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男女同校制开端和意义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1837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而言,高等教育即便是在男女同校的体制下,却仍然长期实行男女隔离的教育。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宗教传统以及当时生物学上的某些谬论的误导是阻碍西方大学实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主导原因,但是随着西方社会风气的不断开化以及其它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女性进入传统大学和男性接受同等的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不断成熟,历史的潮流必将还女性包括受教育权利在内的一切平等的社会权利。
[关键词]女子高等教育;女子教育;教育性别隔离;男女同校
Abstract:In1837,OberlinCollege,Ohio,inthemiddlewestoftheUnitedStates,firstenrolledfourwomenstudents,whichsignpostedtheopeningofthedoor
of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owomen.However,strictlyspeaking,inspiteofthebeginningofcoeducation,thehighereducationspherehadbeenregulatingsexualsegregatededucationalpracticeforalongtime.Women''''sinferiorpositionresultedfromreligioustraditionandthemisleadingofbiologicalbogyintheWesternSocietyarethemainbarrierstoco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hegradualovershadowofthediscriminationagainstwomen
andothereconomicandpoliticalfactorsprovidedarealisticconditionforwomentoenter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oreceiveequalhighereducation.Thecurrentinhistoryisboundtoreturnwomeneveryequalsocialright
includingtherightinreceivingeducation.
Keywords:women''''shighereducation;women''''seducation;sexualsegregationineducation;coeducation
作为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美国俄亥俄州的奥柏尔林学院(OberlinCollege)1837年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四年后,其中的三名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是美国女性第一次与男性一样接受了大学颁发的学位,也是西方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世纪末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向女性开放,男女同校制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断扩展。妇女在奥柏尔林学院的成功让许多女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们坚信,男女同校必将在全世界实现。斯通(LucyStone)1856年在妇女权利大会上发表过这样极端的言论:“我们只需稍等时日,哈佛和耶鲁大学就会接收女生。当这些大学在等待观望之时,无数的女子学院象雨后春笋般出现,预示着公正的大学教育应该给予妇女。然而,这些女子学院是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的,它们最终都会消失的。”[1]斯通的这番预言似乎是错误的,因为哈佛和耶鲁大学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平等地招收女生,而且女子学院在她的演说之后的多年中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兴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斯通的话也不无道理。虽然哈佛和耶鲁之类的大学对男女同校制教育予以坚决反对,但从19世纪末开始,男女同校制高等教育还是成为了西方大学教育的主导形式。不过西方大学男女同校制教育的斗争历程确实是一段艰辛的历史。男性曾经是如此偏执地坚信女性不能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甚至认为女性进入大学领域会破坏他们深爱的大学。
一、早期西方大学性别隔离的原因
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在妇女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后的一百年中,各种反对妇女接受大学教育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其中对大学男女同校制的争论尤为突出。即使是在妇女内部,思想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尽管如此,到20世纪30年代,除个别精英或军事的高等院校外,先前只对男性开放的西方高等教育机构都陆续对女性开放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和男性一起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也经历着由于各方的压力所致的怀疑和恐惧。从严格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即便开始实行男女同校,却仍然长期实行男女隔离的教育。在欧美国家,来自宗教及社会等各方面的舆论均反对妇女进入大学。
1.男尊女卑的宗教传统
