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主体性作文教学运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主体性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主体性作文教学运用

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理解、评价和创造。一味强调知识的传递,看重结论,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主导性代替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而长期缺少这种自身参与势必导致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缺席。阅读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段落层次、中心思想、语言特色的层面上,那么,听了十二年的语文、读了二十四本书、学了五百课的文章后,依然写不好一篇合格的作文,就不足为奇了。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吸收,吸收的关键在于主体精神的参与。

如果阅读教学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那么我们要凭什么在学生的作文里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呢?其实有时,很多教师都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理解。他们总是担心学生的质疑和释疑会冲淡、减弱阅读课的数量与质量,宁愿自己讲得丰富多姿,也不愿让学生绽露头角。经常听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迫不及待地问,学生胆颤心惊地答;学生茫然地在文本前乱了方阵,教师却使出浑身解数地把学生赶向预设的圈里。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但如果阅读教学不关注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创造性的理解,怎么能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然有效地迁移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呢?文本只是个平台,教师要引导学生跟作者、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甚至是智慧的辩论,唯有如此,阅读教学才能有效地与作文接轨联姻。

当然,仅有课堂阅读教学而没有一定质与量的课外阅读,对整体语文素养的构建是不够的。但是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正因如此,一些“高分速成”、“制胜之门”、“满分妙招”就迎势而来。可以说,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人手一本这样的作文书。这种阅读选择就好像踢足球一样,为了能把足球踢进球门而天天训练射门的动作,自以为这样就能在球场上有所作为了。优秀作文再怎么好,它也只能是停留在学生层面的水平上。因此,应该大力引导学生阅读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更加丰富独特的作品。

首先,应当鼓励并敦促学生阅读一定的经典名作。文学著作中尤其是经典名著,经过时间的筛淘,有着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整个高中阶段,每个学期至少应该保证认真阅读两本这样的书。

其次,应该指导学生探究性地阅读一些名人传记。这些人物的故事之所以能牵动人心不仅在于这些伟人们本身的地位与荣光;不仅在于他们的光辉业绩与壮阔人生,而在于他们成就背后的迷惘、辛酸、汗水和泪水。尤其是他们在命运转折的这一个个特殊背景下,生命所焕发出来的坚韧、豁达与希望的光辉,他们从贫穷、落魄、悲苦中的奋起抗争更能让读者联想起生命的卑微与尊严,很容易激励读者拼搏的豪情,召唤他们振袖而起,改变人生。

再次,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密切关注时代命脉的报刊杂志。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跟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社会视点。

作文应该是生活的全部,而不是点缀,没有体验与思辩的作文有时是一种累赘。在生活中,主体心灵经过碰撞交流后的独特体验本应是写作的第一手素材,可学生为什么总是感到作文难以从生活下笔呢?一方面,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学生个体的内心体验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鼓励与引导而致使学生的真实体验与作文油水分离。“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但有一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只要真是他们所积蓄,从胸中拿出来的,虽与他人所作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一样可取;倘若并非他们所积蓄,而从依样葫芦、临时剽窃得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1]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艰难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善于收集、整理、表述,这就是作文;成长中的困难、挫折、成功、欢喜、忧伤只要善于思考、体验、倾诉,这也是作文。古往今来,哪一部作品,哪一个作者,他们的文学成就不是来自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不能仅仅是生活的再现,而是自我生命经过沉淀后的一次提升甚至飞跃。因为“让自己的灵魂亲历、亲受自己身边的生活。把生命亲尝、亲证的苦痛、愉悦、烦恼、委屈、难堪、悲壮、激动一点一滴地收藏在自己的心灵中,蕴蓄既久必有始料不及的催发人文创思的神效。”[2]

体验是发自主体的一种自觉行为。在作文教学中,要唤醒学生观察的好奇心,教会学生在观察中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由表及里去思考。其次,要让学生调动先前的经验,通过联想想像,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把观察体验后的感受写出来。再次,把体验过的事情写出来,贵在“真诚”。真诚是做人的基本,也是作文的准绳。因此,应鼓励学生留意生活,积极体验,勤于思索,勇于表达。

个性是一个人创造精神的动力基础,创造是个性的最高境界。目前许多国家在教育上都非常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最近几年,不少国家在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响下,对作文之于个体精神生活的充实、改进,表现出新的认识和观念,“为自己写作”的作文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理念。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学习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其新课标还对老师提出建议,“应鼓励学生对各种目的的写作充满信心,建立自己鲜明的且具有独创性的写作风格,意识到对所写内容认真投入的重要性”。[3]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在尊重和培养人的主体个性上的要求是一致的。

主体通过阅读与体验,把自己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用自己擅长的作文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个性化作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逐渐形成自己喜欢的文体与语言表达方式。任何夸大形式忽略内容或强调内容而忽略形式都是不对的。个性化作文不是与众不同的另类,它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心灵表达和智慧闪光。

