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一体化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1999年6月,欧洲29个国家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共同签署了旨在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博洛尼亚宣言,启动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几年来,宣言提出的各项建设目标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时在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观念转变的冲突、对改革走向的疑虑、组织领导的无力,及经费保障的欠缺等。针对这些问题,签字国部长高峰会及欧盟委员会均已表示关注,并正在逐步加以协调解决。
[关键词]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挑战
1999年6月,欧洲29个国家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们在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共同签署了旨在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的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Declaration),启动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拉开了欧洲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学潮以来最重要、波及面最广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宣言提出的原则和目标,宣言签署国教育部长又相继在布拉格和柏林召开了两次峰会,评估宣言目标执行进展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对策。欧洲有关高等教育组织也分别举行了一系列研讨会议,为部长会议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各签字国纷纷依据宣言精神对本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所有这些指向宣言目标的活动被称之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自宣言签署以来,博洛尼亚进程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本文拟就该进程的实际进展,及其问题与前景做些介评,以期对有关人士有所裨益。
一、《博洛尼亚宣言》签署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1.历史背景
简单地说,《博洛尼亚宣言》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欧洲在经济尤其是货币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进一步加快一体化进程并扩大其范围,欧洲政治、经济界和公众舆论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完整、更广大的欧洲,特别是要扩大和加强其智力、文化、社会和科技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建立一个经济、货币的欧洲,还要建立一个“知识的欧洲”(EuropeofKnowledge)。这被广泛认为不仅是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不可替代的因素,而且在巩固和丰富欧洲公民责任,增强其迎接新世纪挑战的能力,强化欧洲公民共享价值、拥有共同社会文化空间的意识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教育和教育合作在形成和强化稳定、和平与民主社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前一年由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四国教育部长在法国巴黎签署的索邦宣言(SorbonneDeclaration)指出了大学在发展欧洲文化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将创建“欧洲高等教育区”作为促进公民的流动和就业能力及欧洲整体发展的关键途径。
为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增强欧洲高等教育体制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扩大欧洲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份额(2002年有267111名亚洲学生在美国学习,而在欧洲学习的只有178000名),也是宣言签署的重要原因之一。签字国认为,任何文明的活力和效率可以通过其文化对其它国家的吸引力加以衡量。他们明确表达了他们的目标,即确保欧洲高等教育体制享有与其卓越的文化和科学传统一样的在全球范围的吸引力。他们希望欧洲高等教育作为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体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学生变得更有吸引力。
2.主要内容
《博洛尼亚宣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采用一套容易识别、具有可比性的学位制度,同时采取“文凭说明书”(DiplomaSupple-ment)的办法,以提高欧洲公民的就业能力和欧洲高等教育制度的国际竞争力。
——采用主要基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的制度。进入第二个阶段要求成功地完成第一阶段不少于三年的学习。完成第一阶段学习获得的学位可作为进入欧洲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资格。
——建立像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一样的学分制度,作为促进最广泛学生流动的适当手段。学分也可以在包括终身学习在内的非高等教育情形下获得,只要它们得到有关接收大学的认可。
——克服人员自由流动的障碍,尤其是关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及相关的服务;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法定权力不受侵害的情况下,在欧洲范围内获得一定时间从事研究、教学和培训的机会。
——促进欧洲质量保障合作,建立具有可比性的标准和方法。
