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组”历经10年研究和实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通过个别化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心理辅导课。实践共识是:必须转变视角看儿童;树立整体的研究思想方法;从婴幼期即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一十年研究成果回顾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自1997年开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历经10年研究和实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任务:既要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又要对少数学生的心理不适应或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这必然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高校兴起。刚开始时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而出现伤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而后服务对象逐渐扩大,从大学生扩展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尽管服务对象在不断扩大,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这个时期及后来的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的部分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即强调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注重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更应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据此,“协作组”强调应将健康心理学理论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理论强调面向所有健康的儿童,给他们指明生活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健康心理学理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理论支柱。
(二)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囚而结构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差。针对这一点,“协作组”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协作组”力图借助这个立体、全面的研究和工作框架,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加强对中小学的实际指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的基本结构包括3种教育方式和2条途径。3种教育方式是: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2)开设心理辅导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辅导;3)在学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3种教育方式借助专门和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进行,从而保证在学校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专门途径是:由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在特定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咨询室工作和心理辅导课。非专门途径是:所有授课教师都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育契机,采用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依据这个操作框架,各实验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辅导课。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掌握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协作组”组织8所学校编写了《心理辅导活动指南》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建立了包括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3个部分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三)通过个别化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协作组”提出通过个别化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思路。“协作组”认为个别化教学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愉快、投入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的个别化教学更多的是从认知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虽有所涉及,但很少在班级教学中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把个别化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在一起。据此,“协作组”提出要积极针对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个性品质(情绪情感、意志力、性格、交往能力)进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各实验学校据此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学策略,如基于不同学业基础的异步分层教学策略、基于不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基于多元智能的多元智能开发策略。这种“适应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愉快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策略和健全的人格。(四)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心理辅导课
在西方心理学传人我国之前,中国人就有了关于情感、意志、审美等方面的体验和认知的探索。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据此,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引入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就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积极将有利于个体实现心理健康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协作组”指导下,实验学校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等内容收集整理、编纂成册,作为心理辅导课的读本,使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实践表明: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儿童的心理抵抗力,提高儿童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几点思考
(一)转变视角看儿童
近几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增多趋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研究员对北京市8869名中小学生所做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997-1998年)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严重的趋势。“协作组”于2005年对北京、武汉、济南3个城市3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也证实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增多趋势,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和趋势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衷相悖。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笔者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开展以来,关注更多的是儿童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多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更关注的是找出儿童的问题,因而问题越找越多。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偏差,过多关注了儿童心理行为的消极方面。这种以消除儿童病态心理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心理不健康儿童的问题,更要促进所有儿童健康成长。据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视角,强调人性中积极的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把儿童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充分挖掘出来,使他们自觉、不断地追求美好。
(二)树立整体的研究思想方法
美国科学家R·罗森(R.Rosen)认为:“近代科学只重分析与实验的方法,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把生物解剖得越来越细,近四五十年更是攻打到了分子的层次。我们可以说把生命现象分解为分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现在已取得了伟大的、惊人的成就,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这门有充实内容的科学。但在这一发展面前,也有许多生物学家感到失望,我们知道得越细、越多,反而失去全貌。”生物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更要用系统、整体的方法加以研究。近几年来,协作组力图单独研究诸如动机、兴趣、习惯、意志、自我等心理因素,并试图通过改变这些因素达到调整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然而收效不大。关键的原因是无法了解和掌握其他心理因素对儿童整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此,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用整体的思想方法研究儿童,把儿童看作一个整体,在儿童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研究如何让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儿童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向低年段延伸。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共识。但是,婴幼儿的心理建康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笼统地说,心理健康表明的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状态,是个体经过自我调节与环境之间高效率、快乐的适应情况。但是,婴幼儿适应社会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成熟,社会化程度也不够,因此,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家庭、幼儿园)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更要教会儿童从小学会各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从人格教育人手,培养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使他们从小学做人,具体包括:学习生存和生活——学做健康人;学习交往和关心——学做社会人;学习创作和学习——学做智慧人。需要强调的是: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同时,也要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四)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大部分中小学都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有的学校认为青春期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认为开设心理课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认为搞好学习辅导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学校认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以上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内容,是某一个点而非整体。由于只看到了“点”,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再则,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方法也不够统一、规范。笔者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课、在学科及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其中的每一部分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与其他部分相结合。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沟通,统一认识,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管理等,从而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