个性化作文是个目标,是个方向。在指导学生个性化作文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创新而忽略体验,也不能只突出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而轻视学生的语言基础训练,对作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应该作出不同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非常有必要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单独的座谈、作文面批,甚至课堂教学中利用文本的教学意义不失时机的用鼓动与诱导的形式来启发激励学生个性化地写作。有区别、有针对性的辅导对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道好的作文题目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也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相反一道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作文题目不仅会冷淡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会迫使学生扭曲真性情、编造假思想。同样,多元、科学、有人文关怀的作文评价对作文教学能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功效,它不但对写作行为起到敦促矫正的作用,而且它还打开了一扇师生交流的窗口,语言艺术、思想个性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得到沟通与滋养。但是,在刻意追求高考作文分数的直接影响下,作文命题非常容易成为一种附和式和功利化的做法,系统紊乱,目标模糊,时而例行常规,时而追新猎奇等等的现象仍然十分明显。不少老师在改卷中只注重自己的评价成见,而忽略学生的感受期待。难怪有的学生会说,“作文评语不要看,中心结构各一半;作文评讲不要听,审题切题到谋篇。”作文命题一定要摒弃重“载道”轻“载人”的“积极”理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需要层次也跟着变化,同时,不同的阶段这种需要的心理特征在思维领域里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从初中时候的关注独立体验到高中时候关注成材体验,从体验狭小的生活学习时空到遐想广大的物质心灵世界,从身边琐碎的人情小事到复杂的时代大局,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思维特质呈现着绞着盘旋的上升趋势。“林子大了,鸟也大了”。伴随着生命的丰富过程,学生的思想也跟着成长起来。因此,在作文命题方面,我们绝不能忽略了这个真实的生命世界。在这个充满着探索猎奇的心灵空间里,给学生一个好的题目,一系列好的命题,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说吧!我的内疚》、《回头的那一瞬》、《我的答案》、《无处不在的》、《趁我们正年轻》、《我反对,我存在》、《“悦”读从此开始》、《望不见的山顶》等等。一个原则——激发学生在作文时做到“心中有情,目中有人,文中有我”,不断养成关注自己的成长体验,做一个说真话,做真事的人就可以。不求一篇文章改变一个世道,一道题目拯救一场灾难,只求让学生看到作文题后,能快乐地写作,真实地表达。

以发展期待的眼光,多元分层的方法,赏识鼓励的情感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是主体性作文评价的基本理念。力求避免求全、趋中、偏激的情绪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带着一双包容、温暖、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诚恳无私的心来抚慰学生的短处。作文要求要来自真实的生活,作文评价理所当然也要来自作文中的生活本身。善于品味学生笔下的生活才能在教学中产生真正的规引指导作用。“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4]改变传统作文评价中的那种“重作文水平,轻作文态度,重作文结果,轻作文过程;重知识技巧,轻情感情绪”,力求从学生的作文中去发现探索那些发自心灵深处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发自教师心底的关怀、理解、宽容与体恤,不仅使学生当时获得精神舒展与心灵滋润,而且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志的驱动力,使其逐步形成关心、理解、体恤他人的意志和品格。”[5]成功的命题能洞开学生僵闭的心门,生命历程里的点点滴滴会因为良好的提示而突然变得生趣盎然。而成功的评价正与命题构成了一次完美的呼应,它不但能使学生的作文学习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而且催发了学生写作的主体精神。总之,教无定法,评无定法,只要有利于学生作文心理成长和作文能力提高的评价都是好评价。

教师必须是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写是学生学的最有力的鞭策和鼓励。有时,学生的兴趣来自于教师的水准,教师能文善写,学生则跃跃欲试;教师知识广博,学生则视野开阔;教师语言传神,学生则情感丰富;教师教法独特,学生则学法灵活。

“名师出高徒”,“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强大了,学生自然不会弱小。教师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多动手,自己如果不去实践这些理念,那么他既无法体会到实践的不易与快乐,也无法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强大的榜样。肖川老师在强调阅读和写作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时说到:“写作可以更好地改造你的口头语言,使你的口头表达比较完整、规范、精当、雅致;其次,写作也能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再次,使你对问题的认识更准确、更丰富、更深入;写作还能使你有一种非常好的人生态度,把一切都当成一种体验,用体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最后,写作还能带给你成就感,这也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需要的一种体验。”[6]

不会游泳的教练却可以培养出世界游泳冠军来,这个观念值得怀疑。没有自己等同身受的过程而直接套用别人现成的教学方法手段,这样会越教越没有自信。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是很难用得上的。“只教而不作,能派用场的不就是学生时代得来的一点儿甘苦吗?老话说,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这点儿甘苦永久保得住吗?”,“凡是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7]教师敢于把自己的喜乐哀愁、酸甜苦辣向学生展示,学生自然是愿意把自己生活中最真实最珍贵的一面写进作文里了。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展现在作文里,学生的作文里自然是有了独特的批判精神和思考深度。

注释:

[1]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9.

[2]刘铁芳.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0.

[3]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313.

[4]冯辉梅.试论教学作文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01,23-24.

[5]严寅贤.作文批语:写作能力与生命培育的双重关注[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3(7),37.

[6]肖川.教育理念[EB/OL].2007-5.

[7]叶圣陶.怎么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