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日语会话能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关键词:日语会话能力缺乏教学
论文摘要: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学生缺乏日语会话能力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要解决学生会话表达能力低下的现象,就应该从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关系入手。在本论文中具体分析学生的日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日语教学中解决学生会话能力缺乏的教学改革方法。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学生缺乏日语会话能力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虽然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6年的学习,考入大学以后又经过两年的学习,但是会话能力仍然很差。比如让学生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他表达的日语中,能发现很多语法上的错误,及其用词不适当或发音当中的错误。即公共日语教学中,学生应有的日语水平与日语回话能力之间的差距,是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从分析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大学公共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日语学习中过分重视书面知识而忽视口语知识。书面知识指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翻译和中文理解。重视课文内容的翻译和理解固然没错,但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翻译了并不能认为他掌握了课本知识。因为理解了课文内容未必能表达出来。其原因在于日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和口语表达形式有很多不同。况且日语文章中出现的汉字就很多,所以容易把握文章的意思并进行翻译。这种教学目的是容易达到的。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中的内容则是困难的。可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这种现象会导致以下的问题。
1.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脱离。
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词汇和语法,但是,涉及到实际应用就不能运用自如。这是因为课文中的语法和词汇只能反映某一种情景下的使用方法,因此是缺乏灵活性,而会话是根据会话情景不断发生变化的—即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语法的表达形式。比如在日语语法中要求别人做某种事的时候使用命令型,动词表示中顿时要求使用[て]形是这么规定的。可是,会话当中很多时候用动词的[て]形来表达要求对方为自己做某种事情。动词[て]形在会话当中可以表示为「~てください」、「~てなさい」、「~てたまえ」等的简略语。具体表达什么程度的命令语气是那个会话场景决定的。还有在语法中「~てある」是作为补助动词接在他动词后面表示某种动作的结果持续保持着。但是,在会话当中有些他动词后面就不能接「~てある」这个补助动词。例如「待つ」,「切る」、「食べる」、「返す」、「見る」、「読む」等词后面只能接补助动词「~ている」。所以,掌握了书本知识并不能认为掌握了会话中的应用。
另一方面语法知识虽然在文章中的使用和会话当中表现有所不同,但是会话当中的表现也能加深语法的理解。例如「私は猫は嫌い」和「私は猫が嫌い。」的区别,从文章上不好区分的。但是,加入会话场景的就容易区分了。如[甲:私は猫は嫌い。乙:犬は。甲:犬は好き。和甲:あなたは何が嫌い。乙:猫が嫌い。]的会话文的对比中就能帮助学生上面两个句的不同点。所以,仅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法教学往往是不够的。
2.以语法教学代替会话教学。
在这里我们应该有必要探讨机械的语法教学在会话教学中的必要性。日语的语法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语法。在日常的会话中往往初级语法知识使用的多一些,甚至有些时候不需要语法只需要词汇就能表达意思。比如接受邀请的时候,婉言谢绝的语言表达方式。假设被朋友邀请吃饭的时候用标准的语法「ありがどうございます。でも、今晩は、いけません。バイトがありますから」的形式表达和「うんー、ちょっとー、バイトでー」的表达形式相比,那一个更合适一些呢?这种时候用语法形式表达就会显的语气生硬,可是用几个不连贯的词汇表达就显得委婉含蓄,也让对方容易接受你的拒绝。
上面的事例说明在日语会话中,用语法知识机械地死搬硬套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有时容易误解。而我们的教材编写中的会话表现的构成形式很多都是按照语法规律表述出来的,日语教学也是语法教学和会话教学不分。即用语法教学代替会话教学。这种教学导致学的语法知识越来越多与在实际日语会话中应用能力就越来越贫乏。因为学生学的语法知识越多就越难掌握语法在日语会话中的使用方法。
在日语的交际会话中会话场景比语法知识显得更重要一些。会话场景决定着是用严谨的语法表达,还是用简略的形式表达,或者是使用敬体形式还是简体形式。
3.脱离语境进行词汇教学使教学机械化。
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讲解新词的时候往往是根据那个词汇在课文中的意思来讲解。然后根据课文讲解语法,再让根据语法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学生按课后的提问从书本找出答案进行回答。
4.日语教学与听、说相脱节导致片面性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式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机械片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听说能力匮乏,缺乏日语交际能力。在我校参加日语国际能力考试的学生的成绩来看,听力成绩普遍都在60分以下。这种听力成绩低下情况不但反映出听的能力缺乏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会话能力的低下。从我参加的研究生日语口语复试的情况来看,考生们往往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也有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因为外语教学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不会说直接导致不会听。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只用眼睛去学、而很少用嘴和耳朵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要重新组织教材结构使学生便于掌握会话技巧,并且在教学中创造会话情景,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方式、方法。具体作到:
1.依据不同的会话模式重新组织教材中的会话内容。教中的会话内容都是按一种会话体编成的。比如说会话文的表达式来讲,或者是敬体表达式或者是简体表达式。而且很多会话语句都是按造文章语法体系编写的。但是这种带有书面语言色彩的语法表现形式,往往与会话实际互相脱离,而且不实用。比如「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でした。」、「~ありません。」等这种敬体是不常使用的而更经常使用「ではなかったです」、「だったです」、「ないです」等表达方式。还有会話中表示转折的时候,比「でも」「しかし」「けれども」等助词使用更多的是「だって」「けど」「~が」等助词。而且在会话当中未必都要用敬体或简体形式,有时也会敬体和简体一起使用。下面的母子的会话中敬体,简体是组合在一起使用的
。甲:お母さん、お金貸して。
乙:お金?何するの。
甲:いろいろ~。
乙:だめよ。お金はないの。あなたもわかって
いるでしょう。
甲:う~ん、だって。
乙:だめと言ったらだめです。
总之一种会话体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会话情景。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会话材料,要编写多种情景下的多种表达模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会话技巧。
2.避免语法的绝对化。在日语教学中很多人认为教学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
比如「て」形在初级的前半部分教,被动形在后半部分教等等。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些日语语法只重视文章的构造而忽视了实际会话交际。但是我们应该发现日常会话中语法的使用和解释由会话情景决定的。比如「何をしているんだ」和「止まるんだ」从语法表现来看是同一种表现形式,但是从口语表现来分析,前者是“干什么呢?”后者是“站住!”的意思。同样的语法表现形式在会话中表达的截然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学中应根据会话中的需要,对教材中的语法知识重新加工和组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给学生创造会话情景提高会话能力和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日语知识而应培养他们使用日语表现自我、理解对方的语言交际能力。具体做到组织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间的语言交际活动。为了真正让学生真正体验语言交际,应避免教师提问学生,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的形式,而应尽可能的采用师生之间能进行语言交流的形式。要做到这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而且是应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其次组织学生间的自主会话交流活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把学生两三个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会话小组,让他们根据教材内容编写会话内容。然后,在课堂进行会话。
4.会话教学采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在会话教学活动中注意的是要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而应采用游戏的方式或视听,会话,作文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而且能保持学生的会话积极性。作为教师组织教学中尽量多鼓励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因为日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根据情景、文化背景会有多种表现形式,再加上书面表达的方式和口语表达的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对学生的错误表达要进行正确的疏导。
以上阐述了提高学生会话能力方面的一点看法。但是,提高学生会话交际能力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且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摸索性的教学实践。我们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日语的会话模式及其特点才能创造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日本语言》.徐一平著,〔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现代日本语理论文法研究》.胡振平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日语的句法意义》第一卷.寺村秀夫著,〔M〕.王亚新译,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8年.
4.《日语句法研究》.陈访泽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5.《日本语语法表现辨析》.孙满绪编著,〔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年.
6.《日本语句型辞典》.徐一平译,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年.
7.《新日本语语法》.朱万清编,〔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2年.
8.《日本语练习帐》.大野晋著,〔M〕.岩波图书出版社,1999年.
9.《认知语言学与日语习锝研究》.翟东娜,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