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三化学教学经验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三化学教学经验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初三化学教学经验

【摘要】学生的成绩发展不平衡,学习困难学生的出现,是各类中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先从“学困生”的类型与他们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得出初中化学中针对“学困生”如何采取具体的措施,最后根据实践经验进行案例分析,以得出针对“学困生”教学的具体实践经历。

【关键词】“学困生”初三化学教学兴趣

一“学困生”之类型

每个学校都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是学校与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令许多教师头痛非常的问题。这类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有些学生也破罐子破摔,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爱学习,不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更差,教师对这类学生也非常头疼,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有些学生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虽然很刻苦,但收效甚微,导致心情焦虑,思想困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当前中学教育中,“学困生”已经成为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城市、乡镇,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而“学困生”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班级管理,同时也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被动型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对老师所提问题不思考更不会积极回答,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自身智力正常,学习困难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二)能力不足型

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差。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三之后,考虑到未来中考无望考个好的学校,对学习也尤其放任自流,学习成绩骤然下降。于是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造成“学困生”。

(三)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困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学习条件较好,但意志力较差,“追星族”多,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调查表明多数“学困生”对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不太当回事;化学课上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不能认真听课等。厌学心理的产生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而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较长时间困扰学生,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困生”转化之途径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类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让热门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从而培养更好的学习态度?这将是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们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帮助,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有多年,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经验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师要营造好的教室学习环境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中发生的,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学习,而不良的心理环境却是学习的绊脚石。因此,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时的心理环境,而不同的教学方案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环境。课堂上不可对“学困生”漠视,对之不管不问,这对这类学生来说会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激发他们想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堆这类学生关注。

(二)帮助“学困生”消除恐惧焦虑心理,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化学学习本是一种有目的心理活动,要克服困难,但许多“学困生”由于前一部分的知识没有掌握,导致知识断链,久而久之,对化学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应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消除恐惧感。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最低目标,使他们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一切,可让学生给自己开个清单,把每个可能引起焦虑的潜在因素全记录下来,然后对它们逐个进行审查、分析。这不仅可以预防焦虑的产生,而且可以阻止焦虑的扩散。

(三)创设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化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去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当疆界到硫酸的稀释的时候,就要询问学生,将水滴到硫酸中还是硫酸滴到水中以稀释?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它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四)实验内容教学方法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来源于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而实验能激发“学困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能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把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

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的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它遵循理科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实验一探究”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是核心,这种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困生”来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在试验中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便是成功的教学方法,对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学习很有帮助。

(五)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课程,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源泉。诸如对当地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水进行试验分析;运用神奇的化学反应来表演魔术等。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个体不同,兴趣的差异就不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比普通学生更弱、更难保持,因此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

(六)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

“学困生”在班级中往往很少获得展示的机会,而更多地是受到批评,长此以往“学困生”自我观念就会出现偏差。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就感,就会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比如,有的“学困生”体育技能较好,教育者就可以让他多参加体育竞赛;有的“学困生”音乐技能较好,就可以让她多参加文艺演出。如果这些学生能在自己所特长方面展示自己,获得同学的认同与老师的称赞,会对他们塑造自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因此而喜欢上别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致。

再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讲清楚。何况化学科学、与实际结合得就很紧密。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多举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不但理解书本知识,同时掌握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你的课就是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而那些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教学,肯定效果很差,应该剔除。

三、优化“学困生”的初三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一)案例一

初三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总结、归纳的一章,具有知识点分散、概括性强、化学实验繁多、方程式多的特点,而且这一课程海域溶液的酸碱性、PH、金属活动性顺序紧密联系,这一内容往往也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

因为内容重要而且难度大,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的能力比较慢,那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使得他们能从中获得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而不至于太过于疲惫呢?

对酸碱盐的反应一般都是复分解反应,这就需要“学困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个透彻的理解,有水、气体、沉淀生成都是复分解反应,让他们在判断反应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好这些内容。同时,针对一些有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加入了过量之后反应有如何的情况等进行具体的分析。

比如下面这一道题目:

要鉴别氯化钠、氧化镁、酚酞这三瓶无色溶液,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硝酸银溶液B盐酸

C石蕊试液D氢氧化钠溶液

这些备选的答案中,加入的这种试剂一定是要产生各种不同现象的,才能一次就可以鉴别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具体分析,哪个能与这三瓶无色溶液反应而情况不相同。可见答案中只有氢氧化钠符合要求,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反应,但是没有现象;与氧化镁反应有沉淀产生;又因为氢氧化钠是碱,遇到酚酞会变色。这样来讲解就能使得学生对酸、碱、盐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起来,学生沿着这三条线索学习,避免了盲目性,达到了尽快掌握酸、碱、盐知识的目的。

该设计抓住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认知规律。抓住“学困生”认知过程中由己知逐步过渡到未知的学习心理体验。

(二)案例二

化学中实验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化学实验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门辅助课程。笔者在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就对“学困生”特别关注,这些学生有些手动能力差也不愿意尝试,或是胆子小不愿意做实验,这个时候笔者就尽量鼓励他们,让他们能体悟到化学实验的神奇,并会在这些学生面前亲自做一次实验,以证明如果按照程序做,化学实验并不可怕,相反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当这些“学困生”愿意尝试做化学实验时候,他们就成功了一半。

酸、碱、盐的溶液可以导电,知道导电的原因是它们在水中可电离出阴阳离子,并能够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另外,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较熟悉。基于上述,教师提出“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存在吗?”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实验中找寻答案。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硫酸铜分别与氯化钠、氯化钡混合,让学生得出,同样是四种离子的混合而现象却不同的结论(即有的溶液混合后离子仍存在;而有的溶液混合后却会导致某些离子的大量减少)。在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1)A、B两组实验,哪一组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2)从微观角度分析,B组电解质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离子反应的实质又是什么?(4)在复分解型离子反应过程中,能使离子浓度大量减少的条件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建立起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此时,来一个及时反馈,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放松自我,同时又有成就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处于一种知识自我建构后的满足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探究硫酸铜与氯化钠、硫酸铜与氯化钡混合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实验编号现象结论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A大量存在()离子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B大量存在()离子;()离子大量减少

老师在课堂上也要激发学生自己提问问题的能力,而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最能激发学生问问题的兴趣的。“学困生”生性胆怯,不善言谈,一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怕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引起师生的讥讽和嘲笑;三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老师就要特别注意,用点播的方法让这类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并让全体同学或是老师一起来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