基督教的宗教传统是阻止西方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块重要的绊脚石。在以基督教教义为主导的欧美国家,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社会的生活方式,无不将妇女不公正地摆在屈从的地位。按照神的旨意,妇女的正确位置是在家庭生活中,只有男性才可以参与政治、经济及社会事务。男女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这种观念也是大学教育男女隔离的主要渊源。在神权、父权、男权的统治之下,女性不得不屈从于所谓的“女性特质”的教条,那就是虔诚、服从、纯洁及持家[2](P14)。
甚至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妇女的自由也受制于男权。作为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智力顾问的鲁索(Jean-JacquesRousseau)也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对妇女教育的计划必须和男性关联。妇女一辈子的责任是使男人赏心悦目、赢得男人的尊重和爱、培养自己的儿子、照顾自己的丈夫、给他们提供建议和咨询、使他们的生活快乐。因此,对年轻妇女的教育内容应该以上述的责任为出发点。”[3]虽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迫使男性作为主流的社会非常勉强地接受女子高等教育的观念,但是,其前提是这种教育仅仅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而并非妇女应享有的权利。由于是勉强地接受,因此,不少教育家认定妇女不具备足够的智力和能力来完成与男性一样的课程。就算在最早实行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美国奥柏尔林学院的女生也只是修读所谓的“女性课程”,这种课程比男生修读的课程难度和要求都要低。女子被认为无法完成专门为培养男子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些经典课程。她们学习的女性课程主要包括家政学及所谓的“女性科目”(finishingsubjects),例如,缝纫、绘画、法语及其它一些次要科目等。课程内容的不同也导致学校对女生的学业要求的不同。.生物学的谬论
19世纪中期,人们利用科学特别是生物学来解释性别差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就极力推崇这种思维方式。他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封闭的生物系统,身体某一部位的能量消耗必然会损耗其它部位的能量。他提出“功能专门化”对社会和生物进化是非常关键的。所谓“专门化”,也包括男女性别的专门化,即男女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同时也是不可改变的角色。因此,男女采用隔离的教育体系,不仅是神的旨意,更是生物学的表现。
最早对男女同校教育的强烈抨击来自医学界,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1873年,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过的爱德华•克拉克(EdwardH.Clark)出版了《教育中的性别:给女孩的一个公正机会》一书。他在书中陈述了自己对妇女教育的看法。基于“生物学决定论”的观点,爱德华•克拉克得出了自己的荒谬结论:由于妇女的大脑先天发育不足,而且无法像男性一样承受大学教育带来的对大脑活动的刺激和压力,因此,妇女教育的方式不应该与男性相同。更严重的是,他将紧张的大脑活动和潜在的生理组织紊乱联系在一起。据此,爱德华•克拉克提出:男女隔离的大学教育体制是完全必须的。他强烈反对男女同校的大学教育,将它视为“冒犯神和人性的罪行”[2](P17)。爱德华•克拉克的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妇女教育反对者引经据典的依据。在大学校园、妇女俱乐部、医学院里,到处都能听到由此书所引发的有关妇女教育的争辩。虽然到1873年时,美国密执安大学已经实行男女同校教育三年了,但该校园中几乎人人都在阅读《教育中的性别:给女孩一个公正机会》,此书曾在该校一天之内售出200本。在威斯康星大学,该校原来就反对男女同校教育,于是校董会就借此书来消除校内支持妇女教育的声势。生物学谬论在很多西方国家严重地阻碍了妇女顺利地进入大学接受平等教育。在德国,针对妇女是否应该进入大学学习的争论的一个主要焦点是妇女天生的智力和能力。在传统的伪科学理论中,妇女的脑容量要比男性的少。直到解剖学的应用将科学事实公布于众,这一谬论才得以破灭[5](P2)。
二、西方大学性别隔离制度的打破
18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奥柏尔林学院第一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男女同校教育,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和方法上,该校还是实行男女隔离的做法,例如,专门针对女生采用“女子课程”。从女生形式上进入传统大学校门到真正的男女同校教育,经过了将近20年的漫长道路。美国的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显著进步是从南北战争开始的。战争使越来越多的妇女面临着自立的压力。到1872年,有97所大学和学院开始招收女生。然而,这些院校在教育质量和目的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多数都比只招男生的大学逊色。但应该看到,这些院校对促进男女接受平等教育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在美国,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尤其在东部地区,中产阶级不断崛起。城市化将大量的男性劳动力吸引到城市之中,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对劳动力的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深受基督教传统影响的国家中,公民能看懂《圣经》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于是,大学教育在东部及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即使在相对保守的南部,大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和大学教育的扩展实际上都为妇女进入大学领域创造了可能性。