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语文人文精神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语文人文精神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语文人文精神教育

摘要:五年制高职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关键能力中的社会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五年制高职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建设、写日记随笔、课前演讲、作文训练和文学审美教育等途径实施五年制高职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工程。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社会能力人文精神途径

五年制高职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或技艺型人才。五年制高职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的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社会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积极地人生态度,社会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人本精神,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大柱支撑的现代教育观念,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指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情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可以这么说一个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即一个身心、智力、情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得不到发展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就难以立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否则就难以与人共处,就难以生存。因此五年制高职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五年制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五年制高职语文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从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看,其情况令人担忧。现在的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基础较差,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漠,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很淡薄;缺乏关爱他人的理念,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行为偏激,走上极端。基本的人文精神的缺乏,也导致这些学生学习漫无目的,缺少稳定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成绩下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体认,他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常常不得要领,作文立意不高,思想幼稚,甚至偏颇。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沿袭传统思路,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时还要强调语文要为专业服务,有时课时也得不到保证,人文精神的培育无暇顾及。因此,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状、素质教育的需要都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

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和学生的实际,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要体现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课文是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要平台。五年制高职语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注重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既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实践和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的选编思路可资借鉴。

自周秦至清末,三千年的蒙学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育经验,编写出了大量的文质兼美、适于教学的蒙学读物。其中有南朝周兴嗣所撰写的《千字文》;唐代的《太公家教》和《兔园册》;宋代的《三字经》;清代的《弟子规》;《增广肾文》等著述。这些蒙学教材包含了儒学思想纲领,充满了宏富的人文精神。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切于日用,因而流传时间久,范围广,影响甚深。它们大都由大学问家或文学家所撰写,不仅思想性强,而且字字玑珠,富有节奏,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价值。以《三字经》为例,开首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时鲜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见闻”的价值标准,又借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把“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一段话作为整个为学过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以显示读书做官对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义。《三字经》还体现了为了实现理想,必须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的精神:“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若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即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同样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选材也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熏陶,把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立高远之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勤学好问放在重要地位,让学生从小在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旗帜下成长,长大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比如在孝敬父母方面,《国文》教材选了论语论孝选。它告诉学生们为人尽孝第一,要做的是要将孝心和孝行合一,对父母长辈不但要做到口体的奉养,更要尽内心的虔诚;其二要做到的是对长辈要和颜悦色,要顺心、恭敬;其三要重视孝道的实践,对老人做到生前孝养,死后厚葬、祭礼。《国文》教材还精选了一些有关孝道的精美散文供学生学习,如《母亲的教诲》《背影》等。这两篇文章虽不是从正面谈个人的孝道,但它为我们展示了父母对儿子深厚的爱和期待,让千千万万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父母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生的爱,我们该怎样回报?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为学生树立一个孝敬父母的榜样,于是教材选了《王冕的少年时代》。课文说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到邻家放牛,主家如果将腊肉、熏鱼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回家孝敬母亲,他节省每日的点心钱,到学堂买书自学,还利用放牛的时间每日勤奋的画画。这些文章,文情并茂,深入浅出,阐释了为人尽孝的道理,宏扬了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现行的各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基本脱胎于部编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应该增选人文精神浓郁的文学作品等名家名篇。因为统编教材有滞后性,各校也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时代特点和本地的人文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作为补充,对教材中已经选用的较能贴近学生实际且又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篇目要作充分挖掘。

二、写日记体随笔自觉呵护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经常性对学生晓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解释和唤醒。荀子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就是用每天对自己言行反复的的省察、反思来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每天审视一下自己,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并且把内省的结果,写成日记体随笔。这样做至少有两大作用:第一,学生养成了内省的习惯,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养,可以不断的修正自己的人身轨迹,使自己得以健康的成长。“内省”也就是“道德长跑”,(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写日记称作为“道德长跑”),可以不断的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约束、鞭策自己。老师用的方法是日积月累式的“滴灌法”,而不是“漫灌法”,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觉的守护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并使之茁壮成长,完善自我。第二、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每天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随笔表达出来,一个月可以练笔一万五千字,一年下来也有十八万字左右。熟能生巧,坚持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道德长跑”的过程中。要善于做一个领跑人,对日记体随笔的内容可有意识的作一些指导,根据班级的情况,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人文精神的不同层面设计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开展讨论,有的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写几篇,分几天写,让学生有一个体会和思考的过程。比如“谈责任”这一话题,就可以分为“我们应对父母负责”、“我们应对老师负责”、“我们应对班级负责”、“我们应对自己负责”等。这样一个人应有负责精神的理念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层面条分缕析,深入思考,会深入人心;有时一个题目可以在不同阶段反复的写上几次,把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轨迹记录下来,看看学生思想的演变和提高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走向成熟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谈“学习的乐趣”,可以安排学生多写几次。让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快乐,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最后由衷的感受到学习真的充满乐趣,从而达到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境界。

