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双因素理论运用于学习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双因素理论运用于学习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双因素理论运用于学习

摘要: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指在激励组织中员工积极性的理论。此理论将造成员工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划分为二类:“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将尝试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和分析高中生学习与生活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探讨如何有效地激励高中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高中教育;高中生

1引言

在我国,高中学生是指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就读与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都处于15到19岁年龄段,正是人一生中性格、个性以及行为方式重大转变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其认知心理不断的完善与加强,行为动机处于理性、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但与此同时,在情绪情感方面,高中生处于典型的烦恼困扰期,他们消极情绪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均高于积极的情绪。加之我国的普通高级中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主,通过强制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过于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表现,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开发。在这样的体制下,高中生中难免出现“学习厌倦”,从而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故意迟到、早退、甚至逃课、厌学的情况。将用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来探讨如避免造成学生兴趣下降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加强学生积极性的因素。

2双因素理论的阐释

2.1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例如,工作成就、提升、任务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例如公司政策与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2.2激励因素(MotivatorFactors)

激励因素又称第一类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2.3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s)

保健因素又称第二类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2.4双因素理论与传统激励理论的对比

传统的激励理论主要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所提出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又称马斯洛理论。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此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成五等,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相似之处在于:双因素理论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双方的不同点就在于:双向理论认为传统上认同的满意感的对立面是不满意感是不恰当的。从激励因素可以产生满足的感觉,也可能产生尚未满足的感觉,但不会产生“不满”。“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激励因素使人由“没有满意”走向“满意”,保健因素将“不满意”改变为“没有不满意”。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

3我国现行中学教育体制对中学生的影响

3.1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然而,正如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化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等形成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现实,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急需的状况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实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这些问题反映到教育领域后,便造成了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当中,学生单纯地追求升学,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社会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坏。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的是“注入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在个人圈子。以“管”字当头,“套”字为先,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开放。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新鲜感,对教师的信任逐渐消失,出现我行我素,产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2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中学生处于一个心智正在发育的阶段,本身对自我的控制能力有限,再加上外部的压力,比如,学习、家庭以及社会,会造成中学生的多种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在学习方面,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由于缺乏学习兴趣。而学习情趣恰恰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动力所在。

4双因素理论在激励高中生学习的运用

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员工工作态度与积极性的因素可划分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这种理论的重要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满意感。对比赫茨伯格得出的与工作相关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我们可以得出部分对于高中学生的二种因素。4.1高中生学习中的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主要是一些外在因素。当这类因素得不到满足时候,会造成学生学习情绪的倒退。这类因素从大到小可以是:

(1)学校周边环境:周边区域的安全、饮食的方便程度等;

(2)校园环境:学校内环境的建设;

(3)教学设施:例如,教室环境、图书馆等;

(4)同学与老师的素质:例如同学的为人和成绩,老师的自身修养、教学方法;

(5)人际关系:包括与同学以及与老师的。

要确保这类保健因素都得到满足,所有和中学教育有关联的机构和个人都必须一起努力。例如,政府机构应该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学校应该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老师因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同学,同学们之间应该有一个和睦的关系。满足了这类因素可以缓解高中生除学习以外的外部压力,减少使其焦躁的因素,降低分散其注意力的因素。

4.2高中生学习中的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是指那些能满足个人尊重、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等的因素,能带来积极的学习态度、高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满意感。它的缺失不会带来对学习的不满意,但满足了它就会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类因素可以包括:

(1)个人的价值观。它在激励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和动机,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

(2)学习科目的专业性。它是指所学的知识是否对应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甲学生喜爱音乐而且有很强的音乐造诣,让他去选择学习数学可能使不可取的。

(3)责任心。即认识到学习对于自己应尽的责任的关系。

(4)鼓励学习的创造性。现行我国教育体制对于创新型学习的培养还远远不足。培养创造性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

5结束语

通过运用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浅入的探讨关于激励中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于此同时,作为一个可以用来解释与分析造成人们对与其工作与学习喜恶的理论工具,双因素理论作为一个研究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工具是可行的。这也为将双因素理论从商业和社会组织引入教学机构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窦胜功,张兰霞,卢纪华.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赖志玲.双因素理论在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7(2):112.

[3]Herzberg.F(1986),OneMoreTime:HowDoYouMotivateEmployees?,HarvardBusinessReview,Jan,2003,:87-96.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