在美国的不同地区,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在东部,象哈佛、耶鲁大学等只供男性学习的大学一直态度十分坚决地将女性挡在校门之外。妇女只能在隶属于这些大学但实际上是靠外界捐赠,并采用完全不同教学方式的女子学院中接受大学教育。虽然这样的局面使得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进程缓慢,但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了东部地区男女同校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中西部地区,巨大的财政压力迫使男女同校大学教育成为了一种主流。由于南北战争和保守的传统,南部地区的大学教育自身发展就很缓慢,因此,男女隔离的大学教育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从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发展来看,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及一些黑人就读的大学最早采用了男女同校教育,而在受保守势力影响最大的弗吉尼亚州,州政府资助的弗吉尼亚大学直到1870年才开始男女同校教育。对早期的女性主义者来说,男女同校大学教育是一种人权的体现。然而,从某种程度而言,赋予妇女这种权利仅仅是因为男女分校花费太高。因此,最早实施男女同校教育的大学往往都是迫于经济的压力。
推进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女教师的不断需求。普通教育的日益增长再加上提供给男性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大,女教师的需求随之显现。在寻求廉价劳动的同时,人们也要求政府制定法规以确保未来女教师能接受到相应的教育。此外,宗教复兴运动刺激了对传教士的需求。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各种女子学院以及向女性开放的其它学院抓住了这个契机,注意培养女学生,以使她们胜任这两种社会角色。虽然妇女可以继续接受中学后教育,并且在工作中体现她们的智力和职业价值,但必须看到,上述的两种社会角色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拓展了女性的社会领域,换言之,妇女仍然保留着屈从的基督教徒及子女养育者的身份。从20世纪开始,专业化成为了一种潮流。专业化要求更高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大学教育自然地承担了这一职责。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院成立,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不再由家庭出身、世袭制度决定,而教育程度开始起主要决定作用。这促使大学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课程设置的改革及选修制的实行,女生的教育权利逐步得以保证,然而这些变化却引起了社会对大学和学院女权化的恐慌。男女同校大学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进步与徘徊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西方各国大学男女同校制进程
虽然许多早期女子学院已经为妇女提供了完全的大学教育,但是,实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院校都拒绝让妇女修读文科课程。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这类院校所提供的教育并非真正的大学教育。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女生经常遭到男同学的嘲笑,在校园中随处张贴着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漫画,学校的杂志和报纸上也会刊登怀有恶意的文章以打压在校的女生。虽然在同一个大学和学院接受教育,但妇女被隔离在学校的几乎所有重要组织和活动之外,包括俱乐部、食堂、乐团、荣誉社团等。除了男生对女生态度充满敌意,学校教职人员也经常忽视女学生的存在,老师在课内经常拒绝回答女学生的问题或者干脆禁止她们参与讨论。很多时候,甚至连校方的政策中也完全忽视女性或者将女性排除在外。作为针对这种情况的回应,女生效仿社会中女性主义者的做法,在校园中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她们创建各种辩论社,发展女性文学,编写女性杂志和报纸,并且在学校的刊物上另辟“女性专版”,同时在校内建立女性联谊会。这些女性组织和活动在女生摆脱大学生活中性别不公的斗争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方各国大学在实现男女同校制的进程中经历不尽相同,各自表现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
1.美国
女生在传统大学中的出现,引发了大学课程的变革。在美国,尤其是在《莫里尔法案》颁布之后的最初几年,大学课程中就加入了两门女性课程。男女同校教育及对教师的需求促使许多大学创建了师范部,设立了家政课程。其中,衣阿华州立大学早在1871年就建立了此类课程。家政学在女子教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但是,许多教育界人士支持女性接受一定的、实用的家政训练。在大学中选修家政学的人数不断上升,充分说明该学科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女生在获得家政学的学位后,仍然可以在社会各个行业中找到稳定的职业。这一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尤其普遍。然而,应该看到,家政学系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妇女在其它学科学术上的进步。因为很多在其它学科已经取得了高学历的妇女,在大学谋职时往往就会被安排在家政系。据统计,到1911年时,美国60%的男女同校大学中的女教授都属于家政学系。教师培训和家政学这两个领域吸收了19世纪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在校女生。1900年时,在男女同校的美国大学中,共有6.1万名女生,其中4.3万名属教育系,2000名属家政系。直到1900年以后,这一状况才发生改变,女生及大学女教师开始寻求其它感兴趣的课程。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积极参与进步教育运动,新的课程需求日渐显现,例如,儿童心理学、婚姻和家庭问题研究、社会工作及慈善事业研究等。
