报告(注:选自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