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会计学科教学设计基本元素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从学习机制视角分析了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元素。指出情境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背景元素;活动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核心元素;评价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元素。
【关键词】情境;会计学科;教学设计;评价
一、引言
众所周知,所有有效的教学都需要精心设计。会计学科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处理,以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context)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系统观的必然要求。会计学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教学观——强调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需要等方面的分析,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主动设计怎样教。因此,如何开展师生活动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会计学科教学设计思想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紧紧围绕“教得怎样”进行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科学地进行学习成效评价。
二、情境: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背景元素
系统观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机制,认为情境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系统环境,亦即背景元素。情境(context)是“真实性活动”(Pea,1991);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Bedner,1991);是学习者学到的策略及其具体应用条件(Shoenfeld,1985)。调查表明,我国目前高校中会计学科的教材和教学大多是缺“情境化”的,笔者认为教材和教员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所在。
(一)情境载体——会计学科教材
我国会计学科教材(包括初级、中级、高级)现存不少,但是真正的精品不多。我国会计学科教材编写状况如下:
一是理论和应用两张皮现象。从现存的多数教材的编写情况分析,大家对什么是真正的应用还不够明白,难道将几个数字代入方法就是应用?对什么是“应用情境”更无从谈起。笔者在给本科生《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批改作业时,一道习题让我震惊,一个班级的学生居然没有一个做正确的。笔者研究了教材,最后发现是自己“错了”。有人跟我说学生是套教材上的方法来得,只是题目上漏印了“假设报酬率符合正态分布”而已。果真如此简单?
二是编写上应付差事的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写逻辑大致相同。一般是先介绍概念、方法,有的还纠集几个数字机械验证一遍,几乎没有人考虑过学生的学习机制。尽管有些书的序言也写上了“考虑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但是这种违背学习机制,几乎没有应用情境部分的拼凑物能发挥这种作用吗?目前,要彻底改变会计学科教材编写中这些违背学习机制的错误并不容易。
编教材是教师工作量的一个方面。既然自己学校编了教材,就不可能用其他教材,还是自己的“孩子好”!如此一来什么人不能编教材呢?笔者这里只是从微观——学习机制视角谈如下一个观点:编制会计相关学科教材应先编案例,并且把理论融入案例,适当留一些空间给师生在教学中讨论——提取概念、方法——推而广之。
原因如下:第一,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观点,编写会计学科教材,首先要界定所纳入知识的应用的时空范围和主题范围,这样与应用范围相关联的知识将变得更加宽广、更加可区分、更加整合以及更加抽象,比如编写某地区某家企业集团某年度股利分配政策的案例。第二,知识是“情境化”的,应用情境的修改与知识的明确是相互平行的。为此,编写会计学科案例时要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合作,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一些企业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案例研究报告,这对于利用案例教学的顺利和有效开展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学习迁移无非是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要求与知识相关联的应用范围能被其他使用情境而扩充。由此,编写出的会计学科案例应是值得推广的案例。教学的案例能够适应现实的环境、制度,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研究结论必须具有思考性。具体做法:可以在对有关企业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案例,可以根据国内外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公告以及资料等改编出案例,也可以将国外优秀的相关案例嫁接到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中来,并对其加以整合、加工改造,编写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学科教学案例。第四,提倡编排螺旋式案例,既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又相互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师生实现迁移。例如:学生学习《初级财务管理学》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基础会计学》,在导入这门新功课时,可以编制这样一个综合案例:开办一个公司在财务上需做些什么?如何做?回答做什么时,我们很自然地引入这门课的三大部分,即资本预算、资本结构、营运资金政策。同理,回答如何做时,我们也很自然地引入这门课的业务的三个环节,即财务分析、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会计报告的结构知识来分析以上问题,学生会发现这门课的三个部分正好覆盖了资产负债表,三个环节可以看成公司构造自己满意的财务报告的行为过程。
(二)情境激活者——会计学科教员
在教学中如何支持知识及其应用范围的发展,以便发展尽可能灵活的知识应用,在这方面,建构主义的学习机制特别强调情境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会计学科的过程中要创设现实丰富的情境,扩展会计学科知识的应用范围。在会计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灌输与机械的练习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迁移。教师的卓越工作要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准确、艺术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完成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化或重组。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教师教授会计学科课程的本质是让符号知识活起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的策略包括:其一,通过案例将会计学科的学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习的概念、方法可以从案例所呈现的学习情境中提取出来或者被包含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之中;其二,促进学习者对使用情境的理解——明确会计学科知识当前的与潜在的使用情境,教学内容要多次地相互邻接——要在不同的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概念角度,反复经历(revisit)同一个材料;其三,会计学科案例要给出两个以上问题情境,多种角度和多种情境可以系统地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促使学生对会计学科知识的应用超越各自领域的限制。例如,在教授预算管理时,可以用“东风财务‘榨油’计划”案例作为开篇引入,让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初步提取预算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而在讲授本章的过程中,要多次结合本案例,并从新古典财务、制度财务、行为财务和国式管理四个视角来分析本案例的不同应用情境。
