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家庭教育方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通过对传统家庭教育的研究理解,提出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两两结合并构建规则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对家庭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家庭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三足鼎立模式
⒈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弊端
⒈⒈家庭教育的优势
⒈⒈⒈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⒈⒈⒉家庭教育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⒈⒈⒊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
⒈⒈⒋家庭教育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家长的性格会直接导致下一代人形成相近的性格。
⒈⒈⒌家庭教育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⒈⒉家庭教育的弊端受传统教育方法的束缚和思想的封建,“打”和“骂”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家常便饭,成为了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顽疾。但是打和骂在本质上是爱孩子,动机、出发点是好的,方法和思想是可以转变的。家庭教育由于有着血缘关系,教育目的就带有主观随意性。家庭教育由于没有系统性,不能使教育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加之部分父母的过度溺爱,家庭教育甚至往往建立在纵容和胁迫的基础上,不利于孩子养成自律的品行和创造性的思维。不和谐家庭和家庭成员本身的不良性格对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而且是根深蒂固的。
⒉三足鼎立模式的初探
⒉1家庭与学校构建第一支柱
⒉⒈⒈学校教育的三大优势首先从教育目的比较,学校教育有着科学性,清晰、明确、全面且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而家庭教育由于有着血缘关系,所以其教育目的就带有主观随意性。其次从系统比较,学校教育有着自己独立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财政拨款等,因此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能使教育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家庭教育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最后从组织比较,学校教育有着极强的组织性,这也是家庭教育所无法做到。尽管现在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普遍多于在家里的时间,但是在入学前的教育中家长已经可以观察出孩子的特质。那么在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就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提供这样一个长期、全面、指导性强的平台,依靠次数不多的家长来做到对孩子本身的“因材施教”是远远不够。一个班集体那么多个学生,老师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真正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内心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家长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尽管目前通过后期教育造就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成就“大家”的几率要大得多。因此在学生入学之前作好调查、分析和规划的统筹工作就迫在眉睫。
⒉⒈⒉孩子个体发展家庭规划档案的建立档案系统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起草和由学生的家长具体完成。由四个方面构件档案:一是基本情况,介绍学生以及其家庭配置和具体成员情况;二是记录兴趣爱好,将学生的天赋亮点和趣味趋势加以总结;三是记录心路里程,孩子的思想会时刻体现在他的语言行为中,家长充当记录员的角色;四是阐述学校特色,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势集中在那些方面,还有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适应性做出初步评估。
⒉⒈⒊孩子个体发展学校规划档案的建立学校是一个大型染缸,丰富多彩的学科和参差不齐的办学力量正如色泽鲜艳的各种颜料。通过此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对孩子的适应性和延伸性做出初步评估。档案分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整体概况的介绍,包括教学设备的基础和提升、学科建设的概况和发展、师资力量的重心和优势。保证学校的最新信息尽快更新。二是罗列学生走向的成功的现实例子,通过对优秀学生长期全程的跟踪记录和探索,找到那些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三是权利义务的交融,学校把家长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和老师的师长权利义务加以提炼,把两种权利义务的交集罗列出来促进家长教育的系统化和老师教学的威严化。
⒉2社会与学校构建第二支柱
⒉⒉⒈社会教育权的概念所谓社会教育权,是指非政府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有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以及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向社会成员实施教育影响的权利。前者是创办私立教育机构的权利,后者是在社会教育化背景下确立的一种新权利。所谓社会教育化,是指社会的非教育组织或机构逐步赋予自身教育职能的过程。落实社会教育权、实现社会教育化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社会有义务关注每位公民的发展,有义务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学习和获得生存的机会,应主动承办各种教育,创设科学的教育机制,为公民的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教育化,就是使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所有社会结构单位都有教育的权利同时都负有教育的责任,整个社会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社会教育化首先要实现社区教育化,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居民相似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以及民俗传统为社区教育化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1]
⒉⒉⒉社会和学校最终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社会和学校在教育上的绑定是大势所趋。社会提供对人才最准确的需求,学校提供最完善的培训系统,最后由社会和学校组成的第二支柱去扮演“雕磨者”的角色。雕磨者将会对家庭提出最原始的要求,要求家庭提供整个系统所需求的最符合时展需要的“原材料”―人。社会和学校一旦构建成有机整体,那么对“原材料”的选择将是素质化的甚至是数字化的,这必定对家庭提出强烈挑战,那些对孩子的非理性溺爱和放任自流的家庭将扮演牺牲者的角色。
⒉3家庭和社会构建第三根支柱
⒉⒊⒈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不仅有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⒉⒊⒈⒈社会交往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社会交往,加入许多群体组织,甚至同时加入几个群体组织,成为几个不同群体的成员。就个人发展而言,加入群体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自尊的需要,增加自信感和力量感,获得安全感等。总之,加入群体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