[摘要]1837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而言,高等教育即便是在男女同校的体制下,却仍然长期实行男女隔离的教育。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宗教传统以及当时生物学上的某些谬论的误导是阻碍西方大学实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主导原因,但是随着西方社会风气的不断开化以及其它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女性进入传统大学和男性接受同等的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不断成熟,历史的潮流必将还女性包括受教育权利在内的一切平等的社会权利。
[关键词]女子高等教育;女子教育;教育性别隔离;男女同校
Abstract:In1837,OberlinCollege,Ohio,inthemiddlewestoftheUnitedStates,firstenrolledfourwomenstudents,whichsignpostedtheopeningofthedoor
of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owomen.However,strictlyspeaking,inspiteofthebeginningofcoeducation,thehighereducationspherehadbeenregulatingsexualsegregatededucationalpracticeforalongtime.Women''''sinferiorpositionresultedfromreligioustraditionandthemisleadingofbiologicalbogyintheWesternSocietyarethemainbarrierstoco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hegradualovershadowofthediscriminationagainstwomen
andothereconomicandpoliticalfactorsprovidedarealisticconditionforwomentoenter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oreceiveequalhighereducation.Thecurrentinhistoryisboundtoreturnwomeneveryequalsocialright
includingtherightinreceivingeducation.
Keywords:women''''shighereducation;women''''seducation;sexualsegregationineducation;coeducation
作为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美国俄亥俄州的奥柏尔林学院(OberlinCollege)1837年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四年后,其中的三名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是美国女性第一次与男性一样接受了大学颁发的学位,也是西方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世纪末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向女性开放,男女同校制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断扩展。妇女在奥柏尔林学院的成功让许多女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们坚信,男女同校必将在全世界实现。斯通(LucyStone)1856年在妇女权利大会上发表过这样极端的言论:“我们只需稍等时日,哈佛和耶鲁大学就会接收女生。当这些大学在等待观望之时,无数的女子学院象雨后春笋般出现,预示着公正的大学教育应该给予妇女。然而,这些女子学院是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的,它们最终都会消失的。”[1]斯通的这番预言似乎是错误的,因为哈佛和耶鲁大学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平等地招收女生,而且女子学院在她的演说之后的多年中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兴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斯通的话也不无道理。虽然哈佛和耶鲁之类的大学对男女同校制教育予以坚决反对,但从19世纪末开始,男女同校制高等教育还是成为了西方大学教育的主导形式。不过西方大学男女同校制教育的斗争历程确实是一段艰辛的历史。男性曾经是如此偏执地坚信女性不能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甚至认为女性进入大学领域会破坏他们深爱的大学。
一、早期西方大学性别隔离的原因
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在妇女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后的一百年中,各种反对妇女接受大学教育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其中对大学男女同校制的争论尤为突出。即使是在妇女内部,思想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尽管如此,到20世纪30年代,除个别精英或军事的高等院校外,先前只对男性开放的西方高等教育机构都陆续对女性开放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和男性一起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也经历着由于各方的压力所致的怀疑和恐惧。从严格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即便开始实行男女同校,却仍然长期实行男女隔离的教育。在欧美国家,来自宗教及社会等各方面的舆论均反对妇女进入大学。
1.男尊女卑的宗教传统