——促进高等教育中的“欧洲内容”(Europeandimensions),特别是关于课程开发、校际合作、流动计划及学习、培训与研究的整合项目。
宣言的重要目标就是使欧洲高等教育发展为一个更透明并相互承认的制度,将欧洲各国多样化的制度放在一个基于三级学位结构(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共同框架之内。
二、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取得的进展
宣言签署以来的近五年时间里,欧洲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宣言提出的原则在欧洲学术界是众所周知的。各国高等教育政策也在快速变革之中。总结这几年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取得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宣言提出的原则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的认同,宣言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宣言开始签署时,只有29个参与国。过后不久,列支敦士登也在宣言上签了字,使签字国增加到30个。2001年布拉格峰会上,塞浦路斯、克罗底亚和土耳其加入了签字国,使成员国增加到33个。2003年柏林峰会上,又吸收了阿尔巴尼亚、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拉、梵蒂冈、俄罗斯、塞尔维亚和黑山、马其顿为成员,成员国数达到40个。特别是俄罗斯的加入,使博洛尼亚进程在字面上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现在可以说,宣言提出的目标已得到广泛接受,多数签字国的大学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已将宣言确定的目标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2.进程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目标更为完整
2001年5月举行的布拉格会议上,部长们除了重申宣言提出的原则和目标,还进一步提出了下面三项新内容:一是终身学习。他们认为终身学习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基本要素。在未来的欧洲,社会和经济建立于知识的基础上,终身学习战略对新技术的使用及促进社会和谐、机会平等和生活质量是必需的。二是高等院校和学生。部长们强调,大学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学生作为有能力的、活跃的、建设性的伙伴参与其中,对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和形成是必要的和受欢迎的。三是增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吸引力。部长们赞同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对欧洲及世界其它各地学生吸引力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高等教育和研究质量现在与将来都是决定欧洲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003年9月召开的柏林会议上,部长们在已取得的进展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将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与欧洲研究区(ERA)看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两大支柱。他们意识到在知识欧洲里促进EHEA与ERA密切联系的必要性和研究作为欧洲高等教育有机部分的重要性。部长们认为注意力不应局限于本科和硕士教育两个主要阶段之上,还应将博士阶段的教育纳入博洛尼亚进程之中。他们强调研究和研究训练,及在维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一般地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竞争力方面促进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部长们要求增加在博士和博士后层级的流动,鼓励有关院校增加博士研究和年轻研究人员培训方面的合作,并指出要支持博士级的网络,鼓励他们创造一流,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特点之一。
3.合作机制更为健全,形成了部长峰会与相关组织专题会议相结合的制度
宣言签署时,签字国意识到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需要持续地支持、监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因此,宣言确定了两年一次的会议制度。继布拉格和柏林部长峰会后,第三次部长峰会于2005年5月在挪威卑尔根举行。每次部长峰会后,都会一份会议公报作为会后一个时期的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另外,每次会后还会及时成立一个后续工作组,为下一次部长峰会做准备。后续工作组由成员国和欧洲会议代表组成,其他相关组织为咨询成员。后续工作组由欧盟主席任主席,下次峰会主办国的有关负责人为副主席。后续工作组一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此外,还会由相关组织开展一系列调查和研究,并举办一些专题会议,为部长峰会提供咨询建议。由于建立了上述工作机制,因此宣言的内容得以不断完善。每次部长峰会的召开,都将“进程”推入一个新阶段。
4.宣言提出的各项目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体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
——易识别和可比较学位制度的采用。为提高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的透明度和灵活性,促进就业和学术资格的承认,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文凭说明书”办法。截止2003年10月,已有30个签字国的高校依据立法或自愿为学生签发“文凭说明书”。柏林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从2005年起每个毕业生都应自动获得免费的“文凭说明书”,并且要求“文凭说明书”用欧洲广泛使用的语言签发。
