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独家原创高等职业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独家原创高等职业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独家原创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可分为经济需求与个人需求,其中个人需求对于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影响更为直接。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层,求学者的个人需求体现在追求预期职业地位的最优化。预期职业地位的决定因素包括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机会、就业率和职业评价。从总体上看,目前高职院校的预期职业地位相对较低,因而对求学者缺乏吸引力。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推行“订单培养”及促进专本衔接等途径提升高职院校的预期职业地位。

关键词:预期职业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素质要求,双师: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倡导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也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及实践探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内涵,明确要求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我们认为,当前指导我们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理论

2、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导向

所谓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性。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建构知识的还要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4、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中心

主体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强调教育中要有“人”的意识:教师

是主导性主体,而对于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既是教师教育起作用的前提,更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教。

随着“教育是生产力”观念的流行,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之间似乎已在理论上建立了某种正向的联系,特别是为了培养大批亟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理应存在旺盛的需求。但目前高职的办学形势并不十分乐观,不仅就业困难,招生环节也出现了问题,已录取学生的报到率普遍偏低。国家以教育作为振兴的利器,然而教育是一种社会性存在,社会所遵循的游戏规则毕竟不能等同于国家的政策号令,而更多的是反映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及心理倾向。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所面临的诸多困难,折射出社会主流怎样的价值导向和心理倾向呢?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需求

与个人需求

正如发展教育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因素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也不能起到充分的决定作用。由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双重需求主体特征,对高职的社会需求不可一概而论,个人需求虽以对教育活动的主观评价为基础,却体现了求学者接受某类教育的实际意愿,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具直接影响。

二、个人需求体现为寻求预期

职业地位最优化

1.教育的个人需求偏好源于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是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体系。在这种不平等体系中,有的群体可以获得更多争取社会资源甚至攫取公共资源的机会,其他群体则在资源的获取机会上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

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预期职业地位

教育的理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教育的现实无法回避社会分层问题。学校在社会学层面上被视为选拔性机构,通过人才选拔,促使社会成员在阶层之间流动,藉以改变社会的结构。这不仅因为受教育年限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劳动者的素质与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接受各种专门化教育是取得职业资格的必要条件,越是“文凭社会”,教育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越是突出。

三、预期职业地位的度量

1.预期职业地位的影响因素

预期职业地位的影响因素包括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机会、就业率以及明确的职业评价。

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高等教育,实施严格的对口培养,学生既无择业的机会,也不必担心失业,此时的预期职业地位几乎等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一目了然。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后,计算预期职业地位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就业情况,从而增加了不确定性。

同理,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出现也使预期职业地位的计算变得复杂,虽然在一般情形下,求学者报考志愿时首先看到的是就业后的待遇,但如果某类教育、某个学校或某一专业的就业率距离理想状态过远,那么就业机会也将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要有高的理想,高的素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教育工作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教育形势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那么,在新改革的背景下,新型教师重要的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4、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三、敏锐的时代意识

要更新教育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

因此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高等技术学院的老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而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我们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并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5•190.

[2]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91-99.

[3]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85-91.

[4]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3):18-33,

[5]杨凤英,袁刚.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困境[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10—13.

[6]郭扬,胡秀锦.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二维四向评价模型”[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30-33.

[7]万晓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趋势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1):28-32.

[8]陈晓峰.职业地位及声望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0-93,

[9]陈解放.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范性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