基督教的宗教传统是阻止西方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块重要的绊脚石。在以基督教教义为主导的欧美国家,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社会的生活方式,无不将妇女不公正地摆在屈从的地位。按照神的旨意,妇女的正确位置是在家庭生活中,只有男性才可以参与政治、经济及社会事务。男女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这种观念也是大学教育男女隔离的主要渊源。在神权、父权、男权的统治之下,女性不得不屈从于所谓的“女性特质”的教条,那就是虔诚、服从、纯洁及持家[2](P14)。
甚至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妇女的自由也受制于男权。作为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智力顾问的鲁索(Jean-JacquesRousseau)也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对妇女教育的计划必须和男性关联。妇女一辈子的责任是使男人赏心悦目、赢得男人的尊重和爱、培养自己的儿子、照顾自己的丈夫、给他们提供建议和咨询、使他们的生活快乐。因此,对年轻妇女的教育内容应该以上述的责任为出发点。”[3]虽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迫使男性作为主流的社会非常勉强地接受女子高等教育的观念,但是,其前提是这种教育仅仅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而并非妇女应享有的权利。由于是勉强地接受,因此,不少教育家认定妇女不具备足够的智力和能力来完成与男性一样的课程。就算在最早实行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美国奥柏尔林学院的女生也只是修读所谓的“女性课程”,这种课程比男生修读的课程难度和要求都要低。女子被认为无法完成专门为培养男子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些经典课程。她们学习的女性课程主要包括家政学及所谓的“女性科目”(finishingsubjects),例如,缝纫、绘画、法语及其它一些次要科目等。课程内容的不同也导致学校对女生的学业要求的不同。2.生物学的谬论
19世纪中期,人们利用科学特别是生物学来解释性别差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就极力推崇这种思维方式。他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封闭的生物系统,身体某一部位的能量消耗必然会损耗其它部位的能量。他提出“功能专门化”对社会和生物进化是非常关键的。所谓“专门化”,也包括男女性别的专门化,即男女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同时也是不可改变的角色。因此,男女采用隔离的教育体系,不仅是神的旨意,更是生物学的表现。
最早对男女同校教育的强烈抨击来自医学界,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1873年,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过的爱德华•克拉克(EdwardH.Clark)出版了《教育中的性别:给女孩的一个公正机会》一书。他在书中陈述了自己对妇女教育的看法。基于“生物学决定论”的观点,爱德华•克拉克得出了自己的荒谬结论:由于妇女的大脑先天发育不足,而且无法像男性一样承受大学教育带来的对大脑活动的刺激和压力,因此,妇女教育的方式不应该与男性相同。更严重的是,他将紧张的大脑活动和潜在的生理组织紊乱联系在一起。据此,爱德华•克拉克提出:男女隔离的大学教育体制是完全必须的。他强烈反对男女同校的大学教育,将它视为“冒犯神和人性的罪行”[2](P17)。爱德华•克拉克的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妇女教育反对者引经据典的依据。在大学校园、妇女俱乐部、医学院里,到处都能听到由此书所引发的有关妇女教育的争辩。虽然到1873年时,美国密执安大学已经实行男女同校教育三年了,但该校园中几乎人人都在阅读《教育中的性别:给女孩一个公正机会》,此书曾在该校一天之内售出200本。在威斯康星大学,该校原来就反对男女同校教育,于是校董会就借此书来消除校内支持妇女教育的声势。生物学谬论在很多西方国家严重地阻碍了妇女顺利地进入大学接受平等教育。在德国,针对妇女是否应该进入大学学习的争论的一个主要焦点是妇女天生的智力和能力。在传统的伪科学理论中,妇女的脑容量要比男性的少。直到解剖学的应用将科学事实公布于众,这一谬论才得以破灭[5](P2)。
二、西方大学性别隔离制度的打破
18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奥柏尔林学院第一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男女同校教育,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和方法上,该校还是实行男女隔离的做法,例如,专门针对女生采用“女子课程”。从女生形式上进入传统大学校门到真正的男女同校教育,经过了将近20年的漫长道路。美国的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显著进步是从南北战争开始的。战争使越来越多的妇女面临着自立的压力。到1872年,有97所大学和学院开始招收女生。然而,这些院校在教育质量和目的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多数都比只招男生的大学逊色。但应该看到,这些院校对促进男女接受平等教育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在美国,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尤其在东部地区,中产阶级不断崛起。城市化将大量的男性劳动力吸引到城市之中,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对劳动力的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深受基督教传统影响的国家中,公民能看懂《圣经》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于是,大学教育在东部及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即使在相对保守的南部,大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和大学教育的扩展实际上都为妇女进入大学领域创造了可能性。在美国的不同地区,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在东部,象哈佛、耶鲁大学等只供男性学习的大学一直态度十分坚决地将女性挡在校门之外。