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概念设计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概念设计”不仅在当代设计领域是被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甚至在其他许多以创新为目标的行业(IT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商业销售、广告、演艺活动、影视创作等等),人们都在谈论“概念设计”在推动一个产品、一个工程、一项活动、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概念设计,如何进行概念设计,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关键词:概念设计;应用范围;主要特点;误区;塑造
1什么是概念设计
所谓“概念”指的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人类的全部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思想,都是由概念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概念,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概念设计”从本质上说,提供的是“思想”。所谓“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指的就是通过某种媒介或手段,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媒介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文字符号是一种表达概念的媒介,视觉符号也是一种表达概念的媒介。就设计艺术而言,“概念设计”就是用视觉语言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对“思想”的设计,换句话说,它提供的是创意,即从某种理念、思想出发,对设计项目在观念形态上进行的概括、探索和总结,为设计活动正确深入的开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2概念设计的应用范围
概念设计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对象。除了上述设计艺术领域之外,在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等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一类的“概念设计”指的是对某种经营、生产、销售思想、策略的策划。所谓“概念”是对企业、产品、管理、营销理念等方面的特殊性做出的概括。按主体不同,对这一类的“概念设计”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概念、品牌概念和产品概念。
除了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在影视、戏剧、展览策划等文化生产领域,概念设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科幻题材影视创作中,那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和道具都需要设计师根据预先设定的概念进行创作。
概念设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就已经开始为设计界所广泛关注。美国平面设计师爱伦•霍伯特(AllenHubert)当时曾经撰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ConceptualDesign”(概念设计),内容是针对平面设计中如何组织创意,如何赋予设计对象某种理念或思想,更好地推广企业和产品,引导消费者。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理解、重视这个问题。在设计领域始终倡导并努力实践“概念设计”的是工业设计,由于工业产品具有批量化、自动化和时尚性等特点,设计对生产领域带来的影响更直接,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映更迅速、更灵敏,在推广一个新产品之前,概念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汽车工业,概念设计成为推动汽车工业不断创新的发动机。厂家对新的时尚、技术和功能的探索往往首先通过概念设计来完成,同时,概念车也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标。
3概念设计的主要特点
(1)独创性。概念设计更强调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排斥业已存在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不能使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形式符号和材料做法,而是必须以新的手法、新的视角加以运用。
(2)抽象性。概念的形成是对纷然陈杂的生活现象提炼、概括、抽象的结果。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来源于我们提炼出的某种理念或思想,我们欲倡导、传扬的主张以及我们欲表达的某种意象。例如:柯布西埃设计的郎香教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密斯设计的法恩斯沃斯住宅等等,不管它们是否经历过我们所称的“概念设计”阶段,但它们都表现出了概念设计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这几位现代建筑的开创者都曾经确立了他们的新建筑概念,没有这些理念的引导,没有对这些主张坚定不移的实践,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3)探索性。概念设计可以不过多地涉及具体的功能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修正),即使考虑功能问题,也是概念性的,原理性的或逻辑推论性的、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纸上谈兵。它更像一个探索性的科学实验,与实际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可以保证思维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4)先进性。概念设计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最新的东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使其处于时代的前端,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概念设计”。
4概念的误区
