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网络思想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网络思想教育

经历过以基层的自发探索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应战阶段和以综合性网络社区的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十年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启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关键在于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开启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历程。十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大体经过了三个时期:以基层的自发探索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应战阶段;以综合性网络社区的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

初步探索(1994—1998)

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快速发展,教育软环境尚未形成;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上走在前列,受到来自网络负面影响的强烈冲击;网络思想教育实践在被动局面下初步展开,“防、堵、管”是主要的工作对策;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内容的重点在于应对策略。

被动局面下的“防、堵、管”

随着1994年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的全面启动,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初步展开,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自发行动起来,在学生会、学生科协的组织下建设了一批以宿舍楼为单位的局域网。1995年8月,水木清华BBS网站开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互联网上的BBS站点。

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的超前性,不但体现在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热情,而且还体现在他们的网络使用意识。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信息意识和国际视野上超出了他们的师长。

与之相伴随的,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强烈感受到的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一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不足,对网络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上网经验少,对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二是网络信息传播使得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起来,面对大学生注意力向网络转移,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载体;三是大学生们面对空前自由的网络空间,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意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

基于对高校网络化发展,以及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观念变化的思考,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关于网络思想教育的论述,在1997年前后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理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特别关注了网络对于大学生政治观念、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危害性。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关注“信息高速公路”对高校德育的挑战,提出必须重视网络上的安全和犯罪问题、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信息污染等问题,关注网络给高校大学生道德状况带来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一是“防”,国家要建立健全法律和规范作用,监控网络信息和行为;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防止网络危害。二是“堵”,堵住有害信息的传播,学校要审查、控制网络信息的内容,运用技术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三是“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开展正面的宣传教育。

主动应战(1999—2000)

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较快,各类红色网站应运而生,主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网络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在一些局部领域首先得到展开,重点集中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方面。

主动建设下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主干网建设顺利完成。到2000年年底,CERNET连接了800多个教育科研机构,覆盖了全国150个城市,用户超过500万人。以此为基础,一些高校实施了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在内的校园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始主动走上网络,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1999年4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71班”党课学习小组,在一台宿舍楼联网计算机上推出了班级的共产主义理论学习主页,起名“红色网站”。这一新生事物为互联网上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开拓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2000年前后,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一批承担网络思想教育的红色网站纷纷建立起来。不断壮大的红色网站构成了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校园BBS也逐渐成为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群体交往以及信息交流的重要网络媒介。在这一时期发生的几起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中,校园BBS显示出在消息扩散、舆论动员和“网络串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一些高校党委成立了由网络建设、宣传教育、学生工作及网络技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领导;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投入了专门的工作队伍和经费设备;开设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和答疑、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咨询等网站。

随着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研究者更加关注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条件,一是在理论认识上不仅仅局限于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分析,更强调了思想教育进网络的必要性。二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原则,如完整性原则、积极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等。三是探讨了思想教育进网络的方法和形式,提出在内容上要做到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在形式上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各个板块等。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现形式成为关注重点。

自觉深入(2001—2004)

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更加成熟和完善,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形成校园网络依赖,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网络思想教育实践拓展到综合性的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网上教育逐渐与网下教育相互结合,形成联动协调的教育格局;网络思想教育研究进入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网络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成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全面发展下的综合网络社区建设

2001年以来高校校园网建设与应用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园网络信息服务体系:一是网络在管理、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广泛应用,建立起校园网络信息平台;二是网络实现了综合服务功能,新闻宣传、后勤服务、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各项服务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三是网络普遍进入学生宿舍,为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创造出一个新空间,并且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形势下,许多高校开始大力建设校园信息门户网站。学校通过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网络思想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创新问题开始探索。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全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经验。2001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在15所高校进行了“互联网对于高校师生思想影响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工作。2002年教育部在南开大学召开工作研讨会,对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进行全面探讨。

二是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理论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力图从整体上探讨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围绕教育主客体、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要素展开论述。其中,对德育主体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有研究者认为教育主体要从高高在上进行思想理论“灌输”的思想权威转变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也有人针对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九种角色要求:观察员、员、情报员、引导员、编辑员、咨询员、技术员、档案员。还有人提出了生命线意识、阵地意识、真理意识、民主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等网络思想教育的新观念。

三是多学科、多视角的专题研究。从网络文化建设的视角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探讨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研究者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的难题在于大学生注意力的散失,网络德育研究要准确了解把握大学生心理需求动向等。

经过十年的实践和研究,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宏观上进入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网络思想教育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一是立足于两类阵地——宣传教育网站和校园网络公共论坛;二是协调好两支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网络技术工作队伍;三是落实两大任务——建设和管理。在网络思想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同时,网络思想教育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从工作研究发展到理论研究,从单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局部研究发展到系统研究,力图建构网络思想教育的体系。

十年启示(1994—2004)

充分认识网络对高校育人环境的深刻影响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育人环境。

这种新的育人环境首先是一个校园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环境。大学校园的网络建设与应用走在了社会的前列,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全面深入到学校各方面工作,广泛关联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网络活动已经明显地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网上和网下的结合上,来认识和看待高校育人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必须增强时代意识,拓展和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工作职能,主动、自觉地深入到网络环境发挥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影响全面覆盖学校的育人环境。

这种新的育人环境是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技术形式日新月异,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方式、思想活动的过程、个性心理、行为方式乃至网上话语的形态等,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和新规律。网络环境已经明显地成为改进、创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亲和力、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调整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方式方法,主动、自觉地适应网络载体的运作特点,在继承优良传统和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使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育人环境同步发展。

这种新的育人环境是一个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互联网作为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使网上思想文化交流显现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一方面,网络提供的思想文化信息海量、丰富、多样,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复杂、真伪难辨、正反交错,泥沙俱下。高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校园网络已经明显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要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突出的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和发展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和战斗力,主动、自觉地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勇于应战错误思潮,充分运用思想教育的政治优势,建设高校新的育人环境。

充分重视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关键在于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首先,实践性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而在网络思想教育中显得更为突出。网络思想教育发展的十年历程表明,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而言,理论研究在发挥指导作用方面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网络意识和网络实践经验弱于教育对象,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其次,技术性强。从本质上看,思想教育活动是各种形态的思想意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思想教育的介体伴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等都取决于实现这些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的物质基础。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网络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实现基础和运行机制。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必须借助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最后,有效性问题突出。网络环境下,影响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更为复杂,而且多变性和不可控性明显增强。例如,思想教育网站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介体,这些网站如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教育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在新的信息网络化校园中,大学生从以往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的信息建构者,信息的自组织机制不仅使教育过程的引导带有不确定性,而且难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可靠实现;通过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的网络虚拟群体向现实社会延伸和发展,使得依靠集体组织增强教育成效的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变得非常复杂,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进入到网络思想教育的深入发展时期,尤其要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一是要针对教育有效性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性研究,不断积累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总结规律;二是要开展基础性研究,进一步分析我国网络思想教育历程,把握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快速发展的走向和趋势,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教育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