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文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的语境中是个热门的话题,它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精神成人”的教育,它以健全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领悟人类普世价值,并通过他们的自由抉择、日常践行和独立担当,而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和品质。
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成了人文思想的策源地,这直接促进了西方人的思想解放和人格自由。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不断追求教育的人文内核,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了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为中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都曾创造了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辉煌篇章。建国初期,我国全盘接受了苏联专才教育的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按社会的专业需求来培养高等教育人才,造成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教育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公认,然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弱化。针对这种状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出台多种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作用。目前,对大学生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已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的共识。但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大学的科技教育盛行,人文学科衰微,专业主义盛行,人文精神低迷,实用化、职业化、商业化的教育现状并没有大的改变。长期以来的片面教育,已在一些大学生中造成了基本价值观的严重偏移,“无边消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它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作为以传播世界文明与先进文化为宗旨的《外国文学》课程,在传播人类普世价值、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当仁不让的责任。
所谓“外国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外的,各国家、各民族、各语种文学的总称。作为一门大学专业课程,它不仅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而且携带有极其丰厚的世界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这就为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优质资源。为了探讨全球背景下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研究、教学之间的关系,2002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召开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外国文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人文素质与外国文学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水乳交融,因为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本身就是关于人的修养问题,它对人的素质培养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因而充分肯定了以外国文学课程为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在长期的教学实际中我认识到,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围绕《外国文学》课程的专业内容,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四种关系以争取达到三个维度:即文学与文化的关系。通过外国文学所携带的神话、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积淀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真情实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其文化素质;“文本”与“人本”的关系。通过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细读,深刻体悟蕴涵其中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使情感得到陶冶,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文学大师们“探测了人性必须提供的几乎每个问题的深度,并以令人吃惊的深度和洞察力解释了人类的思想和态度”。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家的精神人格和思维方式,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开启自己的心智,培养其创造素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古今中外文学的比较,使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普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通过以上的综合教学,希望大学生能达到“人与自我”、“人与国家”和“人与世界”的三个维度的正确认知,即“如何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如何面对故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世界文明,以期将自己塑造成与时俱近的‘现代国人’;如何将自己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族国的眼光来关注世界问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于‘世界公民’”。在教学实践中,我联系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的尝试:
以古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为切入点,介绍西方人本主义观念萌生与发展的历程,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人本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骑士精神”,联系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诞生,介绍英、法等国议会的起源与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大学生了解对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的必要性。
从但丁《神曲·地狱篇》中对自杀者的惩戒,论及古今中外各种自杀现象以及斯多葛派、叔本华、康德、别尔嘉耶夫、庄子、萧乾等中外哲人的相关思考,指导大学生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善待生命,树立生存勇气。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作用,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国文明衰落的缘由,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从莎士比亚戏剧中对金钱罪恶的批判,联系中国西晋鲁褒的《钱神论》,唐代张说的《钱本草》等,教育大学生在经济大潮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通过对18世纪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巨大历史功绩的评析,使大学生了解民主、宪政等重要理念,并联系中国现当代启蒙任务尚未完成的历史现实,使大学生明白要想获得自由、尊严和权利,新启蒙是必由之路。
通过西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和作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呼唤中国当代文学应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澄清大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我对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几点思考,求教于方家:
1、人文素质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它应置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首位。与之相比,“专业成才”只能是第二位的,至于急功近利地将大学办成职业培训所,就更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
2、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更不等于人文素质。要在人文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品质。
3、客观认识外国文学等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要缩小,也不必夸大。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受人文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仅仅是启蒙之始,目的是使大学生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为以后的精神成长打好基础。而且,大学生精神的成长,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的体验等多种途径共同化成。人文素质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浸润,更强调自我体会与心灵觉悟。
4、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它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是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1998年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5、以课堂专业教学为核心而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因时空所限,不应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系统性而将有深度的东西平面化、简单化,不应平均使力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教学中还应考虑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充分、合理、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多维教学方法,争取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6、有志于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各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先化己,再化人。外国文学课程中的文明因子俯拾皆是,它在给课任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先具有了人文精神和丰厚的学养,才能在外国文学的文明长河中披沙拣金,献给学生以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