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诉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境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标杆。实现这一目标要从夯实理论根基、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教育环境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目标诉求;实现途径
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境遇
(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客观进程和特殊时期。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回避的历史进程,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从以往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它表现为各国、各民族和不同文明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多元性的整体化趋势。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商品、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互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渗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推向世界,希望可以实现自己“普世的价值观”,从而使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受到新的调整与改变,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将来。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全球化过程中充满了意识形态的陷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企图在价值、伦理和意识形态上取得主导权,以便按照他们的意思和标准来塑造世界。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自觉提升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发挥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导向作用。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又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正一步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政治和文化思想也在经历着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同时,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负面效应和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从世界历史的现实来看,社会转型时期是最容易发生贫富分化、社会失衡、信仰危机和政治腐败等问题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各种经济和政治问题都会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表现出来。比如,当前我国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岗位、管理方式等也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社会阶层、群体进一步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的存在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不断蔓延并影响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主义信仰和价值导向作用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任务。
(二)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境遇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表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生活在变迁的时代境遇中,在全球化的冲突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和多层化的特点,核心价值在动荡中摇摆,国家利益至上、集体主义本位的一元价值观日渐脆弱,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价值困境”。一是社会、国家与自我关系出现偏差,个人价值第一。西方人生哲学、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利益趋动,使一些大学生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逐渐淡漠甚至丢弃,开始滑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过分注重自我,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取舍中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步入了极端利己主义的误区。二是他人、自然与自我关系出现偏差,功利性倾向明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摒弃了人生目标中的超然性目标,普遍认同现实中个人的价值观。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更多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在利他与利己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利己,为了一己之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其生存方式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三是理想信念模糊,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上出现偏差,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获得,一切向钱看。一味追求生活安逸舒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蔓延;追求时髦的“酷”文化,推崇怪异、反常、颓废的生活行为方式,意志力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责任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困惑已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学业的完成。
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视野下,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立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表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准确定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才能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理论素养,使大学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的转型,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情况,必须更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也要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进行介绍,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真理,在选择中把握方向。要通过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科学理论认识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并能对现实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要通过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二)树立科学价值观,使大学生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针。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的确立,源于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科学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大学生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认知模式,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心理活动,科学的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并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夯实大学生的价值基石,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大学生对生命、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强化大学生在行动选择中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正确理解幸福与追求幸福,树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把个人的目标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统一起来。
(三)培育政治意识,使大学生始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曾经指出,人是要有一股气的。这股气就是要求人们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作为生活支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对外交往增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国家观念淡化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大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又有爱国情怀,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使他们发奋成才、务实创新、立志报国,自觉用火热的青春、过硬的本领、创新的素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促进社会和谐、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四)提高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始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标杆。确立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高尚的道德素质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成长动机的帮助和强化,对成才过程的激励和引导。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也在加速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在应对国际国内各类事件中做到重人格、讲国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一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在应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树立的道德价值观。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境遇中,人们的道德取向出现多元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了一定冲击,只要大学生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以此为标杆,引领整个社会风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道德基础。三、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的路径
高等院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才能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心,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是非时学会判断,在面对道德困惑时学会取舍,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学会选择,在道德实践中学会自律。
(一)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告诉我们,人们作为认识主体从周围事物获得的价值意识,是他们改造和利用这些事物的直接动机和精神动因,因此,要以关于该事物的本质即发展规律的认识作为基础。我们在一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形成比较客观和比较正确的功利性、评价性的认识。所以,一般来说,主体人的任何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要以真理性认识作为它的认识论基础,而任何真理性认识也只有在转化为主体人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之后,才能成为实践的直接动机并用以掌控实践的精神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那样:“理论只有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坚持不懈地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和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正确导向作用,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在多种思想意识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引导他们认清政治与业务、主观选择与客观需要以及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精神境界,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一般来说,一种观念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属于人的理性范畴。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为”。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化、呆板的说教,应当运用一切切实可行并富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工具和手段,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变呆滞的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要以重要的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为契机进行教育,寓教育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文化生活中,尤其注重把日常生活教育和先进典型、实时生活批判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人深思,震撼心灵,启迪智慧。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建设载体。大学是社会的产物,更是文化的产物。“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一所大学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其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感受和深刻体验。大学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大学文化能赋予大学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精神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能自觉地形成与这种校园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载体。大学文化建设应从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向进行,特别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使其受到无形的洗礼和熏陶,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却巨大,往往是持续终身的。因此,高校只有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平台,把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风气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才能真正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思想与行为上有着许多共同点。但是,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在思想与行为上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模式。大学生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仅靠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高校要形成党委直接领导、相关部门协同筹划、教学系部具体负责的举全校之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资源基础。要形成良好的协调和运行机制,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合力机制、追究机制在内的工作机制,对干部和教师的考核,既要讲政绩、重政绩,以实绩论英雄,又要讲政德、讲政风、讲政责;既要考核当前的发展“显绩”,又要考核长远的“潜绩”;既要考核有形的“物质成果”,又要考核所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在严格、科学考评的前提下完善奖罚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行为进行强化激励。这种强化激励是通过对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以保证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的实现。
(五)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个体价值观念是周围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注意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着力营造发挥正向作用的综合影响系统。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入到改革取向、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好广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心理氛围,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导向和诚实守信、文明守法、融洽和谐、和衷共济的社会心态。要优化校园小环境,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影响作用,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课堂、师生的每一次交流、教师在学生视野中的每一次出现都应当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要积极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优秀人物及其先进经验,形成群体认可和崇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在大学生中形成文明和谐、团结互助、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要优化网络虚拟环境,加强网络建设,用先进文化吸引学生“眼球”,加快建立法律法规、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防范有害信息传播泛滥,在学生中积极倡导“自律修身”和“慎独养性”的观念,减少和杜绝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