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感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感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感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应以语感教学为中心。语感是左右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言语活动中起关健作用。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感教学时,要注意方法,注重效果。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在培养语感上的凭借功能

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进行语感培养的主要训练材料。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和作品中往往有很多意蕴丰富、文理清晰、情思隽永、文辞斐然的段落,这些段落集中地浓缩了许多言语和章法的知识。首先,这些段落的文体特点非常明显。通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其次,在典范的段落中,词句使用、句群组织、修辞手段、逻辑联系,都具有“无可移易”的特点。通过“移易”的方法把对丰富多彩的言语现象的感受上升到语言理性的高度,在品悟、积累中实现对语言规律的把握。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充分借鉴课本中语言学家和作家谈语言运用和欣赏品评语言的课文,以此作为培养语感的指导。更要充分利用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训练内容,将它们分门别类重新组合,形成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语感训练题序列,让学生循序训练渐次提高语感能力。

(二)指导学生加强诵读

语感实践的核心是多读,要有声读,有声阅读法主要有朗读、吟诵、背诵等。

1、朗读。朗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语言美感的一项主要语感实践。学生在朗读中须调动所有的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这是一个综合的心理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名家示范朗读声像带等作“导读”,让学生听出重音、停顿、声调、语气等变化带来的语义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要领。

2、吟诵。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也即叶圣陶先生所谓“美读”。吟是吟唱,拖长腔调,夸张抑扬,突出韵律;诵即诵读,讲究腔调节奏。吟诵适用于我国古代诗文和现代美文的朗读。吟诵必须以理解为先,错综地使用高低、缓急的语调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吟诵,让学生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的审美境界。

3、背诵。背诵是积累、吸收和形成正确语感的重要手段。它对熟悉教材、巩固字词知识、加强课文理解均有积极的独特作用。学生在反复的背诵过程中,把背诵的东西完全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后,在阅读中遇到同样的语言就会迅即“同化”“顺应”,而形成对言语作品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说话作文也易达到应口应笔而出,思如泉涌、滔滔不绝的境地。

(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面对的是大量的具有动态化个性色彩的语言。语感,说到底是语境之感。因此,培养语感,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以帮助学生提高言语交际运用能力。语境分为言辞语境和非言辞语境。

1、分析言辞语境中词句的特定含义。所谓言辞语境是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言语系统。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其意义的确定性、丰富性,只有放到其上下文构成的言辞语境中去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下面两个例子都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①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②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

①、②中的“迂”都不是字典意义上的“迂腐”义。①中的“迂”指方孝孺式的“迂”,是从坚守节操上说的,故而包含执著一意,不随时俗的意思。②中的“迂’则是从道德观念上说的,在文中有不开通、不灵活的意思。

2、分析非言辞语境中词句的特定含义。非言辞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例如《小桔灯》中写天黑了小姑娘送“我”一盏小桔灯,“我赞赏地接过来,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好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教学这段文章,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分析言语实践主体小姑娘的主观语境,即她安慰我的言行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还要引导学生明了她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客观语境: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小姑娘所说“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不会太长了,我们就要得解放了,那时全国人民都会过上幸福生活。

(四)指导学生筛选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筛选分析关键语句,揣摩理解其意义,体会深悟其韵味,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言语材料的特点入手,去探索语言表意的规律,又从语言规律透视语言特征。

1、揣摩,就是回想,主要指关键语句反复地思考推求。叶圣陶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叶老以阅读《孔乙己》为例说:故事是从“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孔乙己一到,“所有喝酒的人便看着他笑;众人都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说了两回,在这些时候,小伙计“可以附和着笑”,掌柜像许多酒客一样,问孔乙己一些话,“引人发笑”;此外还有好几处谈到笑。注意到这一点,就会揣摩到“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是全篇的重心所在,这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笑”的背后有何含义呢?叶老分析道:“这不是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吗?”“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地步,不是可以想到很多吗?”可见多揣摩才能理解得透,才能把蓄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

2、推敲,就是咬文嚼字,或者说比较,主要指对文章字词句的品味。叶圣陶指出,阅读“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例如:

①《风景谈》中“这时候忽然从山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

②《荷花淀》中“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

两例中都用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字眼“长”,却都“用常得奇”,达到了不可移易的境地。①里为什么不用“出现”、“显出”、“露出”等词语,而用“长出”呢?仔细比较推敲,就能悟出:描写山脊上慢慢出现牛和人的剪影,用一个“长”字表现牛角在夜色中、山峦上慢慢出现的渐变过程,最为准确,也极新鲜。②中的“长”字是否可换上别的字眼,如“淹”、“没”、“浸”、“泡”等呢?经过反复体味,就能悟到:“长”在这里是“生根”的意思,也就是说,隐蔽的游击战士像一株莲荷似的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不可动摇。这样就生动地表现了游击战士在伏击日寇时那种专注、镇静的神情,坚定挺拔、稳如泰山的英雄风度。如此咬文嚼字,通过对语感点进行增、删、改,精细感受语言内蕴的特有情味和色调,自能提高语感。

3、触发,就是联想,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或者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同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一处有关系,引起顿悟和触发。触发可从用文字写成的书中获得,也可从生活中获得。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时,应启发学生或切己体察,或由此及彼,或由近及远,真正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4、鉴赏,主要就是想象。叶圣陶说,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像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驱遣着想象去鉴赏,以把握作品的形象,进入作品的意境,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是获得语感的关键。例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作者把积雪的“山”和“原”比作“银蛇”和“蜡象”,用“舞”和“驰”赋予“山”和“原”以生命,化静为动,使形象飞动鲜活。启发学生扣住这些语言去想象,必能在脑中呈现出这样一幅奇伟绝妙的形象画面。学生在领略雪景图画美的同时,还能体味到雪景图背后诗人那敢于与无争高下的无畏气概和斗争性格。

(五)引导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

标点符号虽然是书面语言里的辅助工具,但它不仅具有语法功能,而且往往还具修辞功能,各种标点在文章中都能参与情感的表达。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里“原来如此……”中感叹号十分明确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杀害柔石等人的残忍凶险,也包含着作者对为正义事业献身的青年作家深切而炽烈的惋惜和悼念之情。特别是句中省略号的使用,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其中既有无限的悲愤,又有刻骨的仇恨;既有极度的同情,也有进一步的觉醒。多义的内容尽在省略号中包含无遗。再如《荷花淀》一文里“你走,我不栏你。家里怎么办?”中的句号如果改为远号,那么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是假,拖后腿是真。采用句号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一方面,水生嫂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另一方面又需要丈夫的理解,需要丈夫的爱怜。一个句号的准确使用,揭示了水生嫂深明大义、温柔而多情的性格特征。

(六)注重语感迁移

语感迁移是指将阅读中习得的语感运用到说写的语言表达之中。如复述课文的练习,可要求学生在复述时保留原作中优美精练的语言,注意用词、表达、语速等。这样做,就是在迁移中培养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畅达感、节奏感。再如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在仿写中将优秀的言语材料及其特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认识。还有,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品味语言中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的点点滴滴体会写成札记或语言分析小文等,以帮助学生养成感受语言、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把学过的东西流之于口头和笔端,日积月累,就会达到“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的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基于语感又终于语感。语感教学必须坚持不懈地让学生对言语对象进行审美感知,让他们在反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这样才能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逐渐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感水平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