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素质教育理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目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是全民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和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谈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一些看法。
1.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看素质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处于变革之中。从1949年到“”前的17年,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教育科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从1966年到”76年,“”及其派生的“教育革命”否定了以往的成就,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倒退,人才断层。“”结束以后,中国的教育处于黄金发展时期,无论是普及方面还是提高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1977年恢复高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广大学子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加重视,酿成了浓郁的学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宛如一座研究院,涌动着思想潮、知识潮,各种探讨社会问题的报告会、切磋学术的讨论会、西学讲座、油印刊物填满生活,这是学习的黄金时代。为了改变自己祖辈没有文化的命运,中小学生们埋头苦学,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各类高校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不少人才。但与此同时,作为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高考制度,原本在“”前就有不少弊端,到这时更是愈演愈烈,“唯分数论”、高分低能严重降低了我国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为此,改革势在必行,时代呼唤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近年来,在我国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中,对“素质”一词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说。其中有的认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人的素质,更有的将知识、能力与素质截然分开,还有人认为“课内学知识、课外发展素质”,甚至有的认为“素质无非是一切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在对人的“素质”这一基本概念界定如此混乱的情况下,很难想像我们怎样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人们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本质的综合,主要包括自然素质(指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与此相对应,素质教育应参照素质化的目标,形成一个由以学生先天禀赋为基础进行生理素质潜能开发的生理素质教育、以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将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通过环境和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念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文化素质教育三个系列复合构成的教育内容体系。而不是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教育的整合。现代的教育内容体系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来概括是一种层次不清的非结构的经验描述,只有具备这种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从提高人的身心素质的需要出发,对现行的德、智、体、美、劳诸教育进行有序化的重构。
鉴于以上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不全面认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由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中我国教育事业遭到很大的摧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后,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教育在整顿后步人改革开放与全面复兴的黄金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也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我国近些年来的教育体制僵化、学习手段单一、学习方法陈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模式化,缺乏创造力,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一些人猛烈抨击传统的教育制度,对传统教育全盘否定,主张向西方学习,向美国学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的观念和行为。比如在猛烈抨击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中心”的弊端之后,教育界喊出了“以学生为主”的响亮口号,它给人们带来了观念的解放和行为的更新。在一定意义上,它适应了素质教育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求,与主体性教育对人的个性重视遥相呼应,得到不少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认可。但“以学生为主”有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之嫌,它似乎更接近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所持的“儿童中心”,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中心”正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它在使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夯实基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儿童中心”则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它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方面自有它的长处。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不够系统和扎实。这一问题也早已引起美国政府的警惕,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教育改革措施以确保学生学业成绩达到规定的标准。所以,否定“教师中心”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滑向“儿童中心”。我们应该寻找一种更符合客观实际的“中间状态”,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寻求一种“课堂平衡”,即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和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
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国家教育教学的长处,不断改进自身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种种弊端,才能在改革中求得发展。
2.抓住素质教育的重点,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使培养的人才更为全面。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生理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传统教育比较忽略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首要重点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不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以及掌握的精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但忽视了在知识掌握基础上的能力培养。而在现代教育中,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精神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据有关研究,不少大学生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障碍者达20.23%,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严峻的事实警示我们,如果对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不仅严重影响未来高级人才的质量,还将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应当突出解决传统教育的薄弱环节,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同时也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即抓薄弱环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系统知识掌握,从而丢掉传统教育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素质更为全面。
3、更新教育理念和评估标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基础教育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的。由于高校人学选拔的标准几乎只有学习成绩,于是基础教育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只有在学习成绩获得保证后,才能参加课外活动。美国大学的招生方式和中国截然不同,受到重视的是学生平时的平均成绩和达标的测试成绩。但这些标准测试成绩并不是决定被录取与否的唯一标准,学生只要在数学、美术、口才或戏剧等方面具有优异成绩,也会被认为是成功的学生。譬如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中,约半数的人并没有在入学考试中取得出众的分数,被录取都是因为学习成绩之外的因素。正如一位哈佛的人学考官所说,我们宁可接受一位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学生,也不要入学考试得满分却死读书的学生。
所以,我们只有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制定对学生的综合评估标准,并在高考录取时充分体现出来,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素质教育无论是它的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不少政策和措施。新课程将实施模块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选学不同的模块,达到每科目规定的总学分数即可毕业。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避开弱项,“省时省力”地学习,高中可能提前毕业,同时“鼓励偏科”。传统的中考和高考也将有重大改变,中考和高考将逐步加入“综合评价”,主要是学生成长记录和社会实践。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逐步取代仅凭考试成绩定终生的应试模式。这样的改革带给教育的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了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据悉,今后大学生毕业时将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一本《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该证书将如实记录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的各项活动及取得的成果,作为学生评优和综合测评的依据,也可为用人单位在录用时提供参考依据。
诸如此类的政策、措施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但同时也让人有些担忧,因为这些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拥有权威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是否能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真正公平的环境下竞争?考试制度固然有许多弊端,但它排除了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这也是考试制度历久不衰的原因。我们应该在保留考试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其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真正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型教育,有赖于广大的教育界同仁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勇敢的实践,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