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人文教育现状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经对调查统计数据所提示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理工类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建议和措施。如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开设人文教育活动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及构建网上人文教育平台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教育;高职高专;调查;统计
Abstract:Aninvestigationonthehumanequalityoftheundergraduatesinzhejiang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collegewasmadebythemeansofquestionnaire.Byanalyzingthestatisticaldata,thepaperofferssomeproposalsforthehumane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andprofessionalcolleges,whichincludestobuildreasonablecoursesystemofhumaneeducation,focusontheconstruction
ofimplicitcourses,offeractivitycoursesofhumaneeducation,improveteachers''''humanequality,constructtheplatformofhumaneeducationontheInternet
andsoon.
Keywords:undergraduate;humaneeducation;highervocationalandprofessionalcollege;investigation;statistics
本文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共调查了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不同系、专业、不同年级及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1034名)和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了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这样有代表性的理工类高职高专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其学生参加人文教育的情况、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期望等,指出了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1.高职高专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
本项调研主要从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情况。
文学方面,学生大多数爱好文学,能从文学中汲取精华,在校期间普遍能够通过阅读中外经典名著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但对文学名著的取舍方面较倾向于中外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对中国古典名著则较少关注。如有33.7%的大学生仔细读过《骆驼祥子》,21.8%的学生仔细读过《简爱》,19.7%的学生仔细读过《围城》,而仔细读过《诗经》的仅占5.5%,仔细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仅占15.0%。
历史知识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有33.2%的同学回答不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26.3%的同学答不出欧洲文艺复兴的具体时间。
艺术素养是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68.1%的学生不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人,有个别同学甚至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这说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教育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历史教育和音乐艺术教育方面的资源。
哲学方面,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到大学生对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些同学赞同传统美德,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同者74.8%),“助人就是助己”(赞同者68.7%),“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赞同者66.8%),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助人为乐、心系国家、为社会作奉献等传统美德,但也有一些同学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如本次调查中涉及哲学基本原理的问题有:“自私是人的本性”,“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有钱能使鬼推磨”,持赞同人数者竟分别达到“60.0%、67.8%和45.3%,面对这样一些答案,我们不能不反思,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是高职高专学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体看来,学生文学历史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对音乐、艺术知识了解相对较差。在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上,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更加现实,在讲奉献的同时不忘索取,在重集体的同时也注重个人,在为别人服务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服务。
2.高职高专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人文教育需求迫切
对于学生参加人文教育活动的调查,其内容包括: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人文现状自评等。
由表可见,认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活动非常必要的学生占到了74.9%,对学生目前整体的人文状况满意的仅有2.3%,对自身人文素养非常满意的仅占全体学生的6.0%。总体看来,学生对于改进人文教育目的较为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人文素质现状并不满意,对人文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兴趣很高,这无疑为学校人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认识上的保障。
3.高职高专学生参加人文教育活动的途径:以隐性课程为主
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的事情分布较广,其中最喜欢的是上网(57.6%)、听音乐(51.2%)、读书(45.3%)、看电视电影(34.6%),其次是参加社团(20.0%)和社会活动(19.1%)。从上述调查发现,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原因在于,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大多数同学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看影视、听歌等,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都是娱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疲劳。不过古语有云:“物极必反”,网络文化也是双刃剑,许多学子因此昼伏夜出,荒废了学业。
大部分学生喜欢参加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占34.2%,偶尔参加的占54.8%,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认为效果良好的仅占15.9%。这反映出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期望值较高。