——建立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主要阶段基础上的学位结构的采用。截止2003年10月,80%签字国已引入两级学位结构,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作了明确划分。还有20%签字国正在朝此目标迈进。从院校来看,53%的院校已经或正在引入两级学位结构,另有36%的院校正在准备实施。柏林峰会上,所有部长承诺到2005年实行两级学位结构。
——学分系统的建立。ECTS于1989年由欧盟委员会引入,但真正得到推动是在宣言签署后。现在,ECTS被看成是提高学术透明度和承认学术资格的有效工具,正逐步成为欧洲多数国家学分系统的共同基础,已有40个国家采用了这一系统。另外,ECTS除了作为学分转换系统,还被逐步发展为国家学分累积系统,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流动和终身教育的发展。目前各国正在为使ECTS到2007年发展为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欧元”而努力。
——人员流动。宣言签署以来,在促进人员流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换与流动为目的的苏格拉底一伊拉斯谟计划(Socrates-Erasmus)来说,1999/2000学年流动的教师为12465人,2000/2001学年为14356人,2001/2002学年为15872人,2002/2003学年为16934人。同期学生流动数分别为107666、111092、115432和123957人,教师与学生流动人数均呈逐年上升势头。现在参加苏格拉底一伊拉斯谟计划的国家从当初的11个增加到了31个,有2199所高校参与了该项目。
——质量保障合作。高等教育质量被认为是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心脏”。质量保障系统在确保高质量标准和促进欧洲范围内学术资格的可比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承认。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学校、成员国和欧洲三级质量保障系统。在欧洲层面,1999年正式建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网络”(EN-QA)。其功能有二:一是通过质量保障机构之间经验的交换和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支持、提高和促进各机构的工作;二是通过对质量保障机构人员的培训,促进跨国之间的合作,形成有欧洲特色的质量保障系统。在国家层面,几乎所有成员国都已建立起了国家质量保障系统。据统计,到2003年,有23个国家建立了34个质量保障机构(有的国家大学和非大学系统分别成立了质量保障机构)。按照柏林峰会的要求,所有签字国到2005年都要建立起质量保障系统。在学校层面,由于欧洲国家有大学自治的传统,高校自身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负有主要责任,所以,每所学校基本都有自己的质量保障系统。
——高等教育中的“欧洲内容”。目前,具有欧洲内容、取向或组织的模块,课程和学科正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发展起来。一些国家的高校主动联合,共享学术资源和文化传统,发展整合学习的专业和联合学位。学生在不同的高校学习该项目的部分内容,通过考试,自动获得相关高校的承认。由挪威奥斯陆大学(Oslo)、葡萄牙爱维诺大学(Aveiro)和芬兰特姆皮埃大学(Tampere)三所大学联合举办的“欧洲高等教育硕士项目”(HEEM)就是一例。该项目学习期限为两年。学生在三所大学学习,亲身体验三所大学不同的制度,毕业时获得三校联合颁发的学位。这是欧洲最早授予的联合学位之一。
三、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宣言实施五年来,各方面目标的实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由于各成员国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制度更是各具特色,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宣言提出的原则和目标实施起来并不是很顺利。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挑战:
1.传统大学观念的挑战
宣言提出的两级学位结构首选遇到欧洲传统大学观的挑战。由于欧洲大陆高校深受德国洪堡模式影响,注重基础研究和整体性知识的传授,因此,对宣言要求的两级学位结构,特别是第一级学位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的调整,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认为,博洛尼亚进程要求的第一阶段3年的基础高等教育,相对于俄国11年的中等教育来说实在太短,不足以实施良好的通识教育和培养专业人员。他说,现在俄罗斯的大学用3年时间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到第4年或第5年才开始实施专业教育。对此,他强调从德国洪堡大学沿袭而来的这一传统是非常正确的。专业化教育不应该太早开始,否则学生将来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如果从一年级开始专业化训练,学生的发展前途不大”。德国的英国语言和文学研究协会的科尔教授认为,德国大学至今坚持的理想——在大学中传递整体性的知识——如今受到严重考验。科尔教授说:“学士制度的目的与我们的制度不同。在得到这个学位时,学生只能学到基本知识。这些学生离开学校前,并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学术。就这一点来看,这是对启蒙精神的一种背离,当然它也是一种降低成本的原则。”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博洛尼亚进程已在传统守护者中造成一批“仇外者”。他们谴责抛弃传统的大学制度而支持一个从上到下进口的制度,认为传统大学制度历史和国家骄傲的象征。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目前不在少数。
2.对改革走向的疑虑
对于“进程”提出的方向,有不少人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疑虑:
一是担心博洛尼亚进程会导致基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Anglo/SaxonModel)的高等教育的“均质化”或“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因而失去其原来的特色。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说,实施新学位结构后,俄罗斯原来特有的博士学位受到挑战。旧体制下俄罗斯高校实行证书、副博士、博士学位制度,而取得博士学位比较难,必须在工作中卓有成绩,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研究并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实行新体制的高校按照博洛尼亚进程三级学位要求,提供学士、硕士和副博士学位。萨多夫尼奇校长说:“如果完全接纳这个体系,俄罗斯特有的博士学位即将消失。我们还在为是否保持这个学位进行激烈的争论。”法国现任教育部长吕克·费里认为,改革目标不应该是把法国大学变为哈佛或斯坦福大学的复制品,而是要使法国重新成为外国学生留学的首选。欧洲理事会高等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主席柏·尼伯格(PerNyborg)也强调指出,“博洛尼亚进程必须是一个承认进程,而不是一个调和化进程;它必须是一个集中进程,而不是一个一致进程”。