三、活动: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核心元素
现代教学理论不仅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而且强调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开展师生活动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应用意识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观对师生的根本要求。会计学科教员要主动、积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在学习会计学科相关课程时要全过程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全面学习,这样才能避免符号知识“孤立”的惰性。学习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对学习赖以发生的情境特征的适应(Greeno,1993)。可见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会计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实验、实习也是学生上岗前的必要演习活动。
(一)课堂——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教学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学生们根据课堂教学中心,分组写出各自案例研究报告;其次,教师组织各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再次,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直接从应用情境中掌握会计学科的概念、方法精髓;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讨论出这些会计学科的概念、方法的可能应用情境。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是避免出现课堂的冷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担当好情境创造者角色,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和分析案例的责任感并对其观点进行评论,不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白在案例教学中成绩的评定取决于学生事前的准备、讨论时的参与及事后的总结;同时要求学生们从已经讨论过的案例中积累经验。随着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信随之增强,发言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也要有好的策略。首先,在学习会计学科知识时,应根据课堂上讨论的案例所提供的情境,积极主动地建构起会计学科知识的应用范围。知识的意义与其应用范围是二位一体的(H.Messner,1978)。在课堂上要关注自己同学讨论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的所学的会计学科知识的情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计学科知识被应用得越多、越多样化,会计学科知识的逻辑外延就越多地变为心理外延。其次,课堂上学生对会计学科知识的广泛应用能不断地完善其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促使知识的心理外延更接近知识的逻辑外延。
(二)设计、实验、实习——上岗前的演习活动
模拟公司实践进行业务演练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会计学科设计教学模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按公司分组,然后在这些公司之间展开竞争,公司的运行方式完全是依照现实交易中的准则进行的。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确定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适合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学生在毕业时要写出详细的设计报告。实验教学作为上岗前的演习活动也要有策略。首先,实验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向学生提供可实际应用的会计学科知识,学生要在一个不断增加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持续而有序的仿真实验环境中反复地学习。其次,在同一实验情境内反复改变观察的角度,一方面学生个人要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改变角度。老师确定并演示了会计学科知识应用的范例,对促进会计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实际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鼓励学生发展出可以用来整合情境化经验的整体会计学科知识框架。在实习教学法中,学生要像手工艺行业中徒弟跟随师傅那样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这样的情境要能够将师傅在真实应用情境中所外化出来的认知过程融合进来。通过上述设计、实验、实习的磨砺,笔者相信,学生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评价: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元素
会计学科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价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认知结构的整合和团队意识的建立。因此,笔者认为评价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元素。学习成效的评价应结合问题的解决过程来进行。学习成绩包括经练习而产生的学习变化和由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产生的学习变化(有意义的学习),其中后者对学习者的意义更大。为此笔者提出会计学科教学评价的“三全”评价法。“三全”评价法是指学校创造一种情境,即让全体师生参与;坚持全面知识评价;坚持全过程科学考核。其评价模型如下:首先,要求全体师生参与每次课堂评价(总次数记为N)。教师根据小组的综合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工作总结给出小组的基础分(X),以每个学生的小案例分析报告和各自的工作总结给出每个学生的基础分(Y),每个学生的基础成绩以所在小组的平均基础成绩的一定比例(如80%)加上学生组内个人平均基础成绩的一定比例(如20%)来计算;然后以学生对自己、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来对学生个人基础分数进行微小的调整(Δ);最终评定本次考核每个学生的课堂成绩(Si=80%X
+20%Y+Δ)。其次,要全面考核学习情况(主要指期末笔试)。教师在设计试卷时要兼顾知识点,同时根据学习机制的要求提高有意义学习考核的比重(比如占85%)。最后,要考核学习全程情况。这里要注意期末考试成绩(M)和课堂考核(Si)的比重(比如前者占20%,这时学生的总评成绩=20%M+80%×(1/N)×ΣSi),逐步淡化学生的期末考试意识,提高平时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五、总结与展望
会计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具体的规章,而是传授给他们借以做出合理的、有道德的商业实践和决策行为的能力。会计教员必须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日趋追求纯粹在职方法转向强调实际效果的模式,更好地将会计教育与职业界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和期望更广泛地结合起来。为此,需要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方法来赋予学生专业知识、沟通技能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