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电气专业产学合作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以郑州铁路职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例,从专业培养方案分析入手,依靠铁路行业背景,分析校企产学合作教育的条件与环境,指出实施“N+1”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所取得的“融入式”产学合作经验。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产学合作教育;“N+1”教学;“融入式”合作模式
近年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融人式”产学合作,实施“N+1”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
学院1979年起开办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铁路电力牵引机车运用方向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具有悠久的专业办学历史和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近年来,学院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从分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手,就专业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理清了办学思路,提高办学质量,并充分认识到在职业教育中实施校企产学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营造“融入式”校企合作环境与氛围
学院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年实践中,始终坚持“服务铁路、面向社会”和“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思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了“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
(一)合作的历史与背景
学院52年的办学历史,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输送了4万余名职业技术人才,也与铁路一线企业形成了长久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纽带关系。
自1987年开始,学院先后为铁路部门的技术应用与职工培训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研制了SSl型电力机车模拟驾驶装置、微机控制车辆制动701试验台、叉车无级调速装置等,铁道部、河南省先后多次在学院召开“教学——技术服务——生产实践”三结合现场会,面向全国铁路及河南省职业技术学校推广学院产学合作经验。
学院与企业产学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最初形式是“校外实习”,即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解的加深,加上近年来铁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实际,学院不是凭借与铁路的天然“血缘”关系,而是依靠找准产学合作的结合点来实现产学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二)缔造合作环境,明确合作定位
学院把与企业深层次合作办学的结合点定位在找准企业的发展需求上。随着国内外运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铁路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铁路职工队伍素质和提升高新技术含量成为铁路行业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学院以优势教育资源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服务,以“订单教育”等形式培养贴近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以自主开发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企业生产的基础环节方面多作贡献,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院把企业全程参与办学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积极拓展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渠道,提高层次,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共同把握办学方向;按照企业岗位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装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自1994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逐步明确了产学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以“学院的参与贯穿企业生产的基础环节,企业的参与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为目标,形成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产学合作办学机制和体制,构建办学全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的“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
(三)建立“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的运作机制
产学合作能否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能否产生最大效益,取决于双方共同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
为确保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开展,学院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负责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制订互动机制、双赢机制,进行专业设置论证与调整,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开展技能训练及鉴定工作,共同制定企业职工培训计划等工作。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学指导(顾问)委员会章程》、《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书》、《“N+I”教学协议书》、《“N+I”教学督导检查制度》、《“N+I”教学学生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措施》、《企业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
学院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坚持发挥主导作用,组成校企双方的教学督导机构,加大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督察力度,严肃“教风、学风、考风”,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
二、实施“N+1”教学,实践产学合作教育
“N+I”模式,即“N+1=修学年限”,对三年学制学生而言,N+1=3学年,N为2,其中N为学生校内修业时间,最后一年学业(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到现场完成,所需的理论、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场所等由各站段提供,理论授课与实践技能训练交替进行,以行业标准为考核标准,实行现场考核,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一)实践历程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N+1”教学始于2001年9月,学院分别对郑州北机务段、月山机务段开展调研、协商和筹备工作后,选择两个高职班开始试行“N+1”教学。其后,分别在2002年、2003年进一步推进“N+1”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学院遇到了不少困难,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和教训,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有机结合的校企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协调机制,推动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精心组织教学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开发与实施,在每学年实施“N+1”教学之前,组织企业生产一线的人员参与调整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充分利用“N+1”教学基地资源,培养更适合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开展教学,确保学生在“N+1”教学期间能够学到现代企业实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了解新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进程,落实学生实习车间、工种,定岗位、定师傅、定实习内容和考核要求,建立师徒关系,负责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教育方面,企业教育部门与学院派驻教师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安全纪律意识。遇有突发事件,与学院派驻教师一起妥善处理,共同做好学生各项管理工作,坚持请企业教育培训部门专业教师做学生指导员,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充分认识企业运行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N+1”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与研究企业的运行规律,保证教学与企业运作合拍。铁路机务部门的运用、生产、管理有其特定的规律,只有掌握了企业的运作任务分布与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程,适时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铁路春运和暑运是一年之中铁路运输的黄金季节,而这是学校的寒假和暑假时期。所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N+1”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好春运和暑运的有利时机,加大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把教学规律和企业运行规律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校企共同参与,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实施“N+1”教学期间,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做兼职教师。他们参与到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新型电力机车、机车电子线路、电力机车乘务作业、内燃机车概要等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的乘务作业技术训练、牵引电算技术训练、电力机车副司机技能强化训练,由机务段兼职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普遍反映“N+1”学习收获最大。
企业参与建立各专业实践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在企业参与制定技能训练计划的同时,考核评价体系也由企业参与制定。将企业考核标准与教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开发各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有《电力机车乘务作业技术考核评分标准》等。同时,企业参与实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以现场考核为考核方式,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考核办法,由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考评组,对学生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践技能考核。
在实施教学时,学院指派优秀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把专业“N+l”教学基地作为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平台,参与“N+1”教学的专业教师在企业中深入生产一线,积累实践经验,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
(五)树立良好形象,巩固教学基地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和形成良好的声誉是赢得合作单位欢迎的前提,学生要遵章守纪,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把有专业特长或其他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义务为企业维修电子设备、计算机,为企业筹建网络系统、编制一些应用程序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树立了高职生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与欢迎,巩固了教学基地。
三、“N+1”教学模式下的产学合作教育成效
(一)有利于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由于在企业一线实施教学,“N+1”教学模式用于实践教学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资料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利于以岗位技术要求及发展趋势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使教材开发紧跟企业技术提升的步伐。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N+1”教学为教师接近现场、提高技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现场一线,教师能全面熟悉本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生产过程,熟悉各生产环节间的关系,为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科学决定基础理论与岗位实践能力要求,决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N+1”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生产前沿,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了解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教学中,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还定期为学生举办技术革新讲座,吸纳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技术革新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产经验总结、交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还切身体会到机构改革、减员增效、竞聘上岗等企业改革的动向及意义,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得以加强,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四)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N+1”教学用一半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进行技能训练,实习环节采取顶岗工作、多岗轮训,大大拓宽了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生活,得到提高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而且因为能够提前接触和认识社会,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期。
(五)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
在“N+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这一特殊技术力量的加入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1998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郑州铁路北机务段进行“N+1”教学期间,学生除完成学习任务外,还为该段教育科、网络信息中心、检修车间、机车配件厂提供了大量技术服务,帮助进行网络建设,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建成机务段教育网站,为轮轴电机厂设计开发出车间物资进、销、存、流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