二是担心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针对“进程”提出的第一阶段学位与劳动力市场相联系的要求,许多教授担心,大学教育水平会因此降低,学术能力无法传承。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英语和文学教授莫斯纳尔教授提到:“对大学教学的要求,经常被降低到实用性的层面。”他以外语为例,谈到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只需要传授给学生一套专业词汇即可。斯纳尔教授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想法。他不无讥讽地说:“你们希望的是哪一种专业词汇?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有的去了成人教学部门,有的去旅游业和管理业,还有图书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用语。”针对“进程”提出的学分转换,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认为,学分转换会影响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他指出,俄罗斯大学的传统是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在一个导师指导下学习,学分转换“给了学生在不同学校中完成学业的自由,但是这种学分制会不会降低学习质量还有待观察”。
三是担心“进程”会导致高等教育私有化。有研究者认为,尽管部长们很谨慎,在博洛尼亚宣言中没有谈到高等教育私有化,但宣言提出了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会自动导致私有化。一些学生组织和大学也怀疑博洛尼亚进程可能是市场驱动国际化的一个信号。
3.一些国家改革措施不力
尽管两级学位结构和共同的学分制度得到多数国家的采纳,对改革其它方面的内容各国也表现出了普遍的兴趣,但由于各国对改革的认识不一样,工作的力度也不相同,所以改革在欧洲不同地方进展速度不一致,甚至在有些国家改革出现了混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有的政府改革态度不够积极。由于各国是抱着不同目的加人“进程”的,因此都不同程度地以实用主义态度对“进程”内容进行取舍。如尽管英国是宣言及后续文件的签字国,但其政府似乎没有采取任何实际措施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到“进程”中来。这与英国存在的将博洛尼亚进程看成是欧洲其它国家开始向英国学位结构和做法靠拢的自负思想不无关系。一些欧洲小国,特别是中、东欧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只是希望成为欧洲化进程的一部分才加入的,因此,对改革也存在抵触,如捷克仍然抵制博洛尼亚模式。
二是缺乏有力领导,致使改革过程走了样,不少改革只是做表面文章。如在意大利,由于缺乏领导,改革已经演变成一种混乱的过程。尽管“进程”的原则已被意大利接受,但其实际改革情况与“进程”的要求并不相一致,使得其学位与欧洲其它国家进行比较仍很困难。例如其实行的新学位制度实际上并不是3+2模式,因为其三年的学士(Laurea)和两年的硕士(LaureaSpecialista)并没有设计为彼此独立的两个阶段,其学分制度是基于每年1500学时的学习量,1个学分等于25个学时的学习量,而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年学习量是按1600学时学习量计算。这种情况由于允许大学在20%的幅度内自由增加或减少学分量,而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这意味着,在意大利一个大学给的学分不一定能与国内其它大学给的学分进行比较。课程的可识别性也由于改革变得更为困难,这是因为现在有可能为一些老学科课程发明一些新名字。上述情况在其它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改革资金不到位。博洛尼亚进程提出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实在的经费。尽管一些资金可以获得,例如通过苏格拉底计划支持采用ECTS和“文凭说明书”,但总的来说,各国对改革需要的资金承诺还是很不够的。许多国家不仅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有增加,相反还在削减教育经费,因而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在德国,硕士学位教育发展就遇到了困难,因为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有的州政府对投入结构做了很大的调整,如北威州政府打算将大学教育资源的80%投资到学士学业,而仅仅将20%投资到硕士学位上,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德国沃尔茨堡大学英语系教授阿伦斯说:“我们不应该忽略了硕士这个部分,因为大学本身就是带有研究导向的。我们当然需要大部分的人做研究。如果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士毕业生继续就读硕士学位,大学就要喝西北风了,换句话说,我们也不需要以做学术研究为主的教师了。”其它方面的改革也存在经费的压力。
四是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有些国家改革进程受阻主要原因是面临来自社会尤其是用人部门的压力。如波兰直到最近新的两级学位结构还没有成功地引起学生和雇主的充分兴趣,他们宁愿要传统的学习形式。丹麦和芬兰10年前就引入了二级学位制度,但一直不很成功,原因就是极大多数学生愿意继续读硕士学位,而雇主也表示对学士学位持有者不感兴趣。希腊公开抵制高等教育的任何新的改革,主要是由于大学和学生普遍反对将现有的学制缩短为三年。正是由于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致使许多国家改革很不彻底,只在表面上应付一体化的改革要求。不少国家目前还是新旧学位制度并存。对此,欧洲大学联合会主席艾里克·弗洛蒙特(EricFroment)说:“这会造成分裂,破坏一体化的进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1999年,这些国家的政府一致充满信心和决心地通过并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表示将为明确的一体化进程而奋斗。”