妇女只能在隶属于这些大学但实际上是靠外界捐赠,并采用完全不同教学方式的女子学院中接受大学教育。虽然这样的局面使得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进程缓慢,但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了东部地区男女同校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中西部地区,巨大的财政压力迫使男女同校大学教育成为了一种主流。由于南北战争和保守的传统,南部地区的大学教育自身发展就很缓慢,因此,男女隔离的大学教育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从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发展来看,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及一些黑人就读的大学最早采用了男女同校教育,而在受保守势力影响最大的弗吉尼亚州,州政府资助的弗吉尼亚大学直到1870年才开始男女同校教育。对早期的女性主义者来说,男女同校大学教育是一种人权的体现。然而,从某种程度而言,赋予妇女这种权利仅仅是因为男女分校花费太高。因此,最早实施男女同校教育的大学往往都是迫于经济的压力。
推进男女同校大学教育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女教师的不断需求。普通教育的日益增长再加上提供给男性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大,女教师的需求随之显现。在寻求廉价劳动的同时,人们也要求政府制定法规以确保未来女教师能接受到相应的教育。此外,宗教复兴运动刺激了对传教士的需求。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各种女子学院以及向女性开放的其它学院抓住了这个契机,注意培养女学生,以使她们胜任这两种社会角色。虽然妇女可以继续接受中学后教育,并且在工作中体现她们的智力和职业价值,但必须看到,上述的两种社会角色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拓展了女性的社会领域,换言之,妇女仍然保留着屈从的基督教徒及子女养育者的身份。从20世纪开始,专业化成为了一种潮流。专业化要求更高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大学教育自然地承担了这一职责。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院成立,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不再由家庭出身、世袭制度决定,而教育程度开始起主要决定作用。这促使大学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课程设置的改革及选修制的实行,女生的教育权利逐步得以保证,然而这些变化却引起了社会对大学和学院女权化的恐慌。男女同校大学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进步与徘徊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西方各国大学男女同校制进程
虽然许多早期女子学院已经为妇女提供了完全的大学教育,但是,实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院校都拒绝让妇女修读文科课程。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这类院校所提供的教育并非真正的大学教育。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女生经常遭到男同学的嘲笑,在校园中随处张贴着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漫画,学校的杂志和报纸上也会刊登怀有恶意的文章以打压在校的女生。虽然在同一个大学和学院接受教育,但妇女被隔离在学校的几乎所有重要组织和活动之外,包括俱乐部、食堂、乐团、荣誉社团等。除了男生对女生态度充满敌意,学校教职人员也经常忽视女学生的存在,老师在课内经常拒绝回答女学生的问题或者干脆禁止她们参与讨论。很多时候,甚至连校方的政策中也完全忽视女性或者将女性排除在外。作为针对这种情况的回应,女生效仿社会中女性主义者的做法,在校园中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她们创建各种辩论社,发展女性文学,编写女性杂志和报纸,并且在学校的刊物上另辟“女性专版”,同时在校内建立女性联谊会。这些女性组织和活动在女生摆脱大学生活中性别不公的斗争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方各国大学在实现男女同校制的进程中经历不尽相同,各自表现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
1.美国
女生在传统大学中的出现,引发了大学课程的变革。在美国,尤其是在《莫里尔法案》颁布之后的最初几年,大学课程中就加入了两门女性课程。男女同校教育及对教师的需求促使许多大学创建了师范部,设立了家政课程。其中,衣阿华州立大学早在1871年就建立了此类课程。家政学在女子教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但是,许多教育界人士支持女性接受一定的、实用的家政训练。在大学中选修家政学的人数不断上升,充分说明该学科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女生在获得家政学的学位后,仍然可以在社会各个行业中找到稳定的职业。这一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尤其普遍。然而,应该看到,家政学系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妇女在其它学科学术上的进步。因为很多在其它学科已经取得了高学历的妇女,在大学谋职时往往就会被安排在家政系。据统计,到1911年时,美国60%的男女同校大学中的女教授都属于家政学系。教师培训和家政学这两个领域吸收了19世纪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在校女生。1900年时,在男女同校的美国大学中,共有6.1万名女生,其中4.3万名属教育系,2000名属家政系。直到1900年以后,这一状况才发生改变,女生及大学女教师开始寻求其它感兴趣的课程。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积极参与进步教育运动,新的课程需求日渐显现,例如,儿童心理学、婚姻和家庭问题研究、社会工作及慈善事业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