(1)概念虚无。有人认为,所谓的概念不过是广告人或策划人“编”出来的光环,未必是骗人的,但却离实际很远,至少是有误导的嫌疑。社会上也的确有一些夸大其辞或空穴来风式的概念炒作,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概念的误解。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概念或者是对设计对象所固有属性的某种概括(设计对象有许多属性,不一定只有一种),或者是一种对可及目标的追求,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2)概念无用。在设计实践中,的确有许多人没有从概念设计的角度考虑方案,也能够创作出不错的作品。但是,这类作品往往不具有开创性和激励社会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只能说明脱离了追求“概念”常常是这类作品落入陈规、俗套的一种原因。实际上,认真的创作几乎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许多概念的分析,单就形式语言本身来说,就存在各种不同的概念。成熟的设计师在做方案之前,总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思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体现什么精神、突出什么特征等等,这些就是概念设计的内涵。所谓“概念无用”,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或误解为华而不实的花招,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偏见。
(3)概念游戏。这是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的草率、脱离实际、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概念设计在创新和推动商业利益方面产生的作用,但没有用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去操作,而是夸大其辞、玩词藻,靠耍小聪明进行诡秘的“包装”,怎么“洋”怎么来,怎么“时髦”怎么来,然而这种花拳秀腿最终是遮掩不住设计因脱离实际,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而导致的缺陷的。
5概念的塑造
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概念,它或许是陈旧的、历史性的,或许是潜在的、模糊的,或许是地域性、具有行业特征的等等。拿产品为例,任何产品都具有它独有的功能、特点,或者表现在技术上,或者表现在它所处的氛围上。比如保暖内衣,首先和其它内衣相比更具有独特的保暖功能,“保暖”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地运用了;同是保暖内衣,大家在科技含量、组成材料、穿着感觉等方面寻求着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各自产品所独有的。这些特点已构成了成为概念的因素,为了让公众真正了解其独特之处,就有必要把这种特点用形象的说法“亮”出来。从另一个方面思考,如果产品并不具备特殊的优势,没有哪一点可以包装成概念,那么就必须承认它在市场上很难与实力对手相抗争。不满足于此,就要让技术人员改进工艺、用料等做出特色来。在做出来之前,这个特色是被“想象”出来的,那么这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就可以成为“概念”。拿一些大城市如北京的一些房地产项目策划举例,北京是一个缺水干旱的城市,地势平坦、季风气候显著,大城市的一些弊病在这里都有突出的表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建造居住区,创造水域以及大片的植被、改造地表形态等等,都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开发商制造了“水域花园”、“都市山庄”、“慧谷阳光”等一系列这样的概念,这样的项目如果是建在昆明湖、北海、密云水库周边,其真实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恰恰这些项目大多数位于远离水域的地区。显然,这个目标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如此说来,概念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提炼性概念,一类是目标性概念。
在概念设计的具体方法上,提炼性概念和目标性概念是小异而大同的,既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共同遵守的原则是一致的。
第一个原则是优势优先。所谓“优势”是以市场为标准,而不是以企业、设计者或老总个人喜好为标准,这一点往往被混淆。比如说啤酒,在质量方面许多老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最具优势,实际情况即便是这样,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支持质量的众多环节、严格体系又最难了解到,所以往往愿意在认同质量相同的前提下,从口味、价位、品牌等明显因素上寻求购买理由。推而广之,我们要设计概念,就必须以“市场认可的优势”为素材。
第二个原则是差异性。首先表现在概念素材即优势因素的差异性上,其次表现在概念的表达上。素材的选择要体现独特性,避免雷同;在概念的表达上也要体现独创性,可以是通俗的,也可以是玄妙的,但通俗而不直白,玄妙而不蒙事。
第三个原则是务实性。概念必须是实际的、可行的、有根基的。目标性概念尽管目前尚未达到,但通过努力是完全可能达到的,如果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则会成为空谈和虚妄,这样的概念对企业是非常有害的。
第四个原则是概括性。适应市场的优势因素要用专业的语言严密地表达出来,是件很麻烦的事儿,甚至可以写成文章,这和消费者的认知时间是相违背的。他们希望能够迅速快捷地认识到产品的优势,这就需要对产品的优势进行概括,甚至概括成几个字,还可以加点修饰,用些修辞手法,达到直观、通俗、形象、生动、有趣的效果,以致更好地让公众接受,让公众记得牢,目的就达到了。当然还有一些较为含蓄的表达也可能更为高明,就是通过事物、现象、形象等让公众了解到这个概念的潜台词,比如北极人保暖内衣启用外星人形象来体现其科技含量。
概念设计可以被看作方法论层面上的设计思维训练,不在乎方案是否能够实施,即使是针对一个实际不存在的目标,概念设计训练也是有意义的,要害是开阔思路,探寻创新的灵感,在不受或较少受约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这种设计通常总是要与真实的适用性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目的是给思维留有足够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杨先艺.设计艺术历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丹尼斯•夏普著,胡正凡,林玉莲译.20世纪世界建筑——精彩的视觉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王信,陈迅.中国式住宅项目一览[J].时代建筑,2006,(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