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有问权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有问权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生有问权利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问题架起儿童发展的桥梁,是全国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一.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飞机遇险的时候》,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谁的飞机遇险了?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飞机遇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课文为什么以《飞机遇险的时候》为课题?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草原》一课中有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质疑:这里为什么用“流”?流到哪里去?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惊弓之鸟》一课,一个学生提到:更羸是怎样知道那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这是一篇推理的文章,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可以感悟到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四.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引导学生质疑:“描写老奶奶神情的词语是什么?(焦急和耐心)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里不矛盾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明白这二者的结合更真切地表达了老奶奶对总理的真挚的爱戴之情.

五.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爬天都峰》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

此外,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予以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他们乐于提问。为此,我们应注意通过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同时,还可通过竞争、奖励机制的运用,来激发他们的提问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