对于进行人文教育的最有效途径问题的选择,经排序位列前四位的是参加社会活动(57.7%)、参加社团活动(40.9%)、课外阅读(40.0%)及学术讲座(37.8%),而选择公选课及教师言传身教的较少,分别占23.9%及17.6%。这也恰恰反映目前高职高专学校人文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校园文化活动等,而作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及教师的言传身教还没有引起学生及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4.对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合理设置,规划管理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本次调研关于学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内容包括: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学生对开设人文教育方面公选课的认识、对公选课课程设置的需求等。
学生认为人文教育活动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他们还认为加强人文教育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校园文化,其次是发挥网络的作用。
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是艺术类(47.3%)、心理学和社会学(45.0%)、经济管理类(29.1%)课程,而对于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文史哲类及文化教育类)兴趣不是很大。看来,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开设的影视欣赏等艺术类课程较受学生欢迎。心理学、社会学及经管类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与学生毕业后择业、人际交往的需求相切合,也较受学生欢迎。文史哲类人文知识课程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人文熏陶及启迪,以提升其人文品质,使其学会做人。学生因其头脑中的功利性思想,对此类课程不重视,这一现象也凸显出学校此类课程缺乏,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兴趣不高的事实。
二、拓展高职高专人文教育途径的对策
1.在课程中学习: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调查显示:目前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听讲座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而构建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目前高职高专学校人普遍人文教师资源少,人文课程仅限于两课等有限的途径来进行。因开课教师较少,教师开设此类课程的随意性较大,结构不是很合理。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建立具有一定层次、达到整体优化的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课体系,并规定必须修习的学分。在课程设置上,一要根据学校实际,注意有重点、有选择地开设基础的人文学科课程;二要鼓励有特长的教师多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本校教师开设有困难的就聘请外校知名教师,以保证充足的人文课程课源,使学生选课的余地较大。三是最好配备相应的选课指南系统,使学生在选课时根据自己的专业、层次、兴趣,有意识地选择结构适宜、难度合理的课程。
2.在校园生活中学习——注重隐性课程建设
张楚廷教授曾在他的《教学论纲》中说过:“同类学校与学校之间,论常规课程,论教学计划表,几乎是没有多少差别的,然而,论隐生课程,论隐性文化,学校与学校的差别就很大。某些学校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她高质量的隐性课程。”[1]风景优美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的师长、高雅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因素的教育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作用不可小觑。高职高专隐性课程建设具体包括:(1)活跃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第二课堂以校园文化为主,包括自由参加的各类讲座、沙龙和文艺社团活动。这类人文教育活动生动活泼,为学生喜闻乐见。(2)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建设管理工作,使其不断增强容量,提高质量,强化功能。(3)征集书画作品,美化教室,在校园的主干道安装名人名言的灯箱;充分挖掘已有的校园文化景点,比如学校校训雕刻、首任校长的铜像等;整修增建蕴含育人目标、学校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文艺术景点;有计划地建设有关塑像、刻石、制作报亭、宣传栏、名人名言标牌以及环卫、导向、服务、休闲相关设施,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开设人文教育活动课
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到企业去增长见识”、“义工服务活动”、“暑假三下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空间中,开阔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2];同时举办各种人文讲座,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启迪智慧,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现在欧美流行的社区教育就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强调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和互动,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4.在专业课中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并且将人文教育的思想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始终。但学校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总是认为人文教育是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事,自己只管教好课就可以了。实际上,不仅对于学校的所有教师还是管理者来说,育人的责任都是责无旁贷的。正如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里所言:“教师不单要能‘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楷模’,使‘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3]在学校中,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尤其要重视教书并育人,以回归教育的本源。专业课教师应发挥梅贻琦校长所提出的教师的作用——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楷模。专业课教师应注意提炼、挖掘专业科课程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将之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5.在网上学习——构建网上人文教育平台
随着校园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及普及,学校学生上网人群日益增多。“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建议借助互联网络,构建一个集看电影、听音乐、欣赏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看经典中外名著的网络平台,以给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注入生机,在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起到一个导航的作用。建议学校组织专门的队伍构建网络人文教育平台。内容可包括:①组织有经验的人文类教师搜集文、史、哲的经典作品上网;②要求开设选修课的教师把自己的课程资源(包括课件、幻灯片、案例、艺术作品)上传到网络;③在网上及时公布校园文化活动的最新信息,吸引学生浏览;④与相关人文网站链接,实现人文学习资源共享[4]。
总之,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文教育更是如此。高职高专应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内涵与功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使人文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0-171.
[2]孙建迎.高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36-137.
[3]黄延复.梅贻琦与清华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85.
[4]周玉宇.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的理论思考及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62.