对学生的随笔,老师可以定期查阅,发现谈得较好的佳作,可以让学生宣读交流,这样学生之间思想上可以互相影响,其实学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响比老师说教好得多;语言表达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过有一点要向学生说明,这样的随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日记,没有个人隐私的成分,拿出来交流是相互学习的需要,大家不能保守,也不要有什么顾忌,应该放手去写,放胆去写,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可以争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语文学家、教育学家黎锦熙曾经说过“日札优于作文”,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就大力提倡师生共写随笔。事实确实如此,作文训练量毕竟有限,而且有种种限制,“日札”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不必一本正经。这种道德长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觉呵护中有特殊的作用,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长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课前演讲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语文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我认为,这种演讲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机,应加以充分利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对学生演讲的内容作了导向,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宏扬。为了选择合适的内容,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思维素质等方面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材料(主要是剪报),让学生在演讲前随机抽取,准备一段时间,然后围绕所给材料演讲,其他学生听后可以评述,老师再相机点拨,效果较好。比如一个学生抽到一个故事:一个科研小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备不堪,尤其令人沮丧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弥留之际,老教授托付给众人一个小木箱说:“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给院领导!但谁也不许在交给领导前将其打开。”众人掩埋了老教授,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森,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块。经过思索,同学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给众人一个任务,一个美丽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临终嘱托。科研小组的成员就是在这一美丽而神圣目标感召下,才产生力量,最后走出困境的,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美丽的向往,目标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处,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经过评述、点拨,大家达成共识:一个人立志高远,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激发生命的潜能,才能产生奋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则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绎一个道理。通过演讲,学生们体验了宽容忍让、自尊自爱、自强不等人生哲理。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能简单的用概念来解释概念,而心须给出一个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情境,让学生找到人文精神的感觉,进行心灵的体认。一则生动的故事,一段别开生面的材料都是老师给定的一个能产生意义的语境。一个学期几十次演讲,学生可以进行几十次的体认,几十次灵魂的熏陶和洗礼,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四、作文训练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蕴,写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难设想,一个心浮气躁,不近人情的学生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与文采俱佳者,也就是对人文精神感悟较深者。头脑没有那一份感悟,你就不能体察文题和材料中的思想。

某省会考有一道给材料作文题:根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读书的李祥华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说他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承包了清洗厕所的工作,每月可得160元的报酬,让父母每月少寄一些生活费给他,读了儿子的信,父母感慨万分。考生根据以上报道写一篇议论文。

无论从大学生此举的动机还是结果看,都可以判定这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行为,具体体现在对父母的理解体谅上,这是议论的最佳角度,但是有65%的同学选择了自立自强作为主旨。为什么这些同学对材料中已明确交代的该生的出发点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的话熟视无睹呢,除了审题不精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李祥华之举是一种孝敬之举,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孝敬的观念,故不能产生共鸣。

要学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武库中装备这种思想,脑海中从来就没有感受过这种思想,作文时怎么能凭空产生这种感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要洞察题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你首先必须是一个“仁者”,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用人文精神武装的“仁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着重掌握以下四组“大道理”,每一大道理再分解为若干“小道理”逐一训练。

1、修身之道:立志高远,爱国情怀,奉献社会,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知恩报恩,遵守公德,诚实正直,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勇于改过,节俭朴素,严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磨炼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强,把握时机,善于借鉴,勇于创新。

3、生活之道:遵纪守法,反对迷信,保护环境,结交良友,学习有方,心理健康,潇洒幽默,尽心尽责,惜时守信。

4、思辩之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纲挈领,因小见大,相辅相成,物极必反,新陈代谢。

每次作文,围绕其中一点,体察感悟,抒写真情实感,绝对不能空发议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有感而发,这些思想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与写日记和演讲相比,用作文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强且系统有序。

五、文学审美体验人文精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是人文精神的基石,一个人精神世界拥有积极的美感,就会产生一种乐观进取精神,就会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心。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教育应发挥学科优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语文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就是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文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文学基本常识,更要引导、点拨学生感悟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诵读、默读,进而涵养、浸淫)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体验。阅读作品的过程是学生言语活动的经验、审美心理不断积淀并组织内化为语感和美感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和充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可能站在新的起点,运用新的视角冲破已有的审美定势和定论,想前人之所未想,见前人之所未见,获得新颖而独特的体验和见解。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绝不能照本宜科,扼杀学生的创见。

作家王蒙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在授职仪式后的演讲中,他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王蒙的话都表明了阅读文学作品对培育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巨大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过去我们对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学重视不够,效果不佳。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有的高职生甚至还在看低幼学生看的卡通连环画。更多的学生根本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也不安排阅读时间,其结果,不少学生睁大了眼睛却发现了不美,成了“美盲”。有的专家甚至痛心地感叹:“现在学生已经没有梦想,连做梦的兴趣没有,他们想象的的翅膀被剪掉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品位不高,心理不健康,缺乏人之常情,这一切直接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就是要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的眼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培养美的情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的使者”,带领学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该以大语文的眼光审视我们周边的人文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地处有苏州的西湖之称的石湖风景区,其中有极其丰富的吴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就带领学生开展石湖风景区旅游资源的调研考察活动,走近“拜郊台”“吴长城”“越城”聆听吴越春秋的历史回音,走近范成大、姜夔,吟咏《四时田园杂兴》,品赏《暗香》《疏影》,走进石湖去领略湖光山影的美景,走进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带有地域特点的人文素质。

当然,五年制高职语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途径还有很多,作为五年制高职的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没有类似高考紧箍咒等制约的有利条件,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学习评价、语文实践等方面积极开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03)

[2]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4]雅克·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田庆国,李晓静等人格教育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陶友华(1956-),男,江苏启东,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