4.进程自身的缺陷
宣言签署时,主要是着眼于改革的宏观方面,对一些影响进程实施的具体问题考虑不充分,因此在改革中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一是宣言对各签字国缺乏法律约束力。有论者认为博洛尼亚进程是一个没有管理的进程。由于博洛尼亚宣言是每个签字国对改革本国高等教育体制,以在欧洲层面达成总体上的集中的承诺,因此它不具有法律效力。显然,从一开始,进程就缺乏有力的领导。尽管欧盟委员会对博洛尼亚宣言感兴趣,但开始它没有直接参与。另外,欧盟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能力也很有限,尽管其在劳动力流动方面的作用会对高等教育产生一些影响。更主要的是,宣言签字国包括来自中、东欧许多不是欧盟成员的国家。上述情况意味着,没有中央驱动力而是采取合作的方式引领这一进程。这也就意味着没有解决对学术资格承认的争论和处理对国家决策的申诉或挑战的机制。
二是对高等教育入学权的忽视。宣言没有对扩大招生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进程在许多国家遇到负面反应和学生抗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布拉格峰会上,欧洲学生联合会(ESIB)宣读的声明中,要求宣言增加社会方面的内容。声明强烈反对将教育作为普通市场商品来对待,极力支持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观点,认为教育作为社会投资应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在未来,公共财政承担的高等教育仍须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宣言不能使任何对入学的限制合法化,不论是收取学费还是削减高等教育经费。要使得每个人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跨国教育项目也不得危害这一点。
三是学生流动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经费问题。由于国际流动是昂贵的,而欧洲多数学生不能获得到国外学习的奖学金或货款,因此有观点认为,流动意味着大多数学生不流动而只有少数能获得充足资金的人才有更多的流动机会。学生流动的扩展不可避免会扩大“有者”(haves)和“无者”(havenots)之间的鸿沟,因此会形成一批新的学生精英。因为富有的和有竞争力的学生可以到欧洲各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授听课,而其他学生则只能在本地接受低质量的教育。所以有人认为,如果部长们真正关心流动,就应在欧洲范围内使教育和公共交通免费以清除流动的主要障碍。流动的另一个障碍就是签证问题。目前,欧洲实行的免签证的做法只在15个签署申根协定的国家之间实行。多数国家人员的流动还存在签证方面的困难。
四是进程对学者的日常生活关注不足。进程主要关注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如何应对学术方面的外部竞争。进程除了强调优异和质量保障之外,对大学没有明确的要求。涉及到大学的唯一问题是学习的长期限问题。在改革进程中,资源的缺乏、大众教育问题或兼职教师的作用几乎都没有考虑到,而这些问题与学者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这些问题考虑不周,加剧了改革过程中的混乱。
五是进程涵盖了教育的几乎所有领域(除了医学、兽医和一些要求扎实基础教育的领域)。有学者从学位的可识别和可比较性、“3+2模式”、欧洲内容、质量保障等方面对进程是否适用于政治科学提出了置疑。认为政治科学与国家背景关系密切,不能为了可比性简单追求“一种类似”;“3+2模式”存在的危险是,三年学士学位会发展为“为大众”(formasses)的学位,而硕士学位则会成为“为精英”(foranelite)的学位(意大利似乎已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社会、人文学科的教育成本较“硬科学”要低得多;在“欧洲内容”方面,存在学科内容集中于欧洲大国的危险;质量保障方面,由于要求采用国际标准,会导致学者主要用英语写作,这会“窄化”政治科学家在本国的影响。
此外,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在学术资格承认尤其是非正规教育的资格承认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在此不一一细述。
四、结语
尽管存在上述诸多挑战,但博洛尼亚进程已不可逆转。这一点是多数教育家包括那些恶意批评者都赞同的。对于进程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部长峰会也注意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尽可能加以吸收,同时在随后的会议公报中有所反映。如欧洲学生联合会提出的“社会内容”问题,布拉格公报就支持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公共产品并要保持公共责任的观点,同时承认学生是高等教育社区的平等的成员。对于宣言忽视的学生入学方面的问题,2003年8月欧盟在布拉格召开了欧洲入学网络会议,有可能接受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third-way)政策,拓宽高等教育入学面。关于进程缺乏中央领导的问题,自布拉格峰会开始,欧盟委员会已较深地介入。2003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大学在知识欧洲中的作用》的报告,充分地表述了欧洲一些关键决策人对欧洲高等教育情况的基本理解。大学被认为是欧洲未来的基本组织。委员会为欧洲高等教育区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一是要确保欧洲大学有充足的和可持续的资源;二是巩固欧洲大学的卓越地位;三是扩大欧洲大学的视野,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更紧密地参与社区生活,在当地和地区发挥新的作用。在其它一系列问题上,部长峰会也不断谋求解决方案。有理由相信这些问题会在后续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正如,欧洲大学联合会主席艾里克·弗罗蒙特(EricFroment)所坚信的,“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大学体系的唯一基石”。到2010年,一旦欧洲高等教育区建成,将包括全欧洲4000所大学和1200万大学生,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是欧洲乃至世界其它地方从未有过的,我们期待它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