⒉⒊⒈⒉社会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风格、情感、情操等。道德是依靠说服、示范、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以及教育来起作用的。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调节着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小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学习、劳动和日常交往中的相应的道德关系,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⒉⒊⒈⒊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在这里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种类的艺术作品、电视、电影、互联网络、书报刊物、音像制品等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以及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游乐场、歌舞厅、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从审美角度认识与评价现实的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概括、凝练,以独特的方式再现出来,因而是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人文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暗示性、感染性和模仿性,在接受者的意识中创造出独特的“第二现实”,因而具有强烈的说服作用和鼓舞作用。特别是文学、影视、戏剧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鲜明的人物,往往成为儿童爱戴和崇拜的对象和理想的化身。大众传媒的功能是利用各种现代社会传播手段传递各种文化价值、社会道德意识和其他社会信息,许多艺术作品和人物形象就是通过大众传媒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大众传媒在传播速度和空间范围都远比传统的传播手段优越得多,因此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2]
⒉⒊⒉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初探
⒉⒊⒉⒈家庭教育最普遍的四种类型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一般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独裁型,这是一种专制的形式。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尊心在这种家庭中会受到严重的压制。第二种是保护型,这种类型虽然也是出于强制和严格服从,但形式不同,他处心积虑地保护孩子免遭困难,过分地保护、溺爱孩子,使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损害。第三种是和平共处型,在这种家庭中每个人各自作自己的事,各自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很少有感情的交流和互相间的帮助。这种家庭使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互相隔阂,造成沟通上的问题,对孩子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第四种是合作型,在家庭成员的合作气氛中,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逐步得到克服,获得社会交往的有益经验。这种家庭在共同的生活中有一致的生活目标和道德价值标准,并且有积极的信息沟通和感情上的交流,儿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受到积极的移情作用,对周围的人和事逐步学会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使个性获得良好的发展。
⒉⒊⒉⒉社会教育家庭化首先,社会舆论积极的引导,把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放到比较显眼的位置。学习并且借鉴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把家庭教育放到社会教育中去,社会建立起关注引导甚至是监督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法律依据。其次,以居委会或者小区建立起家庭教育宣传窗口和咨询站同时时时监控,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对于家庭暴力等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行为及时制止并且进行心理引导。
⒉⒊⒉⒊家庭教育社会化作为家长,如何构建这根与社会联系的支柱是核心内容。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根支柱,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顶梁柱。社会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既然成员是所有社会活动中的人,没有人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没有什么影响比社会对家庭的影响更为深刻,而家庭却有反作用于社会。这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关系。首先,树立社会的责任感。对孩子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对社会负责就是对孩子和自己负责。如果任由社会的阴暗思想滋生蔓延甚至灌输给孩子,那么是对孩子和社会的极端不负责任!其次,在家庭内部推广民主思想。所有成熟文明的社会都是民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面,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个性和谐相处碰撞出人性和和谐的火花。第三,把孩子尽可能早的引入社会,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团队活动、社会活动。中国孩子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常常忽视了团队的力量,并失去了在团队中增强责任感、锻炼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机会。一个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的孩子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最后,用平等和谐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一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表扬孩子的优点。;二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三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四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五要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六要与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⒉⒊⒉⒊家长必须做好家庭教育的“导演”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角”,那么家长就是“导演”。最后的结果如影视作品一样需要社会大众的检验。家长必须随时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与时俱进。有些家长一味的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来不审视自己,担当起“好榜样”应该是每一位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光礼.《学习时报》2009
[2]